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79)
- 2023(6006)
- 2022(4825)
- 2021(4606)
- 2020(3397)
- 2019(7369)
- 2018(6947)
- 2017(13419)
- 2016(7083)
- 2015(7598)
- 2014(7233)
- 2013(7049)
- 2012(6358)
- 2011(5691)
- 2010(5667)
- 2009(5547)
- 2008(5669)
- 2007(5059)
- 2006(4756)
- 2005(4356)
- 学科
- 济(25484)
- 经济(25436)
- 管理(23995)
- 税(21571)
- 业(20650)
- 税收(20141)
- 收(19973)
- 企(18951)
- 企业(18951)
- 财(12553)
- 方法(9789)
- 农(8030)
- 业经(7891)
- 数学(7062)
- 中国(7042)
- 数学方法(6979)
- 务(6726)
- 财务(6721)
- 财务管理(6711)
- 理论(6605)
- 制(6574)
- 企业财务(6478)
- 学(6258)
- 和(5754)
- 体(5234)
- 财政(5229)
- 农业(5159)
- 环境(4894)
- 划(4630)
- 政(4401)
- 机构
- 学院(100879)
- 大学(100378)
- 济(40174)
- 经济(39362)
- 管理(38882)
- 理学(33934)
- 理学院(33615)
- 管理学(33236)
- 管理学院(33050)
- 研究(30716)
- 财(27584)
- 中国(23960)
- 财经(20348)
- 京(20172)
- 经(18388)
- 科学(16722)
- 财经大学(15091)
- 江(15000)
- 所(13995)
- 中心(13316)
- 经济学(13086)
- 北京(12811)
- 范(12652)
- 师范(12564)
- 研究所(12159)
- 州(11979)
- 经济学院(11743)
- 税(11396)
- 院(11314)
- 业大(10998)
- 基金
- 项目(64041)
- 科学(51843)
- 研究(50601)
- 基金(47705)
- 家(40863)
- 国家(40496)
- 科学基金(35358)
- 社会(34128)
- 社会科(32203)
- 社会科学(32194)
- 基金项目(24496)
- 省(23286)
- 教育(22747)
- 编号(21460)
- 自然(20856)
- 自然科(20196)
- 自然科学(20186)
- 划(19986)
- 自然科学基金(19842)
- 成果(18727)
- 资助(18213)
- 国家社会(14580)
- 性(14498)
- 部(14478)
- 制(14470)
- 项目编号(14201)
- 重点(14192)
- 课题(14038)
- 创(13639)
- 发(13221)
共检索到152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刘柏惠
逃税不仅会带来效率损失,还会损害社会公平,对经济社会运行形成多重负面影响,历来都是各国税收制度改革中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在理论界,随着研究视角从传统经济学框架到行为经济学的扩展,对逃税行为形成了威慑模型和行为模型两条解释路径。本文着重分析了两类模型的基本思想、理论扩展、实证检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得到税收征管体系发展的三个方向,并提出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征管体系的改革要点。
关键词:
逃税 税收征管 威慑模型 行为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晴初 刘再明
税收,既是经济的手段和社会的手段,但更多的是出于社会均衡发展的目的;税收是利他主义的,逃税则是利己主义的;税收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手段,平衡经济发展和自动稳定器的功用更多的是公共财政经济学者的理想;边际逃税倾向与收入高低有明显的关系,逃税的风险也与其收益成正比,逃税被查处并受到惩罚的概率是政策的函数.收入公平合理性问题与税负公平合理同样是重要的治理因缘.
