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8)
2023(7915)
2022(6649)
2021(6012)
2020(5002)
2019(10965)
2018(10719)
2017(19876)
2016(10849)
2015(11478)
2014(11083)
2013(10880)
2012(9892)
2011(8763)
2010(8709)
2009(7787)
2008(7675)
2007(6501)
2006(5593)
2005(4681)
作者
(33070)
(27935)
(27399)
(25949)
(17346)
(13598)
(12199)
(10916)
(10470)
(9648)
(9617)
(9349)
(8945)
(8586)
(8572)
(8517)
(8470)
(8122)
(7981)
(7869)
(7139)
(6599)
(6431)
(6330)
(6203)
(6196)
(6086)
(5994)
(5803)
(5543)
学科
(38817)
经济(38759)
管理(36369)
(32500)
(24899)
企业(24899)
方法(17283)
数学(15375)
数学方法(15259)
(15025)
(13419)
环境(12352)
(11106)
农业(9783)
(9711)
(9609)
财务(9604)
财务管理(9588)
中国(9508)
业经(9229)
企业财务(9177)
(8634)
银行(8594)
(8405)
贸易(8402)
(8212)
(8124)
(8069)
(7637)
金融(7635)
机构
学院(150585)
大学(149913)
(59329)
管理(58306)
经济(58241)
研究(51670)
理学(51286)
理学院(50688)
管理学(49838)
管理学院(49608)
中国(40220)
(35692)
科学(35367)
(31036)
业大(30011)
农业(28489)
(27671)
(27042)
研究所(25153)
中心(24179)
财经(22507)
(21140)
(20677)
农业大学(19765)
北京(18852)
(18797)
经济学(18060)
(17222)
(17188)
财经大学(16953)
基金
项目(112883)
科学(88603)
基金(84673)
(77929)
国家(77303)
研究(73421)
科学基金(65428)
社会(49448)
社会科(46996)
社会科学(46983)
基金项目(46457)
自然(45454)
自然科(44128)
自然科学(44109)
(43738)
自然科学基金(43328)
(37382)
资助(32656)
教育(31585)
编号(26572)
重点(25752)
(24298)
(23492)
(23429)
计划(23338)
科研(22597)
创新(22139)
国家社会(21585)
科技(20545)
(20194)
期刊
(60079)
经济(60079)
研究(35934)
学报(32914)
(30660)
科学(28212)
中国(26721)
大学(23605)
学学(23177)
(21704)
农业(20600)
管理(17966)
(13517)
金融(13517)
(11394)
业经(11020)
财经(10560)
经济研究(9961)
资源(9735)
业大(9533)
(9422)
(8967)
科技(8290)
问题(8266)
技术(8041)
农业大学(7861)
林业(7435)
商业(6928)
财会(6375)
自然(5955)
共检索到206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坤  杜澍  沈迟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背景下的生态移民由于更强的移民力度和更严格的管控措施,将形成更大的移民规模,并对民生保障和生态补偿提出更高标准。因此,传统的"集并式"与"就近式"生态移民将未必适用,对移民的适应能力亦提出更高要求。在此情景下,原住居民对生态移民中民生因素的顾虑与偏好尚待研究,对其移民意愿的影响亦需测度。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之间重叠国土空间为研究案例,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自然保护地管控下,原住居民对迁出地与迁入地民生的感知和人居环境的偏好,为客观评估其移民意愿、完善生态补偿措施提供工具方法,形成对原住居民参与生态移民的正向激励。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莫琳  李清华  王斌  王勇  
本文总结了山东省龙口市在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同升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笔者从理顺体制机制、关注宏观区域战略、聚焦自身科学规划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的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继然  姚娟  赵向豪  马晨辉  
生态移民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改善牧民生计等目标的主要措施。以喀拉峻旅游区(喀拉峻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实地抽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家庭特征、能力禀赋、收入结构等变量在内的多分类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牧民的安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63.2%的牧户愿意继续放牧,仅有6.8%的牧户选择旅游畜牧兼业安置方式;牧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人数、汉语能力等因素对选择4种安置方式具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最后,针对生态移民安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创新牧区扶贫模式、推进牧区双语培训工程等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晓燕  毛旭锋  夏建新  
以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比分析保护区移民迁移后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贡献,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核算和对比生态移民的补偿标准。结果显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补偿标准下限建议为每人17 830元,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补偿标准上限建议为每人25 810元。本案例研究有助于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补偿理论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中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时鹏  余劲  
采用陕西省安康市256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量、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年人均纯收入对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原有居住条件中,原有房屋居住位置、房屋材质、原住地离集镇距离、原住地聚集户数对农户生态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压力方面,亲邻态度、村干部态度会对农户的搬迁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是否具有退耕地及退耕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重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宏  张新焕  杨德刚  
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新疆三工河流域农户的生态移民意愿、移民效果与留居意愿进行调查,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移民意愿与留居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家庭人口数、人均纯收入、主要收入来源、非农收入比重和参与退耕还林情况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家庭人口数量越少,非农收入比重越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强,就越能接受生态移民政策;②移民工程对河谷内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促进了退耕还林进程,草场压力有所缓解,但移民农户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影响了农户家庭收入,其对定居点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评价较低,42.35%的农户认为搬迁后生活质量变差;③移民农户的留居意愿普遍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古蕊  李效筠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若山  贾卫国  
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个层次阐述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安徽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部和周边的社区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内部和周边社区存在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较低的现象;自然保护地体系与内部、周边社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多层面的关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会刺激社区相关产业发展、为社区提供优质生态环境等,同时也会引起禁止基础设施修建、加剧人兽冲突、凸显林地补偿问题等消极影响。最后,为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社区管理提供了建设社区参与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和推行全方位公平竞争等多种策略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妍  侯鹏  王媛  彭凯锋  翟俊  徐海涛  祝汉收  孙晨曦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贵清   刘俊   解佳  
知识转移是协调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手段之一。文章以广东丹霞山为例,基于知识转移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运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探讨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内容基于密切的人地互动;(2)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主要发生于外部行动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知识双向转移”模式是两者深度互动的表现;(3)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是品牌管理、市场转型、多元知识来源、程序正义和互动正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程序正义和互动正义是推动实现知识双向转移模式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知识转移角度为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转化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本鑫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提供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中国现有的类型化部门立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制协调性不足、立法体系封闭、保护对象不明确等缺陷。考虑到自然的整体性和调整利益冲突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选择综合性框架立法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理想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芳玲  蒲真  梁晓玉  古元阳  邢韶华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