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2)
2023(3760)
2022(2878)
2021(3016)
2020(2029)
2019(4960)
2018(5080)
2017(7002)
2016(5216)
2015(5834)
2014(5996)
2013(4927)
2012(4541)
2011(4064)
2010(4492)
2009(3548)
2008(3425)
2007(3034)
2006(2736)
2005(2634)
作者
(10392)
(8480)
(8475)
(8322)
(5450)
(4118)
(4088)
(3533)
(3316)
(3275)
(2956)
(2918)
(2833)
(2826)
(2704)
(2676)
(2627)
(2618)
(2577)
(2496)
(2377)
(2205)
(2176)
(2085)
(2036)
(1984)
(1983)
(1869)
(1844)
(1783)
学科
教育(19583)
中国(10396)
教学(7755)
理论(7289)
(6556)
经济(6539)
管理(6518)
(4262)
学法(4248)
教学法(4248)
(4097)
(3943)
发展(3785)
思想(3770)
政治(3688)
(3662)
学理(3629)
学理论(3629)
研究(3625)
(3556)
思想政治(3486)
政治教育(3486)
治教(3486)
德育(3432)
改革(3322)
高等(3273)
技术(3145)
学校(3118)
(3104)
教育改革(2809)
机构
大学(56316)
学院(52172)
教育(26818)
研究(22508)
(19562)
师范(19486)
师范大学(16303)
(14166)
职业(13506)
科学(12252)
技术(12031)
管理(11140)
(10912)
(10718)
(10495)
中国(10476)
教育学(10392)
经济(10251)
北京(10181)
研究所(9466)
职业技术(9418)
中心(9322)
理学(8983)
理学院(8710)
(8401)
(8328)
管理学(8307)
技术学院(8191)
管理学院(8168)
教育学院(7613)
基金
研究(32858)
项目(30760)
教育(25376)
科学(25100)
成果(17055)
编号(16972)
社会(16760)
基金(16703)
课题(16089)
社会科(15419)
社会科学(15418)
(14466)
(14116)
(13938)
(13272)
国家(12921)
规划(11183)
科学基金(10208)
(10173)
项目编号(9766)
研究成果(9406)
(9352)
年度(9163)
重点(8878)
(8689)
(8576)
(8540)
阶段(8511)
(8401)
教育部(8374)
期刊
教育(49315)
研究(27679)
中国(25951)
(13526)
经济(13526)
职业(13057)
技术(10990)
技术教育(8809)
职业技术(8809)
职业技术教育(8809)
高等(5898)
大学(5838)
(5574)
论坛(5574)
学报(5506)
成人(5165)
成人教育(5165)
高等教育(5022)
科学(4939)
(4857)
管理(4555)
(4519)
(4404)
职教(4212)
图书(4077)
发展(3941)
(3941)
比较(3462)
学学(3426)
农业(3341)
共检索到97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胡庆有  
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既非从来就有,也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其发生和展开的历史前提与演变过程的。自我教育的发生,意味着自我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生成,意味着人类在自我教育意识和理性思维运作下展开精神实践。这必然以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现实而非虚拟、能动而非被动、实践而非空想的人,作为根本前提。自我教育不仅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表现。它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革命的能动性,给"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推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文明图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琼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内涵丰富,比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立足实践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新文明观”,对于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洪坚  刘时衡  袁名敦  
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异化的削弱来论证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同时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亦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具体考察了社会各个历史阶段中人类文明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通信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信息化对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最后,回顾了我国近十余年来的信息化过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邢宝君  
自我教育是一种实际需要和客观存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我观,保护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尊心,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创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蒋菲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基本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和世界变化的时代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世界关系的基本遵循和重要理论成果。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整体、统筹、动态、差别、价值、规则等不同视角,剖析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坚持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坚持践行并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不断完善国际治理体系的伟大实践,研究在新时代如何利用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基本经验,为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寻找中国解决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文   余琦  
生产力是撬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是决定文明形态变迁的根本力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超越工业文明的关键,而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应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丰富和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应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应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现代化新形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崭新的理论命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讲三个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明义  
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为人类如何能够走向平等合作、建构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提供真知、真理、方法。同时,大学向学生传播探索、创造得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承担起构筑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岳天明   梁真  
文明是考察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基本视角和路径,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别是通过社会实践方式的不同得以表征的。作为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明层面深刻而创新性的概括,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所结出的文明之果,有着深厚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是立足于中国土壤的中华文明;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展,是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模式。借助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它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的合和智慧和文化底蕴,又并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单一目标,而是融入民族精神的世界性转向,为现今世界秩序的有序治理提供了包容性智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梅凤乔  
生态文明是对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内的传统文明的根本否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因具有相同的自然观、经济观、技术观和价值观,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演进,可视为传统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在否定传统自然观和价值观亦即传统文明的根基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人类文明处在转折点上。作为人类社会首个自觉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永华  
企业成员的自我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有其内在的生发机制和动力机制,同时,也有具体的方法可循。将管理与自我教育结合进行研究,许多中外学者都作出过努力。管理学者曾仕强认为:"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在管理的历程中,透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这里所谈的管理过程中的"修己"、"好好做人"、"修炼自己",就充分揭示了管理与自我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董力  
关于自我教育的思考董力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构的震荡。它既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带来了共和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曦  段雄   
作者从一名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对时代背景、教育目的以及研究生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最后和关键的一环,“自我教育”问题应受到关注。最后结合具体实际,明确了现阶段自我教育的具体内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智光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