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41)
2023(17144)
2022(14422)
2021(13439)
2020(11244)
2019(25857)
2018(25573)
2017(49528)
2016(26708)
2015(30159)
2014(30045)
2013(29142)
2012(26632)
2011(23567)
2010(23317)
2009(21104)
2008(20360)
2007(17696)
2006(15359)
2005(13146)
作者
(74961)
(62549)
(61885)
(59124)
(40088)
(30007)
(28237)
(24499)
(23951)
(22166)
(21483)
(20930)
(19705)
(19457)
(19402)
(19061)
(18709)
(18569)
(18006)
(17928)
(15262)
(15134)
(15028)
(14379)
(13942)
(13929)
(13777)
(13582)
(12516)
(12353)
学科
(109179)
经济(109048)
管理(75226)
(73642)
(59273)
企业(59273)
方法(52330)
数学(46140)
数学方法(45571)
(31917)
中国(29954)
(27027)
业经(24773)
地方(23879)
(22032)
农业(21750)
(18479)
(18342)
贸易(18334)
(17735)
理论(16950)
(16884)
财务(16805)
财务管理(16768)
技术(16597)
环境(16340)
(16197)
企业财务(15945)
(15256)
金融(15252)
机构
大学(372858)
学院(369504)
管理(149980)
(147679)
经济(144561)
理学(131016)
理学院(129565)
管理学(127075)
管理学院(126416)
研究(120739)
中国(88667)
(78791)
科学(74822)
(66139)
(58886)
(58713)
中心(56807)
业大(55820)
财经(54262)
研究所(53823)
(53458)
(49685)
(49655)
师范(49242)
北京(48978)
农业(45734)
经济学(45145)
(43975)
(43492)
经济学院(40967)
基金
项目(263843)
科学(208724)
基金(192927)
研究(192552)
(167885)
国家(166277)
科学基金(144225)
社会(122591)
社会科(116144)
社会科学(116111)
(102917)
基金项目(102525)
自然(94058)
自然科(91913)
自然科学(91892)
自然科学基金(90210)
教育(88898)
(86090)
资助(79304)
编号(78537)
成果(62717)
重点(58542)
(58148)
(55472)
(54340)
课题(53224)
国家社会(50714)
创新(50697)
科研(50486)
教育部(50368)
期刊
(154085)
经济(154085)
研究(106473)
中国(67950)
学报(58413)
科学(54207)
(53540)
管理(52952)
(49034)
大学(45198)
学学(42357)
教育(40521)
农业(37077)
技术(32556)
(30273)
金融(30273)
业经(26152)
财经(25812)
经济研究(24494)
(21974)
图书(20861)
问题(20781)
(18861)
理论(17777)
科技(17708)
统计(17549)
(17409)
技术经济(17149)
资源(16797)
实践(16307)
共检索到528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敏慧  魏国学  
基于6省12市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利用多元Logit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已婚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决策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从事自我雇佣的流动人口会更倾向于举家迁移。同时,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导致流动人口不能进行家庭化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除了流动年限和家庭人均收入等个体和家庭特征外,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网络也会对其家庭化迁移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增长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结构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流动人口性别结构渐渐趋于均衡,女性流动人口渐渐加入了流动人口行列,但是在此过程中许多"流而不工"的现象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基于2014年云南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迁移模式中的流动女性就业机会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女性就业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欢  席鹏辉  
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低技能、流动时间较短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完整迁移,这种负向影响在跨省迁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搭载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则是其抑制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发现,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隐性"社会福利供给,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增加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而破除户籍制度约束的关键举措仍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即建立"以人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福利供给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陈小兵  邵宁宁  
聚焦于流动人口群体,从家庭迁移的角度出发,使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个人、家庭、迁出地和迁入地四个方面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家庭迁移和家庭居留的因素。结果显示:在迁移家庭决策迁移阶段,主要受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受户口性质、耕地及迁出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较小;在迁移家庭决策居留阶段,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迁出地的地域差异因素及迁入地的住房状况因素影响较大;家庭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和户籍、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宏观制度则是影响家庭居留城市的主要限制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静  高颖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微观数据和2016年城市层面的宏观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从流出侧和流入侧探讨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出侧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普遍较低,尚未发挥人力资本效应因而对家庭化迁出仅存在线性负向影响;在流入侧,受社会保障服务的正向作用以及基础教育服务的负向影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家庭化迁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为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应加大流出地的公共服务投入水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在流入地则应关注公共服务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尽快破除户籍障碍,基于常住人口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关于流动人口家庭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则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辉  李小琴  沈波澜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考虑稀有事件偏差和内生性的情况下检验了保障性住房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可以减少由于子女随迁所导致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房租增长的负面影响,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国双体制住房市场结构中,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供给存在着门槛效应,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可得性水平较低。同时,在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屏蔽"作用下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家庭化迁移过程中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且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性更高。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模式的转变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匹配矛盾,阐明了制度性约束对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影响,为在当前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叙  夏显力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原始社会资本、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影响以及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对新型社会资本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原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初次非正规就业效果明显;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获得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进而影响其家庭迁移。因此,需注重新型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原始社会资本"向"新型社会资本"的延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消除市场歧视,为乡城流动人口提供更完善的就业信息,最终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家庭迁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中辉  李旻  
在对前人关于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研究基础上,结合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对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研究了家庭迁移对农村已婚妇女就业行为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文章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现状,对家庭化迁居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迁居程度的差异,将流动家庭划分为已完成迁居和未完成迁居的家庭。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等因素,使家庭在迁居方式与进程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家庭分批迁居的过程中,不同批次迁居的成员呈现出家庭内成员身份、人力资本存量、迁居时间间隔等方面的选择性特征。文章认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现象应采取"支持"型的政策导向,并为建立流动家庭管理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意见,即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中建  
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约束,加上个体年龄、经验、技能、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会以多种方式在城市谋求发展,管理者、自我雇佣者、雇主都会成为其就业的出路。笔者利用对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除性别、是否培训等因素外,就业身份是造成农村劳动力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雇主、自我雇佣者、管理者的收入都显著地高于务工者。要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应将外来劳动力纳入到城市的公共培训体系中,降低创业门槛,规范和减免税费负担,推进管理和服务的均等化和透明化,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以多种身份谋生和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苗海民  张顺莉  朱俊峰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外出务工带动了其未成年子女的迁移,但未成年子女迁移却不利于农民工父母的迁移,呈现出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的特征。第二,农民工家属迁移规模的增加与土地流转概率不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迁移显著加大了家庭经济压力,并可能降低家庭对父母迁移的经济投入,进而降低了父母迁移的概率。农民工基于经济理性不得不使其父母留守农村,从而形成了代际分工式半工半耕和代际接力式市民化模式,土地流转速度降低。面对当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困难与土地流转滞后,只有通过进一步推动城乡联动式改革,全面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土地流转的制度成本,才能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进而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藜洋  李湉湉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王宏利  
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了二孩政策背景下教育、住房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实证结果表明,不论是一孩家庭还是二孩家庭,为了购房、预期的子女抚养、子女结婚等原因都有增加储蓄的倾向,而且二孩家庭储蓄意愿更强。但是现实中由于赡养老人、较高的流动人口生活成本、偿还购房贷款等因素降低了储蓄,而且二孩家庭的储蓄下降得更多。也就是说二孩家庭有更强的储蓄意愿,但是反而有更低的储蓄率。最后本文从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降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