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5)
2023(11852)
2022(9466)
2021(8808)
2020(6995)
2019(15720)
2018(15280)
2017(27732)
2016(15503)
2015(16959)
2014(16801)
2013(16394)
2012(15107)
2011(13659)
2010(13538)
2009(12741)
2008(12552)
2007(10874)
2006(9778)
2005(8731)
作者
(46916)
(40098)
(39238)
(37329)
(24836)
(19466)
(17515)
(15529)
(15321)
(13985)
(13759)
(13346)
(12881)
(12458)
(12442)
(12098)
(12039)
(11626)
(11591)
(11346)
(10166)
(9806)
(9765)
(9228)
(9076)
(9071)
(8830)
(8650)
(8111)
(7947)
学科
(65063)
经济(64990)
(46644)
(46277)
管理(35894)
农业(30638)
(25179)
企业(25179)
方法(21350)
中国(19935)
业经(19691)
数学(19102)
数学方法(18948)
地方(16908)
(14483)
(13241)
(12856)
贸易(12848)
(12753)
(12514)
(12475)
农业经济(10489)
发展(10262)
(10251)
环境(10230)
技术(9733)
(9728)
(9645)
(9366)
银行(9320)
机构
学院(218225)
大学(213133)
(90333)
经济(88784)
研究(82186)
管理(79718)
理学(69427)
理学院(68585)
管理学(67296)
(66955)
管理学院(66941)
中国(62586)
科学(54031)
农业(51991)
业大(45487)
(45457)
(43547)
研究所(40130)
(38556)
中心(38074)
(36544)
农业大学(32503)
(29347)
财经(28837)
(28714)
(28678)
师范(28286)
科学院(27427)
(26901)
北京(26899)
基金
项目(154987)
科学(121047)
基金(112148)
研究(107691)
(101726)
国家(100790)
科学基金(84388)
社会(70076)
社会科(65960)
社会科学(65943)
(63044)
基金项目(60391)
自然(55675)
自然科(54182)
自然科学(54159)
自然科学基金(53193)
(52073)
教育(46706)
资助(42916)
编号(42785)
(36576)
重点(35805)
(35582)
(33270)
成果(32534)
(32420)
创新(30432)
(30412)
计划(30270)
科研(29919)
期刊
(105733)
经济(105733)
(69747)
研究(59351)
中国(47944)
农业(47113)
学报(45499)
科学(39256)
大学(33612)
学学(32345)
(25739)
管理(25112)
业经(24532)
(23449)
(22704)
金融(22704)
教育(18571)
技术(16276)
问题(15305)
经济研究(15233)
(14333)
业大(14215)
农村(14001)
(14001)
农业经济(13818)
资源(13555)
财经(13396)
世界(12644)
农业大学(12271)
科技(11624)
共检索到330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卜坤  张树文  张养贞  王文娟  张宇博  
土壤、地形等因素对农田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三江平原1954年~2005年5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和DEM,通过使用Rough集理论进行重要性测度计算,发现三江平原农田化过程中,土壤类型的影响要大于地形因子的影响;地形特征中,坡度对农田化过程的影响程度较大,高程与起伏度的影响相当。从土壤类型影响农田化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在三江平原农田大幅度扩张期间,农田开发总体呈现出逐渐由松花江上游地区向下游地区过渡的趋势,土壤类型的开发也由分布于地势较高地区的草甸土向地势低洼地区的白浆土、沼泽土变化。从时间变化来看,随着三江平原不断地进行拓荒开发,草地、林地与沼泽湿地被大面积地开发为农田,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树文  王文娟  李颖  卜坤  闫业超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方程中土壤侵蚀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布图,据此了解了该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近50年来的土壤侵蚀动态、各县市侵蚀状况以及讨论了不同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三江平原现主要以轻度侵蚀尤其以轻Ⅰ型侵蚀为主;该区近50年来侵蚀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并且侵蚀强度逐年加重,表现为低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减少和高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增加,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增加越明显;穆棱、鸡西、鸡东、依兰、桦南、佳木斯、双鸭山等县(市)从上世纪5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希柏  黄雪夏  刘子刚  李莲芳  杨佳波  
目的系统探讨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后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剖面性质及碳、氮含量变化等的影响规律,分析其相互关系,为该地区现有种植方式下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方法,系统调查了三江平原宝清县北部、抚远县东南部两个垦区中不同农业利用年限土壤剖面层次、容重、植被组成等的变化,并采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样品,测定相应的碳、氮含量,分析其含量变化与种植年限的相互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体中相应层次的形成和分化愈明显,腐殖质层厚度愈变薄,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则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且二者间呈直线相关;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二次多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宗明  刘殿伟  宋开山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杨婷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过去50年期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1954年~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50余年中,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增加面积为385.55×104hm2。与耕地面积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256.72×104hm2、66.92×104hm2和57.65×104hm2。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继舟  吕品  于志民  王立民  
为了解三江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并摸清其来源,通过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地统计学和经典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农田土壤Cd、Cr、Pb、Cu、Zn、Ni、Hg及As含量的空间变异与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Hg的变异系数为100%,属于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其他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为34.68%~51.93%,具有中等空间异质性。土壤重金属含量呈斑块状、条带状、大斑块状零星块状分布特征。三江平原农田土壤中Pb、Ni和Zn的平均值低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其他5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即表现为累积的特征,但8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均未超过(GB 15618-1995)国家二级标准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艳  丛日征  张吉利  王晓红  
【目的】通过解析三江平原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影响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平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对三江平原蒙古栎次生林、山杨次生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比较,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测定,探讨该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3种林型土壤生物量碳、有机质、有机碳存在显著差异(P <0.05);TN和TOC与接合菌门呈正相关。【结论】不同林型间土壤优势细菌丰度差异不明显,优势真菌丰度差距较大。不同林型间土壤微生物结构群落存在差异,明确其环境驱动因子和变化规律,是维持三江平原散生林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伟  张树文  张养贞  匡文慧  
