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8)
- 2023(4042)
- 2022(3180)
- 2021(3170)
- 2020(2703)
- 2019(6026)
- 2018(6209)
- 2017(11977)
- 2016(6459)
- 2015(7696)
- 2014(7789)
- 2013(7367)
- 2012(6554)
- 2011(5846)
- 2010(6042)
- 2009(5306)
- 2008(5421)
- 2007(4820)
- 2006(4158)
- 2005(3880)
- 学科
- 济(19501)
- 经济(19475)
- 业(15991)
- 管理(15722)
- 企(14499)
- 企业(14499)
- 理论(7372)
- 业经(7343)
- 方法(7114)
- 农(6919)
- 中国(6829)
- 教学(5518)
- 教育(5352)
- 学(5003)
- 和(4959)
- 贸(4836)
- 贸易(4833)
- 易(4679)
- 制(4638)
- 农业(4549)
- 地方(4448)
- 数学(4300)
- 数学方法(4197)
- 财(4013)
- 技术(3967)
- 产业(3954)
- 文化(3772)
- 策(3330)
- 银(3312)
- 银行(3300)
- 机构
- 学院(90003)
- 大学(88804)
- 管理(31248)
- 研究(29897)
- 济(28189)
- 经济(27318)
- 理学(26447)
- 理学院(26035)
- 管理学(25459)
- 管理学院(25275)
- 中国(20520)
- 科学(19517)
- 京(19277)
- 农(15726)
- 所(15650)
- 江(14636)
- 范(14621)
- 师范(14462)
- 研究所(14214)
- 财(13371)
- 中心(13332)
- 业大(13279)
- 技术(12777)
- 农业(12492)
- 北京(12081)
- 州(11754)
- 师范大学(11452)
- 财经(10433)
- 院(10361)
- 教育(10150)
- 基金
- 项目(57810)
- 科学(44552)
- 研究(43689)
- 基金(39045)
- 家(34327)
- 国家(33990)
- 科学基金(28492)
- 社会(25612)
- 省(24181)
- 社会科(24066)
- 社会科学(24056)
- 教育(21665)
- 基金项目(20354)
- 划(20287)
- 编号(19465)
- 自然(18341)
- 自然科(17971)
- 自然科学(17965)
- 自然科学基金(17645)
- 成果(17084)
- 资助(15505)
- 课题(14169)
- 重点(13264)
- 创(12721)
- 发(12523)
- 项目编号(12168)
- 部(12079)
- 年(12015)
- 创新(11641)
- 大学(11045)
共检索到138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琦 闫志成
盲盒以ACG为摹本进行分有,在延展ACG娱乐底色的同时,交织了众多文化意涵,建构出耐人寻味的盲盒亚文化。盲盒迷群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狂欢中,渐愈迷失自我,同时,盲盒迷群的拼贴实践又遭遇最大程度的遏抑,同构得以达成并凸显一定的社会意蕴。在与主流文化与经济资本的博弈中,盲盒迷群呈现出众生失语的消解式抵抗姿态。在对符号价值与时尚潮流的奋力追逐中,出现阶层分化的盲盒迷群陷入消费社会的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注定其被收编的命运无可更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娃友"精神世界重建,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后现代 亚文化 盲盒 自我迷失 消费社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泽东
网络亚文化是网络主流文化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吸引力。但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区别”,且大多内容只具有娱乐放松作用。然则,当代“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将网络亚文化视作主流文化的错误认知,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两极化、价值观错位、情绪把控力差等消极问题。对此,应当从宏观环境、中观教育、微观示范这三个层面入手,先优化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产出,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再专注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做好言传身教工作,示范好正确的网络亚文化应用策略,为学生做好典范;也要结合网络和实际,让学生养成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习惯,从而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正确看待自我,积极完成学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志毅 赵艳平 肖鸿雁
从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应追求普适性规范,重视多元价值并存;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应摆脱封闭模式,构筑理论课程、经验课程与生活课程的共同体;高校德育策略应提倡对话体验;高校师生关系只有“去中心”、“去圣化”,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开放、自由、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关键词:
后现代 高校德育 多元异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影 包惠
在现代主义语境里,城市和乡村被割裂为“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二元空间。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后现代思潮开始兴起和蔓延,其思想体系中包含的多元差异性、整体性、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本文将后现代主义引入城乡发展理论框架,以后现代视点重新审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提出空间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城乡发展新取向,旨在为谋求后发展国家城市化的独特模式提供一种新观念和新视角。
关键词:
空间整合 文化整合 城市化 后现代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成颖 段国重
