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5)
- 2023(14394)
- 2022(12036)
- 2021(11370)
- 2020(9600)
- 2019(21898)
- 2018(21190)
- 2017(40123)
- 2016(21326)
- 2015(23697)
- 2014(22802)
- 2013(22446)
- 2012(20337)
- 2011(18050)
- 2010(17404)
- 2009(16033)
- 2008(15303)
- 2007(12810)
- 2006(10938)
- 2005(9622)
- 学科
- 济(84460)
- 经济(84372)
- 管理(58060)
- 业(55355)
- 企(44851)
- 企业(44851)
- 方法(44256)
- 数学(40216)
- 数学方法(39706)
- 中国(24081)
- 银(22467)
- 银行(22320)
- 财(22236)
- 制(21089)
- 行(20988)
- 农(20741)
- 贸(19047)
- 贸易(19033)
- 易(18690)
- 业经(17121)
- 融(16498)
- 金融(16497)
- 学(15809)
- 务(14183)
- 财务(14145)
- 财务管理(14115)
- 农业(13951)
- 企业财务(13434)
- 技术(12773)
- 环境(12697)
- 机构
- 大学(293027)
- 学院(288328)
- 济(126583)
- 经济(124526)
- 管理(115837)
- 理学(101292)
- 理学院(100258)
- 管理学(98535)
- 研究(98523)
- 管理学院(98028)
- 中国(84570)
- 京(61329)
- 科学(59630)
- 财(55744)
- 农(53503)
- 中心(48047)
- 所(48033)
- 业大(45999)
- 财经(45975)
- 研究所(44478)
- 农业(42651)
- 经(42405)
- 经济学(40676)
- 江(39732)
- 北京(38059)
- 经济学院(36958)
- 院(35648)
- 财经大学(34928)
- 范(33178)
- 师范(32694)
- 基金
- 项目(207991)
- 科学(165327)
- 基金(157600)
- 研究(143609)
- 家(140802)
- 国家(139763)
- 科学基金(120240)
- 社会(95875)
- 社会科(91379)
- 社会科学(91357)
- 基金项目(82933)
- 自然(79851)
- 自然科(78172)
- 自然科学(78147)
- 自然科学基金(76794)
- 省(76560)
- 划(66668)
- 教育(64965)
- 资助(64808)
- 编号(53919)
- 部(46993)
- 重点(46907)
- 创(43820)
- 发(43017)
- 国家社会(42369)
- 科研(41390)
- 成果(41366)
- 创新(41167)
- 教育部(40424)
- 计划(39008)
共检索到418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晓娆 王奎倩
运用动态GMM回归方法,探讨了2005-2013年我国各地区腐败与银行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腐败程度与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正相关。同时,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而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化程度提高,政府干预程度以及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都能抑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政府职能应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提高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快提高经济非国有化程度;企业应合理利用银行贷款,控制贷款资金流向。
关键词:
腐败 不良贷款 银行业 GMM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娆 庞志 张曦如
利用2005—2015年我国各地区政府干预、金融抑制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数据,运用动态GMM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政府直接干预会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而政府直接干预可以起到削弱金融抑制对银行不良贷款率负面影响的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化程度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都能抑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方面,政府要帮助创造良好宏观经济环境,加强服务意识,协调好直接经济干预和金融干预的平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有必要加强控制不良贷款率。目前,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同时应通过结构优化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控过程中要处理好相关政策的反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基于我国2006-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检验财政分权、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与地区不良贷款规模呈正相关,即财政分权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分权下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会抑制不良贷款的增加,而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则相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耿得科 张旭昆
本文根据2004~200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征信系统对一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在全样本和发达国家中,公共征信、私营征信都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发展中国家,私营征信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公共征信的抑制作用还不显著,不过因特网普及率、信用信息使用的便捷度以及担保法、破产法对借贷双方权利的保护等因素可以显著地抑制不良贷款率。公共征信与全样本国家中的廉洁度、发达国家的私营征信有显著替代作用,而私营征信与发展中国家的因特网普及率有显著的互补性。
关键词:
公共征信 私营征信 不良贷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阎永新 韩文秀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关键词:
信用风险 银行 不良贷款 企业 坏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曾诗鸿
日本、韩国等国家曾经因为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银行危机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一个令经济界、政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会对一个国家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现有文献的不足出发,设计了一个含有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社会福利函数(效用函数),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银行不良贷款 宏观环境 微观经济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晓雨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平稳趋势,但规模持续增加,风险不断积累。不良贷款是由经济波动、行政干预、不合理信贷规模和结构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带来的后果是,提升了银行信贷风险、影响银行流动性、降低了银行经营效率和社会整体效率。基于此,应提升金融服务企业水平,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控制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提升银行经营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浩 方盈赢
本文基于2004—2016年95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政商关系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商关系越"亲清",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其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两者存在互补关系,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政府透明度、市场分配经济资源比重、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减轻企业税外负担、律师等市场中介服务条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对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此外,政商关系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还存在异质性影响,相比低不良贷款率省份和外资入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亲清"的政商关系更能降低高不良贷款率省份和无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本文的研究对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和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辉 李健 钟惠波
本文以1999至2010年12年间国内1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为基础,立足于随机前沿效率分析原理,利用参数估计SFA分析法,评估分析金融改革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与成本效率分布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1)成本效率估计在引入或不引入不良贷款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2)在引入不良贷款的估计模型中,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呈改善趋势,否则,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否引入不良贷款率,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均呈改善趋势;股份制银行成本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3)未能发现资产规模、权益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不良贷款对成本效率具有负效应。
关键词:
不良贷款 成本效率 SFA 商业银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乐 韩立岩
本文从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混合所有制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讨论入手,考察混合所有结构变化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总结深化改革的方向。本文通过对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民营大股东持股比率增加将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外资持股比率的增加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会使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提高。而国有股、民营金融机构投资股及未流通法人股对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无显著影响。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大力加大民营资本的引入力度,适当规范国外"财务"投资者行为,积极引进有长期合作意愿的国外战略投资。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不良贷款 产权制度 市场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艾永芳
消除要素价格扭曲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价格扭曲的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扭曲的影响次之;第二,要素价格扭曲的传递机制主要依赖于供给端和需求端效应,供给端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比例为32.23%,需求端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中介效应比例为24.36%;第三,中西部地区要素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晖 胡晓农 邢振明
<正>近期,人民银行吉安市分行对辖内25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虽然这些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距离5%的监管标准有较大浮动空间,但不良贷款的实际容忍度逐年收紧,当年不良贷款处置额高于新增额、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的“双降”要求不利于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共渡难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