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0)
2023(10195)
2022(9149)
2021(8724)
2020(7330)
2019(16951)
2018(16943)
2017(32694)
2016(17935)
2015(20198)
2014(19967)
2013(19751)
2012(18021)
2011(16108)
2010(15783)
2009(14117)
2008(13602)
2007(11539)
2006(9935)
2005(8417)
作者
(52963)
(43915)
(43710)
(41400)
(27815)
(21207)
(19696)
(17454)
(16689)
(15489)
(15200)
(14641)
(13891)
(13855)
(13538)
(13452)
(13432)
(13059)
(12504)
(12454)
(11102)
(10669)
(10651)
(9977)
(9888)
(9791)
(9613)
(9544)
(8756)
(8749)
学科
(65520)
经济(65444)
管理(49971)
(46746)
(39184)
企业(39184)
方法(32865)
数学(28397)
数学方法(28051)
(18135)
(17875)
(16054)
中国(15544)
业经(14671)
地方(13091)
农业(12008)
理论(11777)
(11532)
(11261)
贸易(11255)
(10900)
技术(10769)
环境(10668)
(10657)
财务(10598)
财务管理(10580)
(10523)
企业财务(10050)
(9438)
教育(9135)
机构
大学(250399)
学院(248531)
管理(101633)
(91711)
经济(89609)
理学(89530)
理学院(88538)
管理学(86827)
管理学院(86407)
研究(83457)
中国(59772)
科学(56456)
(53375)
(45987)
(42762)
业大(42417)
(40012)
研究所(39784)
中心(37457)
农业(36519)
(34726)
北京(33294)
财经(33162)
(33026)
师范(32642)
(30676)
(30290)
(28375)
技术(26743)
师范大学(26655)
基金
项目(182097)
科学(142217)
基金(132002)
研究(128700)
(117357)
国家(116418)
科学基金(99039)
社会(78168)
社会科(73906)
社会科学(73886)
基金项目(71648)
(71228)
自然(68081)
自然科(66473)
自然科学(66458)
自然科学基金(65249)
(60911)
教育(58419)
资助(54184)
编号(52643)
成果(41461)
重点(40948)
(39350)
(38037)
(37692)
科研(35780)
课题(35532)
创新(35107)
计划(34779)
大学(33318)
期刊
(94451)
经济(94451)
研究(68009)
学报(45188)
中国(42076)
(40641)
科学(40587)
管理(35162)
大学(32711)
学学(30989)
农业(28909)
(27965)
教育(26142)
技术(20172)
业经(16162)
(16118)
金融(16118)
(15059)
财经(14833)
经济研究(14252)
图书(13998)
科技(13564)
理论(12753)
(12388)
问题(12345)
资源(12252)
(12043)
实践(11990)
(11990)
业大(11979)
共检索到342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平川  张立斌  潘洋  张涛  李朝霞  班绍君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 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 g/个,摄食周期为4 d;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 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 d。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0.01t2-0.24t+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俊梅  方建光  包振民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20 0 3年 4月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 ,研究了长牡蛎、紫贻贝、栉孔扇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清滤率 (CR)和摄食率 (IR) ,实验时间持续 3d ,水温 17℃。实验中每 1种贝都分别投喂 :(1)叉鞭金藻 (对照藻 