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7)
- 2023(14374)
- 2022(12254)
- 2021(11081)
- 2020(9308)
- 2019(20072)
- 2018(20015)
- 2017(36520)
- 2016(20361)
- 2015(22166)
- 2014(21548)
- 2013(20427)
- 2012(18430)
- 2011(16549)
- 2010(16344)
- 2009(15450)
- 2008(14874)
- 2007(13293)
- 2006(11478)
- 2005(10316)
- 学科
- 济(66948)
- 经济(66832)
- 管理(59975)
- 业(53320)
- 企(44114)
- 企业(44114)
- 方法(26106)
- 财(22391)
- 数学(22348)
- 数学方法(22084)
- 农(21232)
- 中国(19853)
- 制(19599)
- 学(17940)
- 业经(17295)
- 体(14074)
- 贸(13850)
- 贸易(13842)
- 务(13762)
- 财务(13723)
- 财务管理(13696)
- 农业(13631)
- 易(13441)
- 银(13377)
- 银行(13314)
- 企业财务(12942)
- 行(12658)
- 融(12322)
- 金融(12314)
- 地方(12278)
- 机构
- 学院(275565)
- 大学(273005)
- 济(104265)
- 经济(101919)
- 管理(99070)
- 研究(97106)
- 理学(85342)
- 理学院(84326)
- 管理学(82569)
- 管理学院(82094)
- 中国(73001)
- 科学(63766)
- 农(57772)
- 京(57692)
- 财(51867)
- 所(50844)
- 业大(47849)
- 研究所(46578)
- 农业(45922)
- 中心(44162)
- 江(42604)
- 财经(40224)
- 经(36448)
- 院(35980)
- 北京(35418)
- 范(34754)
- 师范(34174)
- 州(33130)
- 省(33119)
- 技术(31849)
- 基金
- 项目(194174)
- 科学(151073)
- 基金(139869)
- 研究(134794)
- 家(126958)
- 国家(125941)
- 科学基金(105531)
- 社会(85004)
- 社会科(80471)
- 社会科学(80455)
- 省(77235)
- 基金项目(74173)
- 自然(70565)
- 自然科(68958)
- 自然科学(68932)
- 自然科学基金(67693)
- 划(66070)
- 教育(61865)
- 资助(55645)
- 编号(53313)
- 重点(45401)
- 成果(42638)
- 部(41532)
- 发(41282)
- 创(41106)
- 计划(38611)
- 创新(38599)
- 课题(38208)
- 科研(38064)
- 制(37917)
- 期刊
- 济(115597)
- 经济(115597)
- 研究(76146)
- 中国(58193)
- 学报(55468)
- 农(52703)
- 科学(46593)
- 财(41795)
- 大学(40479)
- 学学(38929)
- 管理(36476)
- 农业(35369)
- 教育(29566)
- 融(24146)
- 金融(24146)
- 技术(21417)
- 业经(20493)
- 财经(19752)
- 经济研究(19183)
- 业(18770)
- 经(16938)
- 版(15990)
- 业大(15464)
- 问题(14739)
- 科技(14457)
- 农业大学(12981)
- 商业(12028)
- 贸(11850)
- 现代(11545)
- 资源(11545)
共检索到407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建辉 叶旭红 韩冰 李文 虞娜 范庆锋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目的】灌溉是设施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子。探究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设施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为设施农业合理水分调控、促进设施土壤结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年膜下滴灌试验地为对象,供试作物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种植模式为沟垄覆膜。设置了3个灌水控制下限,其土壤水吸力值分别为20、30及40 k Pa(分别记为D20、D30、D40),灌水控制上限均为6 k Pa。各小区以埋设深度30 cm的张力计指示土壤水分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子成 刘敏英 李廷轩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增加,最大值主要集中于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江辉 王全九 巨龙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为土壤水盐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干旱区葡萄为例,对葡萄生育期土壤水盐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生育期土壤水盐分布特性。【结果】葡萄生育期内,在垂直方向上覆膜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滴头30 cm处,土壤含水量从30 cm处向两边递减;在水平方向距滴头30~60 cm处土壤含盐量最大,土壤盐分质量浓度与土壤含盐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灌水周期为7.5 d时,红提葡萄生育期内各处土壤均处于干旱状态。【结论】在综合调控土壤水盐分布特征时,必须考虑滴灌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增丽 董平国 樊晓康 王天任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晓棠 陈虎 王静 蒙晓斌 陈福宏
【目的】精量制定膜下滴灌棉花的田间水分管理制度和揭示滴灌棉花的增产机理。【方法】以田间试验为基础,设置90%θf、75%θf和60%θf(θf田间持水量)3个土壤湿度处理,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采用双向切片法测定棉花根系和根冠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最终测棉花产量。【结果】3个土壤湿度所对应的棉花根系生长过程呈"S"形变化,但是,由于75%θf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始终处于适宜范围内,全生育期棉花根系生长速度快及最终根重大;90%θf处理的土壤水分太充足,根系生长速度缓慢,其根区土壤中根重最小;60%θf处理的根重介于其它2处理的根重之间。3个处理的棉花根重垂直分布呈锥形负指数递减模式,且随土...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棉花 土壤湿度 根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辉 张玉龙 虞娜 田义
【目的】在探讨温室膜下滴灌不同生育时期灌水控制下限与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出适宜的番茄生育前、后两时期灌水控制下限组合。【方法】采用了日光温室小区作物栽培试验的方法,对试验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番茄的耗水量多少、产量的高低是番茄生育前期和后期灌水控制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后期灌水控制下限的高低对于全生育期灌水量的影响要高于前期,而前期灌水控制下限对产量的影响比后期更加明显;水分利用效率随番茄产量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当产量为9.69×104kg·ha-1时,水分利用效率有最小值62.28kg·m-3。【结论】温室覆膜滴灌栽培番茄,应将各个生育时期的灌水控制下限控制在适宜范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铭 郑子成 李廷轩 罗键 樊西凌 代莉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mm和0.05~0.01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005mm、0.005~0.001mm和0.05mm粒级为主,0.05~0.01mm粒级次之,0....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微团聚体 有机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志刚 李宏 李疆 程平 武钰 刘帮
