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7)
2023(6881)
2022(5419)
2021(4828)
2020(3445)
2019(7901)
2018(7461)
2017(14450)
2016(7567)
2015(8184)
2014(8073)
2013(8037)
2012(7052)
2011(6550)
2010(6371)
2009(5705)
2008(5740)
2007(5381)
2006(4662)
2005(4349)
作者
(21434)
(17983)
(17618)
(17003)
(11244)
(8496)
(7967)
(6850)
(6739)
(6306)
(6138)
(6093)
(5650)
(5628)
(5551)
(5469)
(5237)
(5187)
(5184)
(4936)
(4509)
(4298)
(4205)
(4098)
(4075)
(3999)
(3974)
(3787)
(3481)
(3473)
学科
(31743)
经济(31719)
管理(29244)
(21858)
(17904)
企业(17904)
环境(15453)
方法(11788)
(10400)
数学(9982)
数学方法(9898)
(8256)
(8249)
业经(8171)
中国(7938)
(7875)
生态(7387)
农业(6933)
资源(6651)
(6608)
(6591)
规划(6099)
环境规划(5982)
(5975)
财务(5965)
财务管理(5956)
(5860)
贸易(5854)
(5819)
金融(5818)
机构
学院(111402)
大学(108632)
(46921)
经济(45985)
管理(43917)
理学(37484)
理学院(37142)
管理学(36695)
研究(36594)
管理学院(36501)
中国(29478)
(22701)
(22319)
科学(20685)
财经(18104)
(17518)
中心(17233)
(16578)
(16419)
(16261)
研究所(15519)
业大(15390)
经济学(14515)
北京(14213)
(13899)
师范(13801)
(13742)
财经大学(13343)
(13307)
经济学院(12992)
基金
项目(74838)
科学(60187)
研究(57309)
基金(55106)
(47792)
国家(47420)
科学基金(41216)
社会(37724)
社会科(35813)
社会科学(35803)
(29213)
基金项目(29150)
自然(25418)
教育(25032)
自然科(24699)
自然科学(24696)
(24622)
自然科学基金(24247)
编号(22875)
资助(20844)
成果(17444)
(17275)
重点(17179)
(16397)
(16107)
国家社会(15949)
(15689)
课题(15648)
创新(14983)
人文(14284)
期刊
(55161)
经济(55161)
研究(31773)
中国(21667)
(18611)
管理(15782)
科学(15158)
学报(14995)
(14815)
(12832)
金融(12832)
大学(11811)
学学(11351)
业经(10523)
教育(10508)
农业(10001)
财经(9517)
技术(8326)
(8178)
经济研究(8114)
问题(6997)
资源(6279)
(5656)
商业(5362)
理论(5342)
(5260)
(5204)
科技(5089)
生态(5048)
技术经济(4991)
共检索到166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蓝虹   杜彦霖  
碳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自愿碳交易市场通过多样化标准,对众多类型的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的产权进行量化,拓展了产权理论的界定内容,为各种减碳固碳项目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产权量化是碳环境容量实现其价值的基础,自愿碳交易标准包括方法学和认证程序,方法学提供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度量衡,使之转化为可监测、可度量的碳交易产品;认证程序确立了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流程和必要的监督机制,保障了产权量化的真实可靠性。碳环境容量的增益形式是多样的,需要不同的标准对其产权进行量化。国际国内自愿碳交易实践中多样性的自愿碳交易标准使各种类型的减碳固碳项目找到了实现其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路径。因此,我国应当制定多层次自愿碳交易产权量化标准,并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激励前沿方法学创新,加强国内国际标准之间的互补和融合,进一步拓展并量化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健华  
为了增加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我国应尽快建自己的碳交易体系,从而推动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减排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通过约束"附件一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造成碳排放权的稀缺而使其具有市场价值。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减排潜力巨大,可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大量减排资源。但由于缺少系统的交易体系,加之国内金融机构在参与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武曙红  张小全  宋维明  
比较目前国际自愿碳汇市场主要补偿标准的特点及优缺点。结果表明:CDM-AR标准是目前能确保项目"碳补偿"额外性的较为理想的标准;AFOLU-VCS是在确保项目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最能体现项目审定和核查成本有效性的标准;CCBS是最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效益的项目设计标准;生存计划方案是有助于缓解贫困和多重效益的标准。提出我国应该采用AFOLU-VCS与CCBS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愿碳汇项目的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魏长升   郁之仪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碳交易体系面临全国市场与多个地方试点市场共同运行的局面,内部存在市场流动性不足、配额价格异常波动、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外部则面临欧洲碳边境税的威胁。如何将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进行衔接,构建“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可采取两种衔接路径,即分批纳入共有行业并适时引入碳税作为联动机制,同时以金融化带动市场统一化。前者作为传统路径,后者作为创新路径,在以传统路径为主的同时辅以创新路径来保证市场衔接的顺利进行。此外,还需妥善落实协调中央与地方的配额管理规则、利用清零和补偿机制处理剩余配额、发挥中央对价格的调控作用并强化过渡期内的价格缓冲等措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玉  
我国在国有产权的交易和转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产权转让场所、转让方式、转让程序等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权交易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对于推动国有资产存量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产权有序流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看,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状态还不能同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同步,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够完善,产权交易监管还不到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权交易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本文就目前产权交易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蕾  徐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已成为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力支撑。我国已总体形成量质并进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但距离国家总体目标仍有差距。健全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应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推动形成重点布局与多层次协调发展兼顾的市场结构,采取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多元化创新的运营模式。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健华  
