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13)
- 2023(2588)
- 2022(2237)
- 2021(2235)
- 2020(1995)
- 2019(4435)
- 2018(4556)
- 2017(8308)
- 2016(4892)
- 2015(5612)
- 2014(5425)
- 2013(5181)
- 2012(5156)
- 2011(4594)
- 2010(4714)
- 2009(4373)
- 2008(4515)
- 2007(4322)
- 2006(3865)
- 2005(3504)
- 学科
- 济(16772)
- 经济(16750)
- 管理(11982)
- 业(10380)
- 企(8515)
- 企业(8515)
- 方法(7786)
- 数学(6546)
- 数学方法(6372)
- 学(5936)
- 中国(4961)
- 财(4624)
- 农(4592)
- 贸(3923)
- 贸易(3918)
- 制(3857)
- 易(3836)
- 理论(3354)
- 地方(3225)
- 业经(3070)
- 银(2857)
- 银行(2840)
- 农业(2835)
- 融(2713)
- 金融(2712)
- 行(2686)
- 体(2662)
- 及其(2650)
- 策(2640)
- 教育(2632)
- 机构
- 大学(69897)
- 学院(67705)
- 研究(26786)
- 济(23395)
- 经济(22752)
- 管理(20999)
- 中国(20308)
- 科学(19395)
- 理学(17633)
- 理学院(17368)
- 农(17258)
- 管理学(16690)
- 管理学院(16575)
- 京(15925)
- 所(15283)
- 研究所(13965)
- 农业(13894)
- 业大(13232)
- 中心(12124)
- 江(11684)
- 财(11360)
- 省(10253)
- 北京(10015)
- 院(9860)
- 范(9254)
- 州(9165)
- 技术(9142)
- 师范(9005)
- 农业大学(8803)
- 财经(8605)
- 基金
- 项目(44406)
- 科学(32463)
- 基金(30748)
- 家(29098)
- 国家(28859)
- 研究(28246)
- 科学基金(22734)
- 省(17540)
- 社会(16185)
- 自然(15988)
- 基金项目(15688)
- 自然科(15648)
- 自然科学(15640)
- 自然科学基金(15343)
- 划(15263)
- 社会科(15226)
- 社会科学(15222)
- 资助(13853)
- 教育(13347)
- 编号(10818)
- 重点(10536)
- 计划(10034)
- 成果(9842)
- 科技(9633)
- 部(9402)
- 发(9275)
- 科研(9047)
- 创(8674)
- 创新(8253)
- 大学(8066)
共检索到111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雷斌 刘志刚 王辉
在实验车间内利用120L的塑料箱作为实验容器,采用自溶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单细胞藻的辅助饵料,研究其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育苗中的饵料效果,以期解决该贝育苗过程饵料供应不稳定、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度(30.0±0.5)℃、NaCl质量分数3%、pH6.5~7.0的自溶条件下,用经过18h自溶的酵母投喂D形幼虫,其平均日壳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自溶时间酵母投喂组效果,单独投喂非自溶酵母时D形幼虫不能存活;(2)D形幼虫期单投自溶酵母,幼虫成活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利平 周学家 于光溥 耿孝同 马明正 唐芳
1994年马氏珠母贝由广东省海康县雷州湾北移到山东省蓬莱县进行人工育苗。在水温21-23℃的条件下控温促熟13天产卵,较南海自然繁殖季节提前40余天。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产卵,平均个体产卵量为292万粒,受精率为96%。D型幼虫培育密度12.2个/mL。以等边金藻为饵料,在水温20.5~23.6℃下培育19天即出现眼点。以聚乙烯网片、棕帘和聚乙烯板为附着基,幼虫6天即附着完毕。在15m3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壳长2.8mm,壳高1.91mm的幼苗1440万粒,出苗量为96万粒/m3,比南方常规育苗的产量提高10倍。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北移 控温育苗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蕾 王岩 楼宝
在室内水槽中进行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的大量培养,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对该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影响。所用蒙古裸腹为20世纪90年代采自山西省晋南半咸水湖、在海水中长期培养保存下的种。实验1中,接种密度分别设为338ind/L、145ind/L和88ind/L3个水平,面包酵母投喂量为5mg/L,每天4次,各设3个重复。实验2中,面包酵母投喂量分别为30mg/(L·d)、20mg/(L·d)和10mg/(L·d)3个水平,蒙古裸腹接种密度为900ind/L,各设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蒙古裸腹培养产量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接种密度低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琼 顾志峰 王爱民 战欣 石耀华
对本实验室和其他学者已经发表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和珍珠囊的454焦磷酸测序转录组数据以及NCBI中的EST数据进行了重组装、同源序列比对和GO注释分析。重组装获得了30266个contig,平均长度522 bp,其中最长的contig为4144 bp;NR数据库BLAST分析获取了2310个相似性contig(E≤10?5),其中1902个在模式动物(人、小鼠、海胆、线虫、斑马鱼、果蝇或者太平洋牡蛎和珠母贝)中可以查找到同源序列。基因注释(GO)结果表明,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的3846个contig可分为23个亚类,其中代谢过程蛋白、细胞过程蛋白和生物学调控蛋白为contig数量最多的3个亚类;注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创业 罗少杰 王庆恒 邓岳文 杜晓东
