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4)
2023(13275)
2022(10914)
2021(9921)
2020(8517)
2019(19507)
2018(19456)
2017(37586)
2016(20923)
2015(23666)
2014(23906)
2013(23367)
2012(21701)
2011(19507)
2010(19653)
2009(18472)
2008(18391)
2007(16841)
2006(14767)
2005(13611)
作者
(59862)
(50454)
(50107)
(48016)
(31951)
(24006)
(23048)
(19525)
(18973)
(17948)
(17018)
(16971)
(16253)
(15857)
(15662)
(15662)
(15433)
(14780)
(14656)
(14497)
(12423)
(12316)
(12230)
(11430)
(11357)
(11333)
(11288)
(11171)
(10083)
(9994)
学科
(83180)
经济(83049)
管理(65365)
(57997)
(47217)
企业(47217)
方法(34476)
数学(29739)
数学方法(29478)
(26166)
(25715)
中国(23357)
(21530)
业经(20002)
地方(18052)
(17107)
农业(16882)
(14968)
财务(14928)
财务管理(14882)
(14841)
(14806)
贸易(14799)
(14366)
银行(14335)
(14334)
企业财务(14054)
(13586)
环境(13544)
(13442)
机构
大学(299955)
学院(298137)
(120963)
经济(118205)
管理(112789)
研究(99958)
理学(96423)
理学院(95333)
管理学(93798)
管理学院(93239)
中国(77051)
(63715)
(60973)
科学(60540)
(51199)
(50547)
(47413)
中心(47223)
财经(47101)
研究所(45360)
业大(43776)
(42581)
(40050)
农业(39929)
北京(39738)
师范(39664)
经济学(37612)
(36925)
(36085)
财经大学(34659)
基金
项目(195261)
科学(153434)
研究(144609)
基金(141362)
(122683)
国家(121643)
科学基金(103881)
社会(92078)
社会科(87036)
社会科学(87010)
(76337)
基金项目(75380)
教育(66558)
自然(65921)
自然科(64186)
自然科学(64169)
(64060)
自然科学基金(63057)
编号(59666)
资助(56370)
成果(49945)
重点(43872)
(43832)
(41915)
课题(41043)
(40129)
(40056)
国家社会(38158)
创新(37664)
教育部(37609)
期刊
(138508)
经济(138508)
研究(88997)
中国(62122)
(50558)
(47224)
学报(46319)
科学(42637)
管理(40288)
大学(35268)
学学(32984)
教育(31923)
农业(31017)
(28810)
金融(28810)
技术(25027)
财经(23904)
业经(22583)
经济研究(21313)
(20465)
问题(19244)
(16658)
(15297)
图书(14752)
(14410)
理论(14357)
技术经济(14030)
现代(13543)
财会(13355)
资源(13238)
共检索到450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齐婉婉  柯坚  
自然保护地政府规制行为符合自然保护地保护优先原则,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不同,实践中政府采取的规制行为也应存在差异。但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地政府规制行为面临"一刀切"等无差别规制的实践困境,理论上对政府规制行为的定性不明也导致其存在滥用的风险。因此,文章通过引入协调发展原则及比例原则理论对自然保护地政府类型化规制行为进行规范分析,并以此为进路,从征收类规制行为和限制类规制行为两方面探索自然保护地政府规制行为类型化的规范构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徐晓冬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实质上是由一种政府垄断和管制的经济,逐步减少和解除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垄断和管制。这是一场政府自我革命的过程,政府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动力。因此,政府行为的选择、政策取向和职能转变的轨迹成为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本文试图在透视现实右国制度迁出现的政府失范及由此引起的秩序混乱基础上,探索政府行为规范化的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军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两个转变”能否顺利实现,作为改革的发起者和推动者的政府,其自身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政府系统的内部优化和政府系统外部监督约束的强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建红  刘昊  
大数据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数字政府建设既需要中央政府统筹,也需要各级地方支持响应,以营造规范的数字化政务服务管理新生态。当前,地方政府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因缺乏规范性而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依据TOE理论框架,从主体、技术、公众和伦理4个维度提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规范标准。同时基于多案例分析方法,概括了地方数字政府在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并从主体协同、技术赋能、公众保障和伦理适应4个方面提供了促进地方数字政府规范化建设的策略,以加快地方数字政府转型步伐,打造人民满意的数字化新型政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丽娟  
由其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特质所决定 ,经济法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 ,因此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必然被赋予经济法的特殊意义。同时 ,经济法自身是一步具有高度回应性的法律 ,因此 ,在借鉴西方经济立法的同时 ,必须参照我国特定的社会现实 ,并对我国政府经济行为规范的宗旨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冰  朱彦鹏  罗建武  靳勇超  辛利娟  王伟  
利用GIS技术,以云南省为案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类型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之间的空间分布及管理权属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各类型保护地空间分布与重点物种的丰富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分布格局来看,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匀度高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其中存在三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交叉重叠的现象;从管理权属来看,存在不同机构分别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代管和统一机构管理三种模式。此外,云南省各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占面积比例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平均面积比例随人口密度的增长...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玎  
准征收是指国家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公共政策对私有财产权形成特别牺牲,从而应当给予经济或其他补偿的法律制度。准征收可以划分为财产权权能限制,财产权义务负担,财产权公益使用,财产权行政许可的中止、变更或撤回,以及对财产权的客观影响五大类型。依据财产权存续保障优先于价值保障的逻辑,对于财产权权能限制,财产权公益使用,以及财产权行政许可的中止、变更或撤回三类直接影响财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行为,应优先被认定为准征收并给予补偿。对于财产权义务负担和对财产权的客观影响两类侵害财产权价值的行为,需通过"权利人投资回报期待预期"标准,判断是否构成应予补偿的准征收。通过确立准征收公共政策的法律保留原则,避免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准征收公共政策的载体。应遵循"唇齿条款"原则,在法律规范中明确给予补偿的种类和标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芳玲  蒲真  梁晓玉  古元阳  邢韶华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道忠  
我国政府收费混乱局面的产生 ,既有财政压力因素 ,又有财政体制因素 ,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收费缺乏人大监督及财政监督等方面的原因。要改变收费混乱局面 ,必须重新界定政府收费的范围 ,科学、严格地控制收费标准 ,实行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 ,加强人大收费立法。同时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并赋予地方必要的税收立法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瑞  
一、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规范化管理属于管理学中质量管理的一个范畴,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后来出现的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王梦婷  
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国内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索引文献库,挖掘各类保护地旅游活动的数据资料,提取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两个基本理念,并基于到访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可归为科考探险、健康休养、自然教育等6种类型,不同类型产品有其特征;(2)中国保护地旅游产品分类应与一般旅游产品或西方产品相区别,需考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度系数和保护地内及周边的文化和社区条件;(3)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指导保护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理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诗童  王锐锋  黄治昊  彭杨靖  林乐乐  崔国发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结果】(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结论】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轩畅  彭嵋逸  徐雅琪  黄智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文章从自然保护地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演进趋势和政策演进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对1990-2021年我国108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背后逻辑。结果表明:(1)1990-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参与主体和发布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部门高达26个,政策类型主要以意见为主,占比34%,使用频率超过2000次的词语分别为“旅游”“生态”“建设”“发展”“保护”“国家”6个。(2)以2012年和2017年为2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政策分为政策探索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三个演进阶段。(3)政策演进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政策发布与实施主体间的联动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化,政策内容也更加具体明确。文章提出要做好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主体参与渠道,善用政策工具、创新非正式制度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