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1)
2023(8613)
2022(7232)
2021(6884)
2020(5678)
2019(13339)
2018(13010)
2017(24451)
2016(13093)
2015(15264)
2014(15178)
2013(14983)
2012(14182)
2011(13005)
2010(13099)
2009(12091)
2008(12186)
2007(10672)
2006(9325)
2005(8593)
作者
(35760)
(29707)
(29692)
(28319)
(19454)
(14458)
(13573)
(11506)
(11393)
(10767)
(10206)
(10177)
(9555)
(9460)
(9423)
(9182)
(8665)
(8610)
(8564)
(8438)
(7624)
(7200)
(7112)
(6904)
(6791)
(6579)
(6551)
(6427)
(5941)
(5854)
学科
(63649)
经济(63565)
管理(36577)
(35523)
方法(31662)
(29068)
企业(29068)
数学(27901)
数学方法(27750)
中国(19448)
(15510)
(15115)
(14299)
贸易(14290)
(13957)
业经(12112)
(11553)
(10411)
(10334)
金融(10333)
(10176)
银行(10171)
理论(10140)
农业(9893)
(9769)
(9070)
财务(9057)
财务管理(9021)
地方(8651)
企业财务(8625)
机构
大学(196516)
学院(192858)
(91729)
经济(90274)
管理(72611)
研究(66709)
理学(62351)
理学院(61710)
管理学(60986)
管理学院(60623)
中国(53510)
(43060)
(41426)
科学(34859)
财经(34763)
(32086)
(31969)
经济学(31408)
中心(29984)
研究所(28731)
经济学院(28421)
(27338)
北京(26924)
财经大学(26167)
(25239)
师范(25065)
(24394)
(23627)
业大(22022)
(21863)
基金
项目(121325)
科学(97336)
研究(93463)
基金(91670)
(79043)
国家(78008)
科学基金(67040)
社会(63048)
社会科(59873)
社会科学(59862)
基金项目(46854)
教育(44164)
(42751)
自然(39556)
资助(38800)
自然科(38662)
自然科学(38650)
自然科学基金(38051)
(36856)
编号(36510)
成果(31326)
(29866)
国家社会(27810)
重点(27348)
教育部(26811)
中国(26428)
(25735)
课题(25730)
人文(25285)
(25216)
期刊
(98893)
经济(98893)
研究(63954)
中国(38759)
(33530)
管理(27536)
学报(25237)
科学(25007)
教育(23380)
(21715)
大学(20499)
(19499)
金融(19499)
学学(18845)
财经(18637)
经济研究(17287)
(16159)
技术(16060)
农业(14744)
(14029)
问题(13404)
业经(13221)
世界(12237)
国际(12105)
技术经济(9787)
统计(9301)
(9122)
图书(8952)
商业(8304)
理论(8269)
共检索到295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光  吴进进  
什么因素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支出、以至国家权力边界的态度与选择?文章认为,公众对腐败程度的认知是影响他们对国家权力态度的关键因素。使用2006年亚洲晴雨表的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中国公众的腐败认知如何影响他们对政府经济型支出与再分配型支出的态度与偏好,进而探求腐败与国家权力边界的关系。文章发现,公众对腐败程度的认知,显著降低了他们对腐败空间相对较大的经济型支出的支持与偏好,但对受腐败影响较低的再分配型支出领域则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颖  
东亚国家腐败环境中企业成长的悖论被称为"东亚难题"。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在中国调查的2848家企业数据,在使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度量腐败基础上,就腐败影响企业的短期和长期成长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腐败对企业销售额增速和利润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正面影响,且存在随企业规模增大,贿赂行为获得的经济收益存在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时,企业贿赂存在最优规模,即随贿赂规模的上升,企业收益呈现倒U型变化过程。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临界点前企业竞相俘获官员的隐性贿赂锦标赛。除规模外,企业贿赂官员的腐败现象也存在产业和所有制的差异,即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贿赂官员的收益和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要净化市场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刚  
本文采用中国各省的经验数据,考察了腐败对中国各部门内部(城镇和农村)以及部门间(城乡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腐败对不同来源收入集中率的影响。中国的腐败显著地扩大了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但其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针对城镇部门的研究还发现,腐败主要是扩大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的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平等,它对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只是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含义,而且对抑制和降低收入不平等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含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潘春阳  吴柏钧  
惩治腐败和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1996年到2014年138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探索了腐败控制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新机制,即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我们发现:第一,腐败控制显著促进了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第二,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显著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第三,"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腐败控制是通过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进而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文章的发现是对发展中国家腐败与贫困关系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但有助于理解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的制度基础,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设计反贫困的公共政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杨俊  
腐败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关注。基于中国特有的公共治理结构,在Lopez和Mitra(2000)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动态三层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司三者的互动关系,提出地方腐败行为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会降低环境质量的假说,并利用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以CO2和SO2为例,发现地区腐败行为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环境污染的总体效应显著为正,并且显著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于此,政府可考虑加大环境方面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和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寿峰  郑国梁  