本研究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并以室内投喂微胶囊饲料的马氏珠母贝为实验组,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对照组,养殖45 d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率、生长率、软体部生化成分、肝胰脏形态与消化酶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饲料粒径均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2)该饲料分散性良好,静置状态下,在盐度为35的Na Cl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是(2.74±0.21)mm/s;(3)饲料的氮保留率(NRR)较高,25℃浸泡120 min后、35℃浸泡60 min后NRR分别为(79.10±0.15)%和...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爱民 石耀华 吴星
多毛类寄生病是我国养殖马氏珠母贝普遍存在的病害 ,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害。本研究比较了 4种防治多毛类寄生病方法 (淡水浸泡法、饱和盐水浸泡法、SBS涂料涂覆法和水泥涂覆法 )的效果 ,通过分析处理后 10d和处理后 6 0d试验贝中的活虫数、有虫率和贝死亡率 ,用t检验同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 ,水泥涂覆法在处理后前期的杀虫效果明显 ,在长时间养殖中对提高试验贝的成活率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该法成本低、易操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忠良 简纪常 鲁义善 王蓓 陈刚 吴灶和
为了探讨马氏珠母贝免疫防御机制,筛选免疫防御相关功能基因,以致病性溶藻弧菌人工感染的马氏珠母贝血淋巴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溶藻弧菌诱导的马氏珠母贝血淋巴cDNA差减文库;以马氏珠母贝管家基因β-actin作为差减指标检测该文库的差减效率;对选取的6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文库的差减效率可达210倍;PCR阳性检测显示差减片段为100~750 bp,对随机挑取600个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共获得414个有效EST序列;通过BLAST同源性比对,有167个EST序列(占40.34%)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功能蛋白质具较高同源性,其中7个EST序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卢金昭 张彬 梁海鹰 梁碧丹
本研究为了探究乙酰化修饰在马氏珠母贝植核后的作用,通过注射赖氨酸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ysine deacetylase inhibitor,KDI)混合物,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抗氧化酶活性检测以及养殖指标等多水平综合分析,探究提高蛋白质乙酰化修饰水平对马氏珠母贝植核免疫的影响。注射KDI混合物后,首先检测HDAC 6/10(10006221)、Sir2家族成员(10031932和10020349)这3个去乙酰转移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均在不同时间出现显著下调,鳃组织总蛋白乙酰化水平在72 h显著提高,表明注射药物后提高了乙酰化水平;其次使用qRT-PCR检测免疫相关因子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IRAK1、IL-17、NF-κB和CASP 2基因的表达在12 h都出现显著上调,IκK在48 h显著上调,而TRAF 3从48 h后则出现显著下调,表明KDI刺激后受体贝机体细胞免疫增强;抗氧化酶GSH-Px、POD和CAT酶活性在12 h和24 h表现出显著上调的趋势,表明受体贝机体体液免疫增强;最后,结合养殖数据分析,发现60 d的存活率和留珠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乙酰化修饰参与了马氏珠母贝的植核免疫反应,KDI可能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调节马氏珠母贝的植核免疫应答。本研究为深入探究乙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合理控制珍珠贝免疫反应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植核 乙酰化修饰 KDI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石耀华 洪葵 郭希明 王嫣 侯占辉 顾志峰 王爱民
构建了马氏珠母贝的血液、足、鳃、胃、肝、心脏、外套膜、珍珠囊和感染多毛虫马氏珠母贝的血液(血感)等9个组织的cDNA文库,测序获得了6979个EST序列,从中查找到了268个重复序列,隶属于243个EST,含微卫星的EST数占EST总数的3.48%。珍珠囊cDNA文库含微卫星的序列所占比例最高,为6.16%,血感的最低,为1.65%。双碱基重复序列130个,占48.5%,(AT/AT)n类型最常见;三碱基类型的83个,占约31%,其中(AAT/ATT)n和(AAG/CTT)n较多;四碱基重复的有30个,占11.2%,(AAAT/ATTT)n占了该类型的约50%。一共能够设计151对微卫星引物,...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EST-SSR 分子遗传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碧丹 卢金昭 梁海鹰 张美珍 申铖皓 张彬
