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6)
- 2023(12309)
- 2022(10337)
- 2021(9891)
- 2020(8157)
- 2019(18643)
- 2018(18246)
- 2017(34137)
- 2016(18301)
- 2015(20487)
- 2014(20315)
- 2013(19625)
- 2012(18657)
- 2011(16909)
- 2010(17306)
- 2009(16046)
- 2008(15739)
- 2007(14087)
- 2006(12641)
- 2005(11507)
- 学科
- 济(69564)
- 经济(69467)
- 管理(54285)
- 业(52769)
- 企(43396)
- 企业(43396)
- 方法(26699)
- 中国(25383)
- 数学(22740)
- 数学方法(22482)
- 农(20642)
- 财(18605)
- 贸(18024)
- 贸易(18012)
- 技术(18007)
- 易(17692)
- 制(16982)
- 业经(15340)
- 银(14985)
- 银行(14961)
- 融(14927)
- 金融(14920)
- 行(14550)
- 策(13901)
- 学(13842)
- 农业(12932)
- 技术管理(12662)
- 地方(12467)
- 体(12263)
- 理论(11883)
- 机构
- 大学(256653)
- 学院(255059)
- 济(115425)
- 经济(113253)
- 管理(96828)
- 研究(95613)
- 理学(81925)
- 理学院(81014)
- 管理学(79954)
- 管理学院(79424)
- 中国(74838)
- 京(55177)
- 财(54247)
- 科学(52950)
- 所(47638)
- 研究所(42975)
- 中心(42811)
- 财经(41729)
- 农(39071)
- 江(38927)
- 经(38174)
- 经济学(36139)
- 北京(35797)
- 院(34569)
- 范(34020)
- 师范(33687)
- 业大(32652)
- 经济学院(32405)
- 财经大学(30924)
- 州(30562)
- 基金
- 项目(164999)
- 科学(131869)
- 研究(126479)
- 基金(120745)
- 家(105727)
- 国家(104491)
- 科学基金(88838)
- 社会(82143)
- 社会科(77927)
- 社会科学(77915)
- 省(62130)
- 基金项目(61717)
- 教育(58395)
- 自然(53952)
- 划(53489)
- 自然科(52780)
- 自然科学(52762)
- 自然科学基金(51904)
- 编号(49946)
- 资助(49648)
- 成果(43050)
- 创(39289)
- 部(38328)
- 重点(37480)
- 课题(36667)
- 发(36536)
- 创新(35892)
- 国家社会(34998)
- 教育部(33332)
- 性(32662)
- 期刊
- 济(130625)
- 经济(130625)
- 研究(86219)
- 中国(59183)
- 管理(40096)
- 财(39809)
- 农(36246)
- 学报(35884)
- 科学(35377)
- 教育(35109)
- 融(29304)
- 金融(29304)
- 大学(28183)
- 学学(26058)
- 农业(24821)
- 技术(22538)
- 经济研究(22213)
- 财经(20941)
- 业经(19311)
- 经(18315)
- 贸(18259)
- 国际(18001)
- 问题(16979)
- 世界(15785)
- 业(14685)
- 科技(13426)
- 坛(13071)
- 论坛(13071)
- 技术经济(12956)
- 图书(11490)
共检索到409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磊 郑丕谔 李京 王中权 朱连泰
加快建设、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使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当前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政策上、体制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政策动因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晶晶
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振京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创新是指包括原创性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的技术变革。而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进步,而包括制度的、经济的、社会的进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基础结构即创新要素的建设;二是由公共和私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的建设。只有把创新要素建设和创新网络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利用国际资源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我国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宗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高职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容置疑的巨大作用。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产业创新水平,打破发达国家建立的技术壁垒,也有利于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自主创新体系 地位和作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春燕 孟浩 何建坤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界定研究型大学及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集成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自主创新 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荣见
文章首先从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开发机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研发经费投入上探索了奇瑞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其次探析了奇瑞公司基于内部创新、协作创新、融合创新、自主学习和创新培育之间有效组合的自主创新策略;最后给出奇瑞公司独特的自主创新体系与策略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建原 李瑞强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日本和欧盟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模型。该模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大学与企业有效的创新沟通与合作;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以实现更高的创新商业化成功率;改变现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模型提供了在企业经营战略与R&D、企业营销与经营战略、企业营销与R&D三个交集处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企业 大学 创新 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薛晓光 高秀春 张亚莉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世界竞争中并没有全面发挥效用,因此,文章结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的实际历程和经验,为加速优化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并按照实际的规划部署中实现2050年创新型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中国的实际发展历史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研发投入 创新型国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宛福成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国家创新体系 ,图书馆应采取如下对策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走合作、协调发展之路 ;深化文献信息开发工作 ;调整知识结构 ,注重人才培养 ;改革、完善图书馆管理体制。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图书馆 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纪珍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袁维海
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决策,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甚至承担很大的风险。现在我们很多产业尽管经济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但技术一直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明显缺少底气,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国内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桎梏。因此,肩负起技术创新的“主体”使命,是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核心竞争力 创新体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施慧洪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娱乐业、教育等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且知识创新、传播、销售等部门大力发展,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通过电子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研发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关锡友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消费大国,第四生产大国。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原创能力不强,迫切需要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因此,迅速提升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机床工具企业当务之急。
关键词:
数控机床 自主创新 能力 提升 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