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30)
2023(6025)
2022(4805)
2021(4583)
2020(3492)
2019(7445)
2018(7271)
2017(13298)
2016(6682)
2015(7248)
2014(6433)
2013(6082)
2012(5393)
2011(4741)
2010(4818)
2009(4517)
2008(4342)
2007(4060)
2006(3586)
2005(2967)
作者
(16714)
(14139)
(13937)
(13133)
(9002)
(6660)
(6115)
(5328)
(5270)
(4875)
(4747)
(4657)
(4426)
(4383)
(4207)
(4127)
(4121)
(4020)
(3996)
(3844)
(3361)
(3301)
(3280)
(3187)
(3167)
(3160)
(3119)
(3053)
(2781)
(2677)
学科
(27178)
管理(25970)
(24523)
企业(24523)
(22954)
经济(22940)
技术(14235)
技术管理(11434)
中国(8413)
业经(8031)
(7654)
方法(7100)
(5951)
(5639)
农业(5376)
数学(5318)
地方(5277)
数学方法(5237)
理论(5173)
(5059)
银行(5054)
(4886)
(4789)
(4488)
产业(4469)
(4463)
金融(4462)
教育(4029)
(3833)
(3822)
机构
学院(89371)
大学(86607)
管理(37667)
(36910)
经济(36211)
理学(32641)
理学院(32354)
管理学(31972)
管理学院(31784)
研究(27392)
中国(20832)
(17011)
(17005)
科学(15196)
(14005)
财经(13301)
中心(12819)
(12071)
(12042)
(11278)
(11242)
师范(11192)
研究所(10793)
商学(10792)
经济学(10786)
业大(10749)
商学院(10670)
北京(10585)
(10516)
技术(10202)
基金
项目(61514)
科学(50678)
研究(49623)
基金(43639)
(37083)
国家(36697)
科学基金(33000)
社会(32770)
社会科(31117)
社会科学(31110)
(26533)
教育(23127)
基金项目(23123)
(21223)
(20461)
编号(19802)
自然(19313)
自然科(18940)
自然科学(18938)
自然科学基金(18641)
创新(17858)
成果(15826)
资助(15367)
课题(14733)
(14369)
重点(13887)
(13477)
国家社会(13427)
(13331)
(13033)
期刊
(42375)
经济(42375)
研究(27455)
中国(21039)
管理(17373)
教育(14828)
(12939)
科学(11173)
(10009)
技术(9720)
学报(9467)
(8610)
金融(8610)
业经(8252)
大学(8115)
科技(7780)
学学(7499)
经济研究(6859)
农业(6682)
财经(6312)
技术经济(5674)
(5557)
(5083)
论坛(5083)
问题(4827)
职业(4809)
商业(4472)
(4463)
现代(4375)
(3954)
共检索到134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俞位增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建民  魏大鹏  
自主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了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技术追赶和渐进性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共性技术方面存在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以及政策法规体系导向不明、创新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培养"社会学习理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路径选择来实现产业自主创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梅珍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逐渐认同。结合我国企业当前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还存在许多缺失和制约因素。建立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需要构造我国企业相应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配套政策、资本市场等一系列相关配套体系,推动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丁永波  周柏翔  
创新是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源泉,产业创新是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针对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角度提出提高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以期能为地方产业创新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戴德余  
相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同时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现实要求。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起关键作用。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创新人才,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自主创新对外开放环境是以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忠泰  
陕西、四川两省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着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地方科技与国家科技、中心城与其它地市科技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非平衡性的特征和内在缺陷。其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优势,选择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正向路径";重视富有地域特色的原始创新,着重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谢勇  王彬  孙毅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评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工作的核心,从政府管理科技导向、资金要素投入、政产学研用联动、人才发展流动、科技改革创新示范、科技服务等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谢勇  王彬  孙毅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评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工作的核心,从政府管理科技导向、资金要素投入、政产学研用联动、人才发展流动、科技改革创新示范、科技服务等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鹏  李健  张亮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海超  杨杨  
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战略地位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以技术攻关和产品生产两个环节为基础,可分为基于技术突破的技术研发型实现路径、基于吸收改进的技术引进型实现路径、基于核心元件变迁的产品突破型实现路径、基于终端产品模仿和集成的产品渐进型实现路径四种自主创新实现路径。对应华中数控、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和海尔集团四个案例分析,明确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四种实现路径的适用条件,力图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易先忠  张亚斌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支撑理论一直是有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从经济发展阶段着手,结合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多元现实特征,试图构建推进自主创新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多维路径体系及协调促进机制,使得我国技术进步既能反映现阶段的资源禀赋条件,又能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一项有益尝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宋典  宋培  陈喆  
为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本文根据2001-2015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工业行业仍趋于粗放、外延型发展模式,缺乏绿色转型的自发性;在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在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随着政府监管力度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技术进步路径应逐渐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建立强化能有效推动企业新技术探索、新产品研发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宋耘  曾进泽  
文章从企业技术学习的四个方面:技术轨迹、吸收能力、技术转移和动态学习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认为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决定于企业的学习效果和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华锦阳  
本文分析了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同路径,认为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存在3条路径:一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对引进技术进行重大改进;二是通过对参考标杆实施反求工程,独立模仿开发重大技术;三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发原创技术。本文对这3条路径的过程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并结合我国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典型案例,对3条路径在我国企业的适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