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7)
2023(9027)
2022(7538)
2021(6720)
2020(5445)
2019(12278)
2018(12235)
2017(23721)
2016(12729)
2015(14660)
2014(14661)
2013(14902)
2012(14516)
2011(13435)
2010(13809)
2009(12793)
2008(12716)
2007(11704)
2006(10919)
2005(10240)
作者
(39466)
(32683)
(32527)
(30809)
(20793)
(15419)
(14801)
(12527)
(12282)
(11756)
(11271)
(10682)
(10608)
(10592)
(10191)
(10139)
(9750)
(9468)
(9440)
(9383)
(8556)
(8097)
(8040)
(7463)
(7427)
(7375)
(7370)
(7316)
(6626)
(6526)
学科
(64746)
经济(64690)
(38091)
管理(36888)
(27193)
企业(27193)
中国(23365)
方法(21964)
数学(19548)
数学方法(19446)
(19193)
地方(18796)
技术(16087)
业经(14963)
(13635)
银行(13615)
(13271)
农业(13237)
(13110)
(12373)
贸易(12359)
(12242)
金融(12241)
(11980)
(11603)
(11512)
地方经济(10738)
环境(10700)
(9767)
技术管理(8946)
机构
学院(195684)
大学(193193)
(89149)
经济(87340)
研究(72592)
管理(71615)
理学(59526)
理学院(58853)
管理学(58129)
管理学院(57750)
中国(57706)
(42854)
科学(41484)
(41026)
(37631)
研究所(33447)
(32275)
中心(32214)
财经(31467)
(31373)
(28425)
北京(28307)
经济学(27889)
(26488)
业大(26478)
师范(26240)
(25854)
(25433)
经济学院(25234)
农业(25039)
基金
项目(117683)
科学(92291)
研究(90623)
基金(82431)
(71073)
国家(70443)
科学基金(59164)
社会(57959)
社会科(55175)
社会科学(55169)
(47316)
基金项目(42602)
教育(40616)
(39089)
编号(37131)
自然(34447)
资助(34164)
自然科(33595)
自然科学(33588)
自然科学基金(32970)
(32645)
成果(30516)
发展(27010)
重点(26964)
课题(26962)
(26561)
(26380)
(25415)
国家社会(24093)
创新(23956)
期刊
(107750)
经济(107750)
研究(66678)
中国(46333)
(30923)
管理(29438)
(28472)
科学(25840)
学报(25771)
教育(24653)
(24576)
金融(24576)
农业(21729)
技术(21293)
大学(20053)
业经(18900)
学学(18710)
经济研究(17759)
财经(15737)
问题(14687)
(13710)
技术经济(12680)
(12210)
(11546)
国际(10784)
商业(10240)
(10099)
论坛(10099)
理论(9989)
科技(9968)
共检索到321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尹今格  雷钦礼  
利用面板动态最小二乘法估算我国工业分行业国内研发和通过进口贸易从14个OECD国家获得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管是系数还是显著性都明显高于通过进口获得的研发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进一步区分资本品行业与非资本品行业并进行回归,发现非资本品行业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资本品行业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利用非资本品行业的估计结果及进口渗透率计算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14个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弹性。计算表明,对我国的技术溢出处于前5位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运用1996—2003年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通过核算自主研发存量和国内外技术引进存量,运用一阶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法,本文发现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我国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较低,阻碍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进而影响了生产率增长。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自主研发只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而国外技术引进只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各个地区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基础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潘雅茹  陈峥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并借助动态面板模型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方面存在差异性影响。具体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主研发产生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而对技术引进则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玉华  
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32个行业面板数据,将工业各行业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能源相对价格、FDI的进入程度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等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自主研发对全工业行业和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对低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内技术转移对全工业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的影响,对高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在所有样本中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滕玉华  
本文运用1998~2004年中国工业31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与工业能源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购买有利于降低工业能源强度,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并没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论是高能源强度行业还是低能源强度行业,我国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较弱,没有与国内外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共同促进能源强度的进一步下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本文运用DEA思想将中国32个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自主R&D、国外技术引进的产出和生产率回报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尽管高R&D投资行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增长,但R&D投资并不是造成增长的原因;如果各R&D投资的产出回报率为负值,R&D投资强度太大和预算软约束等则是主要的原因。同时,研究还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只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自主R&D和国内技术购买的生产率回报率较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宏  钱利  崇曦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策略,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自主创新不足,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会遇到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利用技术引进,选择何种技术创新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姝  刘殿和  
本文采用1999—2009年全国37个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就不同技术获取途径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技术引进相比,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更为明显,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未经过企业改造或消化吸收的技术难以短期内满足我国市场的实际需要;购买国外技术不仅未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反而对多项经营业绩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购买国内技术对部分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技术改造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明显,但在提升企业规模、利润水平和流动资产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与技术改造恰恰相反,技术消化吸收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影响不明显,但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文章构建了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并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较显著;已有技术能力、人力资本等因素也对我国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制约其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飞航  李友顺  
运用我国2006—2016年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以自主研发资本投入和技术引进资本投入分别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静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对外开放水平下,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均存在对外开放水平的双重门限效应。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创新产出的影响都是呈"U"型的先减后增。自主研发对创新产出一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引进在中等对外开放水平下对产出具有负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闻雯  胡登峰  胡成宝  
针对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关系结论的不一致,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选取1999—2008年工业统计数据从定量角度检验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引进不是技术进步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对技术引进有促进作用;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实证检验,得出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之间没有长期共同发展趋势的结论。技术进步刺激国家引进技术,就长期发展而言,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平  刘雪燕  
文章基于多部门假设条件,从市场化制度变迁角度研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在市场化制度变迁背景下剖析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实际贡献度问题。在构建市场化制度度量指标的基础上,选取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市场化制度变迁总体上促进了技术进步。具体地,市场化制度变迁抑制了技术创新,但对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技术进步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化制度环境而非二者本身,以往研究对技术创新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先海  刘毅群  
物化于设备资本中的技术进步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变量。本文对Solow的时期性增长模型进行了扩展,并据此分析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在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作用。研究认为,要保持我国工业的持续性增长,必须改进资本投资结构,注重效率资本的积累,加大对物化有最新技术的设备投入,这样既可以提高生产率,也可以缓解资源供给限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文玉春  
以工业企业为对象,实证研究了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技术引进三种创新模式对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创新的真实功效,得出产业创新路径选择的基本逻辑:当产业创新处于明显的市场导向阶段时,三种模式理论上都可以选择,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应重点考虑;当产业处在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阶段,应以自主研发为主要创新路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路径具有较大差异,前者应走蛙跳式创新发展路径,后者应走以新兴产业占优为突破口的多元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宫旭红  齐丹丹  
在改进GP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省级知识产权保护衡量指标,并借助内生门槛方法检验中国自主研发及三大国际技术引进路径的最优知识产权门槛值。实证结果证实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间的倒U型关系,各创新源泉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门槛值按大小顺序依次为自主研发、专利申请、FDI及进口贸易。在权衡各创新源泉技术创新贡献度及其最优知识产权门槛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