《都柏林人》是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文章主要结合雅克·拉康精神分析学中有关他者对主体意识形成所起作用的相关论述,分析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在他者面前所经历的迷失、消解和重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乔伊斯引导都柏林人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打破对他者的镜像性身份认同,消解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基于主体间性关系重塑主体意识。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主体 他者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继红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对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通过分析山西文化旅游的特点,揭示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依据即后现代文化需求与传统文化的耦合,以及存在的内部矛盾即现代商业化快餐式开发模式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后现代旅游的需求之间的碰撞,从而提出"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文为本"的宗旨以及"全民公益性"的路径,以实现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在新语境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现代 后现代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忠昌 张桂春
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多元宽容和多极选择的核心思想,重新审视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范式。通过对传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滞后性和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超越性两种典型误区的反思和批判,认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应该强调理论基础的多样化和行动导向的开放化,进而提出重构理实一体的认知观、树立反思批判型的学习观、建构理性的人才观、追求永恒的发展观等有效路径。
关键词:
后现代 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范式变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颖华
随着旅游者对Web 2.0社交媒体使用的日益增多,旅游虚拟社区相继涌现(如TravBuddy.com,Trippy.com,doyouhike.net),旅游者社交网络行为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集中体现了当下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特征:个人主义、透视主义、多元性、去中心化、批判思维等。这些后现代特征如何影响旅游者的社交媒体行为以及旅游者与他人的关系呢?本文拟从后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卫 王娟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课程观 网络课程 建设 积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珉
目标管理理论是德鲁克的"招牌菜",是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认为,目标管理理论凸显了当代管理理论的众多悖论和尖锐性,以及我们对于管理主体和管理权力意义的相反回应——重新审视。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目标管理所包含的后现代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万进
主体性的教育已陷入了困境,与彰显人的本真的存在背道而驰。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建构性的图书馆文化意识、人文性的图书馆文化关怀以及走向生活世界图书馆文化生命,是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主体间性诉求。
关键词:
工具品性 主体间性 价值取向 图书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文杰 周克元 杨劲松
分析后现代的"去中心"、脱域性、多元化、虚拟化等基本理念对现有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模式中的主体定位、师生角色转换、课程纵向结构、横向结构、课程组织手段等多个方面转型的影响,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课程模式将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流。
关键词:
后现代理念 大学英语 课程模式转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品良
视觉文化这个古老的话题,从来没有像电子传播时代这样被重视,今天,人类已从"读字时代"迈入了"读图时代"。本文论述了网络传播时代视觉文化的历史回归与电脑网络传播的先天视觉特征,分析了网络的视觉狂欢现象及其对人的影响,并提出要努力使网络视觉文化得到不断升华。
关键词:
网络狂欢 视觉文化 读图时代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翠娟
[目的/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逝世之际,回顾与总结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术影响,作为对学术研究者和学术研究本身的致敬。[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该理论的后现代性本质,以追溯其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根源。[结论/发现]提出数字记忆作为数智时代文化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字人文作为数智时代记忆研究的大帐篷,并对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价值]结合元宇宙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后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记忆研究的新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袁智忠 易连云
现代语境下的影像具有怀旧、凸显身体、暴力血腥等多重特征,它同时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构成了低智性致幻、暴力性刺激、道德性毁灭等负面影响,当代青少年有必要通过影视艺术和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法与途径,达成道德自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