以小尺度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湿地的空间和时间退缩过程及其驱动力,重建了自1954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湿地面积由1954年的1149878hm2下降到2000年的277691.25hm2,由占总面积的45.85%下降到11.07%,仅仅是原来面积的1/4不到;而耕地面积由206003.5hm2增加到1440260.25hm2,由占总面积的8.21%增加到57.43%。同时指出,人类农垦活动是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蒙  王红梅  李静  杜国明  王秀峰  
近20年来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农田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选取富锦和同江市为例,应用RS和GIS手段对1988年和2006年两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和农田面积提取,分析湿地农田化对该区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湿地减少291573.8hm2,耕地增加了499109.6hm2,同时湿地农田化给该区域带来了气候变暖,受灾面积增加,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杨青  姜明  佟守正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伍一宁  许楠  王贺  钟海秀  李金博  王丽媛  杨立宾  VIADISLAV Leonov  SERGEY Tsurikov  倪红伟  邹红菲  
了解模拟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湿地土壤动物的响应特征是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以三江平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CO_2气室(OTC)模拟CO_2浓度升高(370、550和700μmol·mol~(–1)),利用干、湿漏斗分离法分离中小型土壤动物,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 985只,隶属于7纲13目62个类群(除妧目外统计到科,幼虫和成虫分开统计),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 0.05)。3)随CO_2浓度升高,杂食性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多度显著增加(P 0.05)。4)冗余分析(RDA)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与植物生物量、有机质以及土壤全磷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 0.05)。研究表明,在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三江平原小叶章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全磷水平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多度分布,并影响到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结构分布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子刚  
天然湿地土壤具有碳储存的功能,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为例,提出储碳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分类体系,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根据理论上的合理性、方法上的简便可行性、现实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当地的适用性等原则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和排序,试图从多种货币化方法的评价结果中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单位储碳价值量取值范围,用来估算湿地土壤的储碳价值。评价对单位储碳功能的价值估算取5~25US$/t碳,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储碳总价值为31.0×108~155.2×108US$,农业开发造成的湿地储碳功能的经济损失为10.8×108~53.8×108US$,平均每年每hm2的碳损失约为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志军  黄耀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获取研究区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总量态势、相互转化差异、空间格局等三方面分析了3江平原1986年~2005年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三江平原水田和旱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田面积增加的幅度大于旱地,由1986年的57.7×104hm2增加到2005年的150.9×104hm2,增加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13.86%;水田在此期间的动态度为5.08%,开发速度明显快于旱地;②水田与旱地的总量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差异,1986年~1995年,旱地的开发速度是3个时段中最快的,1995年~2000年是水田面积增长最快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邢贞相  张涵  纪毅  付强  李衡  宫兴龙  
为获取三江平原龙头桥灌区降水的变化特征,根据龙头桥灌区1959~2016年的逐月年降水量的统计数据,首先,对龙头桥灌区近58年的总体降水量的统计参数进行求解,再运用滑动平均法得到降水量总体的变化趋势、其次应用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降水量突变的年份进行求解,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得到总体降水量的变化周期,然后应用求得的结果对龙头桥灌区近58年来降水量的统计规律、趋势性变化、突变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分析。最终,利用1,3,6,12,24,36个月等多时间尺度的标准降雨指数(SPIn)求得龙头桥灌区总体降水量的丰枯程度状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在多时间尺度下不同旱涝程度发生的频率。研究结果表明:龙头桥灌区1959~2016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31.00mm,降水量年际间分配不均匀,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为-0.0172mm·a-1;年降水量在2012年发生明显的突变;龙头桥灌区年降水量周期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其年降水量具有18年和28年两个主要周期。随着SPI值时间尺度的增大,总体的旱涝变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12和24个月尺度能明显看出旱涝的周期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再增加其变化趋势无明显变化,最终得到龙头桥灌区干旱主要发生在1967~1969年和1977~1980年。通过不同时间尺度SPI值的比较和旱涝发生频率分析发现,龙头桥灌区58年来旱涝变化交替出现,正常年份发生频率在60%以上,极涝、极旱和重旱发生的频率不足5%。表明本研究区域属于雨量充裕区且适合灌区的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实现灌区多水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灌区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书立  葛翠萍  付微  赵军  孟凯  
以2013年三江平原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1981年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辅助图件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富锦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32年间SOM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富锦市SOM含量平均值为42.1 g/kg,较1981年下降了18.6%;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作用。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富锦市SOM分级标准,1981-2013年有85.9%的农田耕层SOM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50.5%面积得到了提升,有35.4%面积有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