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0)
- 2023(13703)
- 2022(11639)
- 2021(10585)
- 2020(8727)
- 2019(18817)
- 2018(18291)
- 2017(34172)
- 2016(18802)
- 2015(19994)
- 2014(19185)
- 2013(18583)
- 2012(16807)
- 2011(15063)
- 2010(14888)
- 2009(13450)
- 2008(12709)
- 2007(11009)
- 2006(9524)
- 2005(8128)
- 学科
- 济(71403)
- 经济(71323)
- 管理(47323)
- 业(45328)
- 企(34709)
- 企业(34709)
- 方法(29901)
- 数学(26677)
- 数学方法(26372)
- 农(21236)
- 地方(18768)
- 学(18497)
- 中国(18433)
- 财(18237)
- 业经(15724)
- 农业(14777)
- 贸(13669)
- 贸易(13665)
- 易(13208)
- 环境(12498)
- 制(12485)
- 银(10774)
- 银行(10715)
- 技术(10699)
- 融(10564)
- 金融(10561)
- 务(10450)
- 财务(10432)
- 财务管理(10414)
- 地方经济(10387)
- 机构
- 学院(255100)
- 大学(252225)
- 济(98303)
- 经济(96215)
- 研究(92084)
- 管理(91331)
- 理学(80194)
- 理学院(79064)
- 管理学(77253)
- 管理学院(76795)
- 中国(66662)
- 科学(63674)
- 农(55295)
- 京(52358)
- 所(48679)
- 业大(45817)
- 研究所(45350)
- 农业(44186)
- 财(43797)
- 中心(41740)
- 江(38501)
- 财经(35486)
- 范(34915)
- 师范(34402)
- 院(34104)
- 经(32434)
- 北京(31695)
- 省(31277)
- 经济学(30508)
- 州(30008)
- 基金
- 项目(188805)
- 科学(148475)
- 基金(138191)
- 研究(126952)
- 家(126551)
- 国家(125578)
- 科学基金(105634)
- 社会(82137)
- 社会科(78001)
- 社会科学(77981)
- 省(75430)
- 基金项目(73917)
- 自然(72118)
- 自然科(70353)
- 自然科学(70326)
- 自然科学基金(69057)
- 划(64297)
- 教育(57243)
- 资助(54788)
- 编号(48382)
- 重点(44034)
- 发(41600)
- 部(39716)
- 创(39538)
- 计划(38352)
- 科研(37336)
- 创新(37160)
- 成果(36569)
- 国家社会(35014)
- 课题(34385)
- 期刊
- 济(102348)
- 经济(102348)
- 研究(67220)
- 学报(53425)
- 农(48840)
- 中国(47171)
- 科学(45861)
- 大学(38116)
- 学学(36775)
- 农业(33273)
- 财(32113)
- 管理(30085)
- 教育(22980)
- 融(20365)
- 金融(20365)
- 业经(18356)
- 业(17905)
- 经济研究(17854)
- 技术(17723)
- 财经(16613)
- 版(14727)
- 业大(14655)
- 经(14314)
- 资源(14155)
- 科技(13756)
- 问题(13581)
- 农业大学(12009)
- 商业(11816)
- 林业(11339)
- 统计(11324)
共检索到360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冬宁 李亚光 李四高
为更好地把握燕山脚下关隘民居的分布规律,使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更为合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4个指标因子,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分析,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及人居适宜性特征。结果显示:河西小流域居民点在高程30~65m,坡度0°~6°,坡向为平地或正南方向,距离河流为300~500m的居民点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居民点斑块总体离散程度大,局部离散程度小。研究表明:河西小流域居民点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居民点宜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的平原区集中布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四高 李亚光 李宪 王乐 刘洁 胡生君
以具土石山区典型特征的驿马图地区为对象,在ArcGIS平台下,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驿马图居民点在高程为1 060~1 200 m、坡度为0~15°、坡向为平地或东南方向、距离道路为200 m的范围内的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而居民点受河流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所用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土石山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土石山区适宜建造居民点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地区,而不适宜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远离交通的高海拔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立文 段永红 李丽丽 徐立帅 张颖 聂文玉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运用Voronoi 、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主,其中适宜性居住所占比例达到32.08%。[结论]山西省居民点分别同时受地形和区位的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大,且整体适宜居住,本研究可为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高积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炬 张雪松 邓振 张晗 张茂茂 刘园
[目的]为更精细、更科学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以广水市为例,从多尺度角度对2016年广水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1)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为1 800m最合理,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最大值为14. 26个/km~2;(2)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从县级、乡镇级、村级3个尺度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县级=0. 642 4、Moran’s I乡镇级=0. 694 3、Moran’s I村级=0. 808 2,全部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村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乡镇其次、县级相对最小;(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高值区分布在城郊乡、骆店乡、马坪镇、长岭镇4乡镇,与该研究的核密度分析结果一致。(4)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地形位指数>到城镇距离>到道路距离>到水系距离。[结论]文章从多尺度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同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村镇规划、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等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谢萍 苏昶丞 雷海荔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区域空间人口聚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以南江县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哨兵数据和DEM数据等为基础,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南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合缓冲区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南江县农村居民点在中南部的低山地区分布密集,而北部中山区分布稀疏,且南江县农村居民点从单核式的大集中格局,逐渐转变为多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2)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2016—2022年间,高程、坡度、河流、道路、镇区五个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景观破碎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河流、道路、镇区三个因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结合地理探测器和景观格局指数,高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镇区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河流的重要性略有降低。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景观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宪勤 庄严 张天宇 王秀颖 刘和平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kg/m2,中值为2.84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石质山区 密云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余凤龙 陆林
