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2)
- 2023(5342)
- 2022(4499)
- 2021(4039)
- 2020(3578)
- 2019(7929)
- 2018(7768)
- 2017(15467)
- 2016(8275)
- 2015(8704)
- 2014(8728)
- 2013(8664)
- 2012(7944)
- 2011(6946)
- 2010(6896)
- 2009(6421)
- 2008(6881)
- 2007(6147)
- 2006(5065)
- 2005(4708)
- 学科
- 济(32733)
- 经济(32693)
- 业(30708)
- 管理(30197)
- 企(27944)
- 企业(27944)
- 方法(16796)
- 财(15045)
- 数学(14349)
- 数学方法(14198)
- 务(12581)
- 财务(12574)
- 财务管理(12554)
- 企业财务(12177)
- 制(7265)
- 学(6753)
- 业经(6748)
- 中国(6609)
- 农(6097)
- 银(5712)
- 银行(5705)
- 融(5695)
- 金融(5695)
- 理论(5468)
- 行(5280)
- 技术(5098)
- 贸(4999)
- 贸易(4996)
- 划(4924)
- 易(4886)
- 机构
- 大学(116807)
- 学院(115266)
- 济(47256)
- 经济(46309)
- 管理(45808)
- 理学(40129)
- 理学院(39714)
- 管理学(39075)
- 管理学院(38853)
- 研究(36867)
- 中国(28646)
- 财(25681)
- 京(23809)
- 科学(21487)
- 财经(20408)
- 经(18608)
- 农(18477)
- 所(18439)
- 中心(17036)
- 业大(16759)
- 研究所(16599)
- 江(16249)
- 财经大学(15492)
- 北京(14696)
- 农业(14625)
- 经济学(14383)
- 商学(14238)
- 商学院(14127)
- 范(13399)
- 院(13256)
- 基金
- 项目(77733)
- 科学(62533)
- 基金(59709)
- 研究(53993)
- 家(52699)
- 国家(52252)
- 科学基金(45479)
- 社会(35969)
- 社会科(34182)
- 社会科学(34172)
- 基金项目(31657)
- 自然(31195)
- 自然科(30545)
- 自然科学(30537)
- 自然科学基金(30020)
- 省(28849)
- 教育(25492)
- 划(24823)
- 资助(24677)
- 编号(20110)
- 部(18286)
- 重点(17467)
- 成果(16370)
- 创(16113)
- 教育部(15968)
- 性(15967)
- 人文(15562)
- 科研(15474)
- 国家社会(15230)
- 创新(14948)
共检索到168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虎超 张晨 杨国平
文章首次基于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主体及载体的不同,从投资者市场反应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披露行为信号价值的差异。基于投资者市场反应(CAR值)的结论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内控自评行为不能彰显自身价值,而鉴证报告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国有企业的自评报告可以彰显公司质量,而鉴证报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果。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披露 信号价值 市场反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虎超 王晓新
以往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具有很强的信号价值,即披露的公司质量相对更好。文章首次基于披露载体以及披露主体之间的制度差异,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信号存在的价值区别。研究结论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内控自评报告流于形式,起到信号作用的是仅仅是鉴证报告;而国有企业的自评报告具有信号价值,鉴证报告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区分效用。
关键词:
自愿 内部控制 披露 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王桦
本文选取2001 ̄2004年发生自愿性审计师变更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投资者对审计师变更公告中所披露不同变更原因的反应。研究发现,市场对于不同原因的审计师变更反应存在差异,投资者根据变更原因判定审计师变更为好消息的反应显著大于判定其为坏消息的反应。由此可知,投资者对于披露的变更原因信息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不同类型的审计师变更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监管部门强制披露审计师变更原因有助于提高市场有效性。
关键词:
审计师变更 投资者反应 事件研究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长远 赵红军
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向各种不同实力的投资者“售卖”投资环境的投资者甄别机制模型。通过分析本文认为 :政府追求“剩余”最大化的结果使不同实力的投资者产生了分离 ,其中实力最强的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符合社会最优水平 ,其投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而其余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均被扭曲且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其投资需求受到抑制。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所以 ,它未能将规模巨大但十分分散的国内资本有效整合 ,从而使国内资本在与FDI竞争投资环境的过程中处于最为不利的位置 ,结果出现了FDI持续涌入而国内资本却投资不旺的怪现象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国内资本 投资者甄别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海燕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甄别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探讨了关于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各派观点迥异的原因。建议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类型划分,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其所处的制度背景联系起来,研究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公司事件的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甄别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角色。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公司治理 角色甄别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刚 张海燕
本文考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红利派送动机的甄别能力。我们发现,当公司出于降低代理成本目的而分红时,机构投资者会入主上市公司,并且其持股比例与红利水平正相关;反之,如果上市公司进行过度分红以侵占小股东利益时,机构投资者则不会入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入主时,股票市场能够赋予分红公司更高的价值(红利溢价);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红利溢价也越高,说明市场认可机构投资者的甄别能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派现的真实目的,其快速成长有助于监督上市公司的分红模式,从而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红利动机 甄别 市场表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清扬 刘一佑
