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6)
2023(6264)
2022(5476)
2021(5030)
2020(4148)
2019(9339)
2018(9213)
2017(17392)
2016(9314)
2015(10439)
2014(10293)
2013(10389)
2012(9637)
2011(8912)
2010(9153)
2009(8697)
2008(8292)
2007(7437)
2006(7067)
2005(6142)
作者
(30190)
(25125)
(25038)
(23737)
(15966)
(12312)
(11278)
(9782)
(9612)
(9117)
(8903)
(8695)
(8630)
(7952)
(7898)
(7773)
(7610)
(7560)
(7420)
(7253)
(6431)
(6156)
(6038)
(5842)
(5703)
(5685)
(5672)
(5630)
(5295)
(5108)
学科
(34545)
经济(34399)
管理(25487)
(22545)
(15874)
企业(15874)
方法(14682)
(12202)
(11165)
环境(10444)
中国(10194)
业经(10110)
数学(9460)
数学方法(9315)
(8830)
理论(8720)
地方(7592)
农业(7488)
(7054)
(7049)
资源(7011)
工作(6920)
生态(6792)
服务(6728)
(6102)
(5803)
贸易(5796)
(5633)
(5625)
经济理论(5350)
机构
大学(137435)
学院(136425)
研究(51722)
管理(49578)
(46913)
经济(45499)
理学(41662)
理学院(41073)
管理学(40157)
管理学院(39927)
中国(38693)
科学(36460)
(31635)
(29047)
(27529)
研究所(25184)
业大(23820)
中心(23539)
农业(22849)
(22440)
(22223)
(21268)
师范(20943)
北京(20325)
(19300)
(17880)
(17874)
财经(17307)
师范大学(17056)
科学院(16380)
基金
项目(95604)
科学(73942)
基金(68866)
研究(65403)
(62965)
国家(62455)
科学基金(51698)
社会(42678)
社会科(39083)
社会科学(39066)
(37500)
基金项目(36940)
自然(35112)
自然科(33953)
自然科学(33936)
自然科学基金(33344)
(32256)
资助(28317)
教育(28112)
编号(25516)
重点(22150)
(21505)
成果(20837)
(19703)
计划(19138)
(18692)
科研(18582)
课题(17915)
创新(17529)
国家社会(17257)
期刊
(58587)
经济(58587)
研究(36042)
中国(31676)
学报(28773)
(25925)
科学(25755)
大学(20857)
学学(19454)
农业(17884)
管理(17031)
(15810)
教育(12613)
图书(11824)
业经(9966)
(9629)
金融(9629)
技术(9432)
(9416)
资源(9251)
书馆(8745)
图书馆(8745)
(8127)
财经(8124)
经济研究(7997)
(7870)
业大(7862)
问题(7377)
林业(7156)
(7154)
共检索到211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必虎  谢冶凤  张玉钧  
在国际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中,保护地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各类研究成果和各国举措均表明了保护地游憩和旅游供给的关键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过程中,游憩和旅游定位的演化,并基于新体制和体系建设的文件和报道,指出仍需明确保护地发展游憩和旅游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公共游憩和公共治理等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文章从游憩和旅游供给作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保护地部门需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及保护地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3个方面阐释和强调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游憩和旅游活动的必要性,并简要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王梦婷  
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国内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索引文献库,挖掘各类保护地旅游活动的数据资料,提取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两个基本理念,并基于到访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可归为科考探险、健康休养、自然教育等6种类型,不同类型产品有其特征;(2)中国保护地旅游产品分类应与一般旅游产品或西方产品相区别,需考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度系数和保护地内及周边的文化和社区条件;(3)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指导保护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理念。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郭宁  李锦烨  许建伟  林盛坚  黄怀青  张龙游  陈清惠  
为了探索一种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以便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从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植被资源、环境状况和可开发度等5个方面,结合前人研究进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引入黄金分割理论,结合专家意见、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标准规范划分了各评价指标的优劣等级及其得分,根据各指标的得分加权得出总评价值。以九阜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试用,结果表明:九阜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的评价值为75.56,评价级别为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保护和管理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邵际树  
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是发展和谐旅游的基础和关键,文章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度的分析和对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感知分析,建立了旅游者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关系模型,为管理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苏彦  徐坚  赵锦  
在构建的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代表旅游投资和旅游竞争力的参数,运用分岔理论和Mat CONT软件绘制了系统的双参数分岔曲线,并分析了参数不同取值情况下的系统几种可能的发展情景。研究表明:系统动力学及其分岔理论是一种可以用来解释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情景的有效工具;通过调节表示旅游地投资政策和其所处区域旅游竞争压力的参数,可以使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出现4种可能的情景,即周而复始的周期运动情景、旅游发展的灾难性情景、环境的不可持续情景,以及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平稳发展情景;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周而复始周期运动情景符合Gunderson和Holling提出的适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恢复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持续旅游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从恢复力视角研究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览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从研究尺度与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就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认识、与相关概念联系、阈值、驱动因素、概念性与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得出相应研究启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和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香菊  钟林生  虞虎  