关键词:
逃税 效应 治理 公平 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晁毓欣 崔金平
逃税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逃税行为发生的概率取决于税务稽查成本、应纳税额和罚款金额 ,提高罚款税可有效降低逃税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逃税 稽查 罚款率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孙玉霞 珊丹
本文借鉴前景理论的确定性效应、参照水平效应、表述性效应以及分离效应等内容,对逃税行为予以解释,以深化对逃税现象的认识,推动税收管理朝着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行为经济学 前景理论 逃税 税收管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平路
偷逃税问题的分析框架由Allingham和Sandmo最先提出,它的核心是期望效用最大化,一直占据着偷逃税理论研究的主流。然而,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偷逃税研究并不能很好解释现实。本文摒弃传统的期望效用分析工具。采用行为经济理论中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对个人的偷逃税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经典A-S模型,新模型较好解释了税率对逃税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偷逃税 A-S模型 前景理论 行为经济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秀琴
偷逃税成因的分析及其治理杨秀琴新税制实施以来,税收在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以及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税收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有关偷逃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其涵盖面之大、案发率之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安福仁
纳税人的逃税与政府对逃税行为的处罚,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从理论上说,逃税来自于纳 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从政策上讲,逃税行为的发生取决于政府对逃税的处罚程度。
关键词:
逃税动因 逃税得益均衡 政府对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运平
偷逃税成因的分析及其治理□张运平新税制实施以来,税收在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以及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税收征管仍难尽人意,特别是偷逃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其涵盖面之大,案发率之高,令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福兴
高校内部教育评价活动产生了复杂的冲突现象,而以利益动因、利益人假设等理论预设为核心的利益分析方法可为其归因及治理研究提供有效的解释框架。利益多元化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使得评价中的"比较利益人"在"利益-资源塑造行为"中产生诸多冲突,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利益博弈。利益冲突既可以产生团体排斥力,又可以激发团体凝聚力,因而具有破坏与建设双重作用。冲突的治理可通过利益表达与辨明、"合意模型"构建及利益干预与协调等步骤开展。
关键词:
内部教育评价 冲突 归因 利益分析治理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林高星 黄承键
在中国目前的诸多税种中,个人所得税是税收增长速度最快的税种之一,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同时,它也是公认的税收流失最严重的税种。由于中国人的纳税心理,以及税收文化环境和相对较低的税收征管水平,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偷逃税问题已经对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博弈模型,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行为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对今后个人所得税加强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有益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
税收流失 偷逃税 个人所得税 博弈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悦
从税制和征管两个层面分析后,得出现实税负、征管技术和"厌税"观念共同造成当前自然人纳税失信的严峻态势。进而以税法理论检视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的法制、技术和经验基础,提出续造税法时应将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和企业纳税信用管理予以合并。通过构建涉税信息采集制度、纳税信用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制度、纳税信用应用制度和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的法治构造。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国彪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在邓小平同志"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已涌现出了一个高收入阶层。2001年在7万亿元的个人存款总量中,20%先富起来的人就占有80%的份额。然而,富人们所交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个税收入总量的10%。在某经济发达地区,高收入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额的2.33%。据权威人士估算,我国每年税款流失高达上千亿元,相当于西部地区五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全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富人逃税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少英 王一骁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将附加福利囊括于"工资、薪金所得"税目,实践中却因无从获取附加福利所得的真实信息,导致课税不具可行性,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与完善,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完备的实体法必须辅之以完备的程序法。为了与直接税的改革相配套,此次《税收征管法》的修改,引入了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旨在通过统一赋码及该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关联不同主体归集的涉税信息,披露隐性收入。通过考察《税收征管法》拟引入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的功能与附加福利课税之契合度,并以税收程序法平衡"征纳双方信息优势"的价值定位以及契合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为双重评判标准,可揭示出借助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以实现附加福利课税的正当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修改后的《税收征管法》宜明确税务机关可在核实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时运用识别号承载的涉税信息,最终将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作为突破附加福利课税障碍的程序法基础。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少英 王一骁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将附加福利囊括于"工资、薪金所得"税目,实践中却因无从获取附加福利所得的真实信息,导致课税不具可行性,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与完善,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完备的实体法必须辅之以完备的程序法。为了与直接税的改革相配套,此次《税收征管法》的修改,引入了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旨在通过统一赋码及该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关联不同主体归集的涉税信息,披露隐性收入。通过考察《税收征管法》拟引入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的功能与附加福利课税之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