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5)
- 2023(11899)
- 2022(9953)
- 2021(9408)
- 2020(7791)
- 2019(17115)
- 2018(16905)
- 2017(31363)
- 2016(16969)
- 2015(18768)
- 2014(18089)
- 2013(17597)
- 2012(15921)
- 2011(14479)
- 2010(15073)
- 2009(14360)
- 2008(14238)
- 2007(13035)
- 2006(12036)
- 2005(10828)
- 学科
- 管理(64057)
- 济(56727)
- 经济(56672)
- 业(56331)
- 企(50072)
- 企业(50072)
- 方法(19767)
- 财(19669)
- 农(18286)
- 中国(17788)
- 技术(16230)
- 业经(15882)
- 数学(15081)
- 制(15047)
- 数学方法(14774)
- 策(14739)
- 学(14406)
- 务(12891)
- 财务(12841)
- 财务管理(12815)
- 地方(12785)
- 银(12513)
- 银行(12499)
- 划(12215)
- 企业财务(12109)
- 理论(12010)
- 农业(11946)
- 行(11910)
- 和(11767)
- 环境(11377)
- 机构
- 学院(234087)
- 大学(229795)
- 管理(93916)
- 济(89588)
- 经济(87215)
- 研究(79631)
- 理学(77510)
- 理学院(76657)
- 管理学(75428)
- 管理学院(74935)
- 中国(64923)
- 京(50037)
- 科学(49180)
- 财(46505)
- 所(40054)
- 江(39035)
- 中心(37722)
- 农(35993)
- 研究所(35947)
- 财经(34383)
- 业大(32033)
- 北京(31764)
- 范(31385)
- 州(31183)
- 师范(31107)
- 经(30951)
- 院(29935)
- 农业(27821)
- 省(26879)
- 技术(25967)
- 基金
- 项目(150685)
- 科学(119393)
- 研究(112645)
- 基金(107665)
- 家(94243)
- 国家(93440)
- 科学基金(80428)
- 社会(69477)
- 社会科(65846)
- 社会科学(65828)
- 省(59839)
- 基金项目(56197)
- 自然(52709)
- 自然科(51216)
- 自然科学(51202)
- 教育(51031)
- 划(50284)
- 自然科学基金(50281)
- 编号(47253)
- 资助(42940)
- 成果(38601)
- 重点(34379)
- 创(33543)
- 发(33254)
- 课题(33048)
- 部(32031)
- 创新(31466)
- 项目编号(28884)
- 性(28535)
- 科研(28226)
- 期刊
- 济(110135)
- 经济(110135)
- 研究(69627)
- 中国(54285)
- 管理(40598)
- 财(37676)
- 科学(33761)
- 学报(32894)
- 农(32114)
- 教育(27710)
- 融(25149)
- 金融(25149)
- 大学(24629)
- 学学(22687)
- 技术(21926)
- 农业(21582)
- 业经(19259)
- 经济研究(16478)
- 财经(16384)
- 图书(15007)
- 经(14210)
- 业(13749)
- 资源(13338)
- 问题(12896)
- 科技(12445)
- 现代(12093)
- 坛(11614)
- 论坛(11614)
- 技术经济(11604)
- 贸(10982)
共检索到374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2019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自然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在此新体系下,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类管理?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芳玲 蒲真 梁晓玉 古元阳 邢韶华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自然保护地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王梦婷
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国内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索引文献库,挖掘各类保护地旅游活动的数据资料,提取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两个基本理念,并基于到访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可归为科考探险、健康休养、自然教育等6种类型,不同类型产品有其特征;(2)中国保护地旅游产品分类应与一般旅游产品或西方产品相区别,需考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度系数和保护地内及周边的文化和社区条件;(3)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指导保护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理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同升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笔者从理顺体制机制、关注宏观区域战略、聚焦自身科学规划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永欢 黄宝荣 林慧 赵晓宇 吴初国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保护地 问题 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帷帷
自然保护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域,不仅其自身可为人类发展提供各种必须的生态环境资源,而且其自身运行与发展也影响着周围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基于自然保护的独有特征,对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现状展开归纳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制定环境计划、完善管理手段、引入国际法"共同关切事项"理念来应对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环境计划 共同关切事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钟乐 杨锐 赵智聪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决定性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剖析了相关问题,并从法律、行政、市场等角度探讨了其改革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古蕊 李效筠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自然保护地 对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贵清 刘俊 解佳
知识转移是协调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手段之一。文章以广东丹霞山为例,基于知识转移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运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探讨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内容基于密切的人地互动;(2)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主要发生于外部行动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知识双向转移”模式是两者深度互动的表现;(3)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的知识转移是品牌管理、市场转型、多元知识来源、程序正义和互动正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程序正义和互动正义是推动实现知识双向转移模式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知识转移角度为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转化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本鑫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提供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中国现有的类型化部门立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制协调性不足、立法体系封闭、保护对象不明确等缺陷。考虑到自然的整体性和调整利益冲突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选择综合性框架立法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理想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丽玲 朱强 陈田
分区是自然保护地得以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它伴随保护地内部及周边矛盾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矛盾的不断演化而发展。现阶段各国由于保护地具体情况以及面临问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区模式。本文以分区与其矛盾的对应关系为主线,论述了保护地内不同功能区的产生背景;重点比较了美、加、日、韩等国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自然保护地分区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及分区制与保护地面临矛盾的对应关系。最后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分区提出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分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莫琳 李清华 王斌 王勇
本文总结了山东省龙口市在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苏航 刘小妹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必虎 谢冶凤 张玉钧
在国际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中,保护地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各类研究成果和各国举措均表明了保护地游憩和旅游供给的关键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过程中,游憩和旅游定位的演化,并基于新体制和体系建设的文件和报道,指出仍需明确保护地发展游憩和旅游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公共游憩和公共治理等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文章从游憩和旅游供给作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保护地部门需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及保护地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3个方面阐释和强调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游憩和旅游活动的必要性,并简要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