城市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供给的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水源地有其独特的区域发展规律。旅游开发是调整、优化水源地产业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水源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首都水源地密云县为例,分析了城市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依据客源市场特征及市场开发背景的分析,从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旅游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密云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以期促进密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首都水源地的保护,并为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蚌蚌 刘秀萍 王数
为探讨北京市密云县各岩性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岩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约束状况,通过实际调查,并借助GIS软件,将北京市密云县1∶5万地质图进行矢量化,形成岩性分区图,并结合密云县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以7个岩性区为研究单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中林地占绝对优势,其与岩石的分布密切相关;第四系沉积物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最高,优势度很低。岩性差异影响着土地利用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方面的区域性差异。
关键词:
岩性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花 张晓瑶 陆林 张潇 李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学生调查组
近几年,随着城乡改革的日益兴起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流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为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目前北京市人口流动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切实实现国务院在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出的“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目标,1984年5、6月间,我们受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委托,到京郊密云县进行了有关小城镇及人口发展的调查。现根据这次调查得到的有关资料对该县的人口流动问题做一点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海兵 徐建刚
搞清流域工业点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水环境整治与工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工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在GIS技术、密度分析法与ESDA方法支撑下,探析江苏淮河流域工业点源与工业污染负荷空间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工业点源集聚于城市、县城及专业乡镇,污染行业地域分异现象显著,其中,河流、港口及临湖地区成为高负荷工业点源集聚地区,化工、造纸、化纤与医药等行业的工业集中于临海、临河及临湖地区,饮料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点源集中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北部流域的少数乡镇,工业氨氮多数来自化工业。在不同工业化水平下,工业污染负荷空间差异大,南部流域负荷整体水平高于北部,北部流域高负荷区分布于少数乡镇...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工业点源 空间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亮 吴炳方 张磊
与我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呈团簇状分布不同,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大、分布散乱,呈现出"满天星"状的分布格局。以渝北、万州和秭归移民区作为三峡典型区,利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农村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和制约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要素如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水源等进行了分析;借鉴农用地评价方法,利用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生成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农村居民点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农村居民点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梵净山地区地属喀斯特山区,其核心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规划布局的制约因素较多。为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综合评价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影响指标,求出农村居民点规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断裂点的加权Voronoi图分割其作用范围,结合"居住场势"分类,找出需要搬迁的农村居民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农村居民点23 046个,面积14 342.78 hm~2,居民点多沿道路支线和河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布局散乱。2区域内有零星居民点7 871个,面积为2 641.75 hm~2,占18.42%;需保留居民点10 288个,面积为5 680.46 hm~2,占39.6%;中心居民点4 887个,面积为6 020.57 hm~2,占41.98%。3空间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共15 175个,总面积不变,主要应将西部和梵净山保护区内的零散聚落向东部水源充沛、交通发达的集镇地区搬迁。研究成果可为梵净山地区新农村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平星 梁鑫 朱春成
再野化是当前人类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手段,荒野地作为再野化的基础空间载体,其科学识别与保护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藏高原为案例区,以2020年为研究时点,在解析荒野地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再野化适宜性评估、荒野地空间格局分析和形态学分析,从生态因子适宜性和生态系统自然度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荒野地适宜性,识别荒野地适宜性等级,明确最适宜的荒野化空间。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的再野化适宜性指数范围为0.1310~0.9332,青藏高原荒野地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2)荒野地空间结构总体相对简单,形态学特征均呈现分散化和大型化特征。其中优选荒野地主要集中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而备选荒野地和潜在荒野地逐渐蔓延至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青藏高原西北区域的昆仑北翼山地荒漠地带。(3)青藏高原荒野地的优化受到重要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源区分布的影响。受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荒野地目前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而西部地区源区较少且规模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保护生物学理论、促进青藏高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