为了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基因在马氏珠母贝中的免疫应答机制,本实验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马氏珠母贝TNFR27(PmTNFR27)基因c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马氏珠母贝在脂多糖(LPS)、聚肌胞苷酸(Poly (I:C))及镉胁迫后,PmTNFR27 mRNA在其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TNFR27 cDNA全长为1 524 bp,5′UTR长为186 bp,3′UTR长为248 bp,包含28 bp的poly(A)尾巴,开放阅读框(ORF)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结构域预测表明PmTNFR27具有一个典型的CRD结构域和一个跨膜蛋白结构域,符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特征;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贝类种间的相似性不高,但功能结构域位置较保守。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与其他贝类聚为一簇。qRT-PCR结果显示,PmTNFR27 mRNA在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相对表达量最高。LPS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鰓中的相对表达量于3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于72 h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9.67倍;Poly (I:C)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鰓中的相对表达量在6、12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至96 h时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13.16倍。镉胁迫后,3 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24、48 h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PmTNFR27可能参与了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TNFR在贝类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管云雁 刘文广 何毛贤
采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高选育品系(JCS)4个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2.096下降至1.435,平均等位基因丰度(Rs)从3.556下降至2.556,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492渐次下降至0.269,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从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看,部分呈上升趋势,部分呈下降趋势,部分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一些低频基因甚至会趋于消失。在所有等位基因中,大部分的频率呈随机变化趋势,并在不同的世代间上下波动;HHM20-158 bp的频率呈有规...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选育 遗传变异 微卫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广丽 叶富良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平板电泳技术 ,研究了马氏珠母贝的 8种组织 7种同工酶的酶谱表型 ,结果表明 :所测组织中未检出α -磷酸甘油脱氢酶 (α -GPDH)和醇脱氢酶 (ADH) ,乳酸脱氢酶 (LDH)只在肝脏有一条微弱谱带 ,苹果酸脱氢酶 (MDH)、苹果酸酶 (ME)和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部分组织间有显著差异 ,而酯酶 (EST)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同工酶 电泳 组织特异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庆恒 郝瑞娟 郑哲 邓岳文 杜晓东
硫酸角质素具有丰富的携带大量负电荷的磺酸基团,参与生物矿化的成核过程。磺基转移酶催化磺酸基团的转移,对硫酸角质素的生物合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马氏珠母贝磺基转移酶PmCHST1a全长,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检测PmCHST1a对硫酸角质素合成及贝壳珍珠层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PmCHST1a基因全长1385 bp,编码366个氨基酸;含有磺基转移酶结构域,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定位于高尔基体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mCHST1a在中央膜显著高表达。注射PmCHST1a的RNAi探针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梅芳 余祥勇 刘永 毛勇 于非非
通过比较不同pH值(5.5~9.5)、不同盐度的海水等作为基础液对马氏珠母贝精子保存的影响,选择其中无激活精子作用又对其生理特性(活力,寿命,受精能力等)无影响者,加入二甲亚砜抗冻剂配制成超低温保存的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按1∶10和1∶20的比例混合,样品按4组不同的降温程序平衡后转入液氮冷冻,比较其超低温冻存的效果。结果表明:以海水(pH7.5~8.0)为基础液,配制10%DMSO作为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比例为1∶20,在低温(0~4℃)中平衡约30min,在距液氮面15cm、5cm处分别停留5min、10min后转入液氮(-196℃),冻存精子效果良好。冷冻24h、48h及5个月后...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精子 超低温保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爱民 阎冰 叶力 兰国宝 张栋国 杜晓东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1、BS1和DS1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自繁 杂交 种群 性状 育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