本文采用自然田野实验法,笔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送咨询2016年财报信息的电子邮件,观察管理层回复情况以获取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行为的一手数据,并实证检验投资者沟通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充分的投资者沟通能显著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价值、改善会计绩效。进一步对调节因素分析和分组回归后发现,投资者沟通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在低可视性公司中更加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玲
一、引言行为金融理论以投资主体非理性假设为前提,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人们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反应。其中,投资者情绪是近年来行为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管理层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鲜有文献考察宏观市场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对微观管理层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以及投资者情绪特征对管理层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择时性、真实性的具体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牛建波 吴超 李胜楠
机构投资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机理是已有研究较少涉及的一个主题。本文在分析机构投资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率先比较研究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不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机构投资者与其所处股权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负向影响,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显著提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在股权较为集中时,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产生正面影响,股权集中且机构投资者为稳定型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正面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同时有利于加深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自永 王新宇
从承销商和投资者行为角度系统研究了IPO业绩变脸现象。研究发现,高声誉承销商没有发挥对IPO质量的认证作用,虽然没有强烈的证据表明高声誉承销商显著拔高业绩变脸IPOs的发行价格水平,但高声誉承销商对业绩变脸IPO额外收取了不能用声誉解释的高额租金,这暗示高声誉承销商利用声誉与业绩变脸发行人进行了利益交换;机构投资者能够甄别出业绩变脸IPO,散户投资者则不能。在新股定价市场化改革后,机构投资者减少了对业绩变脸IPO的申购参与,散户投资者遭受更加严重的"赢者诅咒"。
关键词:
业绩变脸 承销商 投资者甄别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向景 苏月中
文章运用垄断理论构建了一个政府向不同身份的投资者实行垄断定价出售投资环境质量的投资者甄别机制模型,认为这种机制会对被歧视的投资者造成负面影响。接着在税收视野下审视了投资者甄别机制对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论证了投资者甄别机制下的税收立法模式不利于启动国内私人投资。为促进私人投资的增长,文章建议扬弃投资者甄别机制的税收立法,代之以投资甄别机制的税收立法,即从税收的身份立法转向税收的行为立法。
关键词:
投资者甄别机制 投资甄别机制 私人投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田高良 李留闯 齐保垒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三个关键点——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和审计师鉴证——分析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失灵原因和甄别工具,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并发现,公司披露鉴证报告与否和会计信息质量无关,但披露高质量(声誉)审计师签署的鉴证报告,公司的操控性应计更低,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传递内部控制信息的二次信号是失灵的,而审计师质量具有信号甄别的作用。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公司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策略,还为内部控制信息市场的监管导向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信号失灵 会计信息质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宋蔚蔚
一、引言国内外著名公司丑闻的频频曝光,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逐渐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败,充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并且有助投资者更为清晰地了解企业存在的内控缺陷,并促使其努力改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燕东
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投资者的一种补充信息来源,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分析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及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的披露现状,指出了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阐述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价值,并从保护中小投资者角度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自愿性信息披露 投资者保护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汤晓建
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A股实施整合审计的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披露对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自愿披露,不仅仅能够提高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而且更能够显著提高被较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低质量内控的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监管层要求实施内控审计公司强制披露内控审计收费提供了理论借鉴,有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