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16)
2023(5024)
2022(4184)
2021(3655)
2020(2908)
2019(6502)
2018(6275)
2017(11793)
2016(6102)
2015(6962)
2014(7132)
2013(7113)
2012(7091)
2011(6858)
2010(7069)
2009(6695)
2008(6304)
2007(5633)
2006(5479)
2005(5264)
作者
(20522)
(17571)
(17351)
(16677)
(11284)
(8416)
(7837)
(6787)
(6634)
(6321)
(6181)
(6052)
(5807)
(5744)
(5559)
(5382)
(5152)
(4986)
(4880)
(4533)
(4505)
(4275)
(4147)
(4118)
(4055)
(3901)
(3775)
(3617)
(3475)
(3400)
学科
(54683)
经济(54648)
地方(18063)
管理(15420)
方法(13206)
地方经济(12927)
(11648)
数学(11613)
数学方法(11536)
(11027)
中国(9778)
业经(8779)
(8512)
(8396)
企业(8396)
经济学(7201)
环境(7069)
资源(6260)
(6228)
农业(6128)
(5827)
(5557)
金融(5556)
(5405)
(5399)
土地(5193)
(5147)
贸易(5140)
问题(5110)
(5055)
机构
学院(101810)
大学(101164)
(53458)
经济(52522)
研究(43346)
管理(34578)
中国(31980)
理学(28637)
理学院(28216)
管理学(27804)
管理学院(27604)
科学(25588)
(22708)
(21630)
(21414)
研究所(20563)
中心(18030)
经济学(17910)
(17554)
财经(16673)
(16551)
经济学院(15729)
(15577)
(14880)
科学院(14293)
业大(14182)
北京(13919)
(13605)
(13527)
师范(13515)
基金
项目(63509)
科学(49638)
基金(46370)
研究(44722)
(41388)
国家(41113)
科学基金(34121)
社会(30690)
社会科(29129)
社会科学(29122)
基金项目(24205)
(24007)
自然(20942)
自然科(20314)
自然科学(20308)
(20242)
自然科学基金(19910)
资助(18735)
教育(18568)
编号(16377)
(15962)
重点(14960)
(13581)
国家社会(13436)
发展(13112)
(13047)
(12958)
经济(12932)
成果(12850)
(12303)
期刊
(70771)
经济(70771)
研究(35976)
中国(21820)
科学(15916)
(15866)
学报(15579)
(15484)
管理(14557)
经济研究(12184)
大学(11503)
学学(11227)
农业(10237)
(9693)
金融(9693)
财经(9431)
问题(9077)
技术(8870)
业经(8805)
(8427)
资源(6863)
技术经济(6817)
(6337)
世界(6142)
统计(5922)
经济问题(5877)
国际(5840)
(5671)
改革(5325)
(5325)
共检索到169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蓉  李津逵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国际中心城市、以及围绕国际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一般都拥有广阔的腹地,它们从崛起到发展必然存在对周边腹地的整合。世界级的城市,必须要有世界级的腹地;同样,腹地要成为世界级的区域,没有中心城市也不行。面对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大珠三角要赢得新一轮的发展,腹地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邦彦  段晋苑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目前国内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差距最大的区域合作尝试,极具合作的潜力和条件。文章把腹地的概念在跨省(区)的区域合作中加以延伸,即以粤港澳为“泛珠三角”合作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地区,邻近的8省(区)则是“泛珠三角”的腹地。目前,区域合作带来了中心地区和腹地必须共同发展的契机,其中“泛珠三角”腹地的发展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地区可以更多的利用腹地的优势资源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腹地省(区)更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成熟市场、区位优势、产业转型以及外向联系使自身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中的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心地区的后续发展保持协调,为实现区域的普遍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筱芳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的整合,应当尽快摒弃“辐射”、“影响”、“带动”等过去惯有的思维,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互动”、“双赢”为结果。通过构建区域和谐整合的价值链、区域内紧密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内工贸一体化对接的生产贸易链、区域高层协调解决机制、行业协作管理组织、整合的区域文化等策略,最终达到区域内产业结构一体化,构建出一个真正整合态势的区域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凌  
构建泛珠三角合作平台是9+2各方谋求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合作要建立在利益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一个关键性的举措就是实现香港与深圳的经济一体化和同城化,建设一国两制下的双子城,进而充分发挥香港既面向内地,又面向国际的“两个扇面的作用”,构建泛珠三角的核心区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秋平  
北部湾与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同属南方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相当,比较两个经济区的发展,对于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后发优势进而促进其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坚持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布局;统筹规划,推进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聚集人才,创建人事改革试验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友孝  罗安军  
在拟订打造“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计划的过程中,科技合作是首先提出的课题。客观、科学地评估区域内各地区科研能力,并围绕结论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玉  孙亮  
从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域来源结构和素质技能结构等方面揭示珠三角经济区劳动力结构特征及近年变化趋势,结合珠三角经济区未来产业升级方向与地域分工,分析劳动力结构对其产业升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为促进产业顺利升级提供决策借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传月  
在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中,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可以先行。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有良好的合作条件,需要 政府与市场“联手”,必须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通过实施无障碍旅游促进合作与共赢。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邓志阳  
文章在论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如何消除三类障碍、实施区域共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自组力的理论,对自组力的来源、性质、结构、机能等进行了论述,并依据此理论提出了建立我国纵横结合新体制的改革设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金艳  刘兵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随着CEPA的实施和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泛珠三角地区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为了探索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从本期起开辟“泛珠论坛”专栏,希望广大作者就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源源惠稿、出谋献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吴朝阳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整合与共赢,还在于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完善,甚至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推进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在两种社会体制、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多种文化和法律背景共存的情况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及其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萍  张秀三  
广东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的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其它省份,因此广东在泛珠三角处于“领头羊”地位,相应地提出其未来的发展定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亚明  赵从芳  李苗  
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格局和资源禀赋存在的差异性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泛珠三角"的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区域经济关系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对政府间关系选择的影响,推测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竞合的基本态势,进而提出建立在基于利益和信任基础之上的区域内政府竞合关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文  
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广西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然而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却存在着强辐射与弱吸收的突出矛盾,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在于做好“五个对接”,即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难生  戈晓宇  
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势头迅猛,走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是当今世界经济运动中一种值得十分重视的趋向和现象。从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已初露端倪。“环勃海经济区”、“华东经济区”的出现为区域经济的连片开发开辟了道路。随着“四沿——渗透”、多元开放战略的实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转入了90年代的迅速成长期。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大潮,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国家计委在制订“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将按照区域推进、优势互补的原则,把长江沿岸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