本文通过理论建模结合实证检验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财政透明度对腐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抑制腐败,但目前作用相对有限,贸易开放度、民营化、公务人员工资及政府规模对腐败有显著负影响,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腐败没有显著影响;夏普里值分解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各变量对腐败的相对贡献度,财政透明度的相对贡献度较小但有逐渐上升趋势。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  
尽管《华盛顿公约》中并未明确规定缔约国有责任制止贿赂与腐败行为,但在投资者与国家间仲裁中,涉及贿赂与腐败的抗辩却越来越常见。许多仲裁庭都对适用于腐败抗辩的证明标准及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作出了评论,但鲜有仲裁庭对认定腐败成立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腐败究竟应当作为管辖权问题,还是应与案件实体问题一并解决;东道国求诸于腐败抗辩,是否受制于弃权规则及禁反言原则;仲裁庭是否有权对从事了腐败交易的双方当事人的比较过失进行评估。在环球免税公司诉肯尼亚仲裁案、尼科资源公司诉孟加拉国仲裁案、金属技术公司诉乌兹别克斯坦仲裁案中,仲裁庭处理腐败抗辩的裁判思路不尽一致,体现了国际仲裁界在处理腐败问题上的态度演变。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汉文  张笛  韩洪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当代中国的国家审计,承担着反腐败,尤其是经济领域反腐的时代重任。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围绕自我革命的重要方面是反腐败、反腐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审计这一基本逻辑线索,剖释国家审计在反腐过程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优化国家审计反腐治腐效能的相关建议,以期助益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嘉明  杨流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监督系统焕发新的生机。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作为国家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特点入手,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全面分析国家审计及国家监察分别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并以腐败治理为核心,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结果层面三个层面探求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的耦合路径,使两者通过有效耦合路径将监督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进而保证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刚  李树  
在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激励之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频繁通过干预和管制市场的政策来谋求增加居民幸福感,但这却可能与其初衷南辕北辙。因为,即便是最优的市场管制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腐败,而腐败很可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采用CGSS(2006)数据,研究证实,腐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居民幸福感,且在控制了腐败变量的内生性之后,腐败对居民幸福感的抑制效应还明显增强了,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对居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如果样本城市的腐败水平上升一个标准差,国民幸福感将会因此而下降4.05%,这需要GDP增长率上升6个百分点才能弥补。分群样本检验还发现,腐败只是显著降低了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权力腐败问题研究李怀文章认为,中国权力腐败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既有经济上和制度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和文化上的原因。为此,作者提供了一条综合治理腐败问题的新思路:(1)尽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构我国社会各级政治权力的科学体系;(2)建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聂辉华  王梦琦  
从长远来看,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因而反腐败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然而,反腐败又会影响政治稳定。因此,反腐败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文章构建了一个最优反腐败力度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政治周期与反腐败之间的关系。文章推测,在政治敏感时期,反腐败力度会减弱。文章收集了2003~2013年中国352个厅级以上官员的腐败案例。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全国和地方"两会"或春节等政治敏感时期,反腐败力度显著减弱。此外,从中央直接调任纪委书记的省份,或者媒体曝光度越高的省份,政治周期对反腐败力度的影响越是显著。文章的发现对于当前的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段艳巧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科研事业单位的违规违纪案件时有曝光。那么,腐败作为一种非法的经济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了公共权力,还有社会因素、机制因素、体制因素等,换一个角度看,"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制度存在漏洞"。要使腐败得以实施,从主观条件看是科研人员的利己主义取向和侥幸心理,从客观条件说是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制约制度及其执行的欠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防范和抵制腐败,使科研人员既不敢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谷兴荣  
论文分析了医药消费中导致腐败的体制缺陷因素,包括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上的缺陷;管理体制权力集中,等级森严,缺乏制衡与竞争机制等。讨论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与监管问题,包括医患的知识信息严重不对称;治疗方案选择弹性大;选择的主动权在医生不在消费者;医院与平民患者的社会地位差别悬殊;因医疗知识特殊导致监督难度大。最后讨论了医药消费中腐败现象的治理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汲铮  华生  蔡倩  李秀萍  
本文在以发达国家为蓝本的自由裁量权边界设定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引入客户这一主体,将政策执行阶段的腐败行为嵌入到管制权力边界设置的研究中,从而使研究情境更好地拟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研究考察了在存在经济租的情况下,官员利用自由裁量权分享经济租的腐败行为对设置最优自由裁量权边界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了腐败因素的官员最优自由裁量权边界小于未考虑腐败因素所得结果;若考虑经济租,则最优边界可结合租的大小收放。文章据此提出,最优自由裁量权应依经济租的大小相机决策,对那些不得不保留的自由裁量权可通过阻隔主体、时间限制以及空间切割进行有效的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