在新疆林业科学院枣树示范基地进行了原位土的单点源滴灌试验,研究不同滴灌量条件下地表滴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滴灌过程中,当滴灌量较小时,湿润体呈平卧半椭球体分布,随着滴灌量的增大,湿润体呈直立半椭球体分布,湿润体的形状大小受到滴灌量和土壤质地的影响,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湿润体再分布时间为滴灌停止后的12 h内,滴灌过程中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率在滴头正下方40 cm处达到最大值,滴灌量(Q)≥72 L时,水平再分布距离不再随着滴灌量增大而增加;土壤质地以及土壤层的分布直接影响到含水量变化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文倩 赵小蓉 陈焕伟 妥德宝 林启美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半干旱地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婷 李建平 张翼 井乐 张茹
为了明确不同降水下天然草地浅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封育12年的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遮雨装置,对比分析了正常降水(100%降水)、50%降水和150%降水下0–30 cm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及土壤团粒结构性状。结果表明:1)在0–10 cm土层,100%降水下> 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比重显著高于50%降水和150%降水处理(P 0.05);20–30 cm土层,> 3 mm和 3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极显著正相关(P <0.01),相关系数为0.43;其与 3 mm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桂敏 褚凤英 陈俊秀 陈高明 姚珍珠
为探究膜下滴灌黑花生的适宜灌溉制度,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不同膜下滴灌的不同灌水量对黑花生农艺性状、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处理W1和处理W2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均与处理W3间差异显著;处理W2的百仁重和出仁率高于常规滴灌量处理W1和水分胁迫处理W3,从而导致最终产量高于二者,成为3个处理中产量最高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少,处理W1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处理W2和处理W3,分别为34.63%和38.14%;不同滴灌处理均在结荚期的耗水量最大,说明该生长阶段是黑花生的需水关键期。综合考虑,处理W2的灌水制度为最优。
关键词:
黑花生 膜下滴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颖 张胜 郝云凤 马军成 王春梅 韩海军 高磊 高嘉勃
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确定膜下滴灌马铃薯适宜的灌水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总灌水量为1 725 m~3/hm~2、灌水次数均为7次的情况下,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设置4个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分别为B1(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150 m~3/hm~2)、B2(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B3(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B4(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8月24日灌水150 m~3/hm~2)。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叶及叶柄和茎的干物质累积量以B1处理最高,均在出苗后65 d达到最大值;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在收获期达最大值,B1处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1处理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达到53 246 kg/hm~2,89.6%,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淀粉含量以CK最高,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ro含量及MDA含量均以B1处理最低,显著低于CK。综上,B1灌水时期处理组合可作为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灌水时间组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淑芬 裴冬 贾金生 王鹤辉 王振华 张喜英
通过2004年棉花生长季田间试验,我们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其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旨在建立河北南部棉区滴灌条件下的优化灌溉模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棉花需水关键期花铃期分2次少量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10.42 mm,明显优于两次多量灌水和集中一次灌溉等其他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分别高达4 929.0 kg/hm2和0.98 kg/m3,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关键生育期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文军 彭保发 曾庆禹 王亚力 李逢喜 青志桃
以亚热带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干筛法研究长期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全氮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的块状结构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其含量比例高达65.7%~83.4%;同时,该级团聚体中全氮储量占土壤总储量的比例亦高达63.1%~82.7%,是土壤全氮储量的主要载体。随土层加深,块状结构体比例增加,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除<0.05),是更好的施肥模式,可在亚热带红壤性水稻土分布区推广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秘洪雷 兰再平 孙尚伟 傅建平 彭晶晶 马鑫
[目的]为探究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兴区林场滴灌栽培的5年生欧美107杨的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0.2、0.5、1.0、1.5 m处取样,取样深度为60 cm,每10 cm为1个土层。[结果]滴灌条件下,在不同方向的不同树干距离和土层深度,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受树干距离、土层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对角>行间,细根主要分布在湿润带范围内且在0 40 cm土层相对集中分布。依据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水
关键词:
地面滴灌 杨树人工林 细根 空间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