我国正处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期,旅游是自然保护地提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正确认识旅游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文系统梳理全球近50年的相关英文文献,分析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历程与主要内容,进而提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应当关注的旅游问题。研究发现:(1)国际学界对自然保护地和旅游利用关系的认知不断演变,研究经历了旅游问题萌芽、旅游与保护共存和寻求旅游与多重目标共生3个阶段,当前对于旅游在自然保护地中的角色认识正趋于理性化;(2)已有研究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地旅游与生态环境影响、游客福祉、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管理4个方面,关注重点从最初的旅游者、生态环境,到当地社区,再到现在的复杂适应性系统,体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但旅游和自然保护地其他功能之间的协调成为可持续管理的挑战来源;(3)我国亟须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努力,明确自然保护地旅游的角色定位,揭示自然保护地旅游生态系统特殊问题的影响机理,厘清旅游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和价值,构建基于区域人地关系的自然保护地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探索适宜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适应性管理的治理类型、协作方式和评估体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田霞   蔡银莺   杨青  
旅游开发是协调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土地允许旅游开发或局限于生态管制存在发展机会的差别,这会直接影响或改变当地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与发展能力。文章随机抽样调查了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345户农村家庭,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及有序Logit等揭示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机会差别对农村家庭就业及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旅休闲观光的发展机会增加了农村家庭成员本地就业的概率及收入,降低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比例,且对家庭成员务农有抑制影响;(2)限制型生态旅游发展机会对农村家庭就业选择及收入影响较为有限,但也有带动青年和老年劳动力本地就业,以及促进壮年劳动力外地就业收入增加的效应;(3)自然保护地旅游开发有助于增强农村家庭的市民化能力,但限制型生态旅游对此的作用效力则相对不足。文章建议加快构建旅游开发型自然保护地土地增值捕获机制,缓解规划管制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农村家庭生计及收入不平等造成的影响,形塑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轩畅  彭嵋逸  徐雅琪  黄智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文章从自然保护地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演进趋势和政策演进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对1990-2021年我国108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背后逻辑。结果表明:(1)1990-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参与主体和发布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部门高达26个,政策类型主要以意见为主,占比34%,使用频率超过2000次的词语分别为“旅游”“生态”“建设”“发展”“保护”“国家”6个。(2)以2012年和2017年为2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政策分为政策探索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三个演进阶段。(3)政策演进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政策发布与实施主体间的联动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化,政策内容也更加具体明确。文章提出要做好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主体参与渠道,善用政策工具、创新非正式制度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赟  龚宇翔  黄巧龙  杨立凡  陈如婷  陈钦  
基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龙岩市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选择实验法和条件Logit模型分析影响森林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的因素,并对森林自然保护区游憩经济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溪水清澈度、人流量、知名度以及旅行花费对森林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具有显著影响。虽然在目前状态下福建省森林自然保护区游客人均游憩价值处于较好的状态,但并未达到最佳水平,需要通过提高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溪水清澈度以及知名度,减少其人流量、旅行花费等方式提升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因此,应该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合理控制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人流量,增大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力度,进而提高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国东  赵亮  
市场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多样性生态要素类型的乡村旅游系统发展,会受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方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支撑作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资源优势。文章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结合文献综述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系统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国东  赵亮  
市场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多样性生态要素类型的乡村旅游系统发展,会受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方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支撑作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资源优势。文章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结合文献综述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系统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