面对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减排大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存在金融参与不足,减排区域分割特性明显,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缺乏定价权,中介服务能力欠缺和制度不规范等制约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本文提出了如下发展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首先,设定碳排放权限额,确保碳排放权的非公共物品化;其次,依托现有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权现货与期货市场;第三,明确政府定位,完善碳交易市场监督与管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傅强  李涛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欧盟与美国排放权市场的借鉴及启示,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布局、基于市场经济不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选择、基于适度干预的政府监管与法律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咏   余顺坤   刘阳  
时隔7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于2024年1月重启。我国CCER体系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延伸与发展,因前期碳市场不够成熟、CCER项目不够规范,市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且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而暂停。CCER市场不同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自愿”与“核证”是其本质特征,其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互为补充,且重启后的市场更加集约化。CCER市场交易标的是减排量,而非碳配额,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及监管方式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存在差异。CCER市场重启具有重大意义,必将优化企业减排手段,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并能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及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咏   余顺坤   刘阳  
时隔7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于2024年1月重启。我国CCER体系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延伸与发展,因前期碳市场不够成熟、CCER项目不够规范,市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且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而暂停。CCER市场不同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自愿”与“核证”是其本质特征,其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互为补充,且重启后的市场更加集约化。CCER市场交易标的是减排量,而非碳配额,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及监管方式与全国及地方碳市场存在差异。CCER市场重启具有重大意义,必将优化企业减排手段,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并能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及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博文  
全球气候治理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后疫情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碳市场合作,成为《巴黎协定》市场机制下各缔约方国家实现"绿色经济复苏"的最优选择。国际碳市场标准是形塑市场机制的基础,为打破《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机制与市场机制分而治之的困境,应当完善国际转让碳补偿单位认定的计量、核算和报告规则,对市场标准作为气候诉讼裁判依据的效力予以证成。同时,重塑《巴黎协定》后全球碳定价权分配格局,立足于缔约方国家平等对话的现实需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应当促导市场标准法制化的良性传导效应,为中国在《巴黎协定》市场机制不断变革中建立"合作共赢和良法善治"的制度性话语权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洪振  张吉岗  郑沛  
固碳和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为重要的措施,文章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的启动,运用修正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云南省森林面积进行预测,结合试点省份的碳交易价格对云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固碳作用进行价值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未来15年内,云南省竹林面积规模将会呈现下降趋势,森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及净经济林面积规模将会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各类林木净森林面积将以6.67%的固有速率增长。(2)森林固碳价值与森林面积规模、森林林种的环境适应程度、储存固碳量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3)2017—2032年,平均每年云南省森林固碳价值预计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93%,成为拉动云南省第一产业特别是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坤伦  
基于国际碳排放市场发展情况及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亟需审时度势地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本文从碳排放权的属性分析入手,探索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路径选择,提出以资本市场现有交易平台为基础、上市公司率先示范,逐步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并借助碳交易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盛春光  朱琦琦  齐雅萱  闫琦  王光玉  
【目的】系统分析VCS市场运营16年以来的先进模式,归纳总结VCS市场取得的实践经验,并深入思考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示,以期为国家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方法】基于归纳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探究作为全球自愿碳市场重要组成的国际核证碳标准(VCS)市场在组织框架、制度体系、项目开发流程、登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运行机理。【结果】研究发现,VCS市场在实施循序渐进的制度变革、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提升碳信用的环境完整性、注重项目的协同效益、搭建交易平台的标准化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项目预测方法和工具使用不一致而凭空产生碳信用的问题,Verra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碳信用被夸大的问题,Verra缺失碳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值得思考和防范。【结论】1)VCS市场对CCER市场建设的启示可以归纳为5点:一是注重项目规则的更新,提高碳信用质量;二是加强对审定与核证机构管理,提高碳核查质量;三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信息披露制度;四是鼓励开发具有协同效益的CCER项目;五是建立标准化的CCER市场,形成碳定价机制。2)对CCER市场建设提出6点建议:一是发挥国家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作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法规;二是统一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规则,建立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CCER市场活力;三是提高林业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强调项目的额外性和可信度;四是加强CCER市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规则接轨、融入全球自愿碳市场体系;六是建立国际互认的CCER标准体系。上述启示和建议将是未来CCER市场建设的方向和发力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瑞  陈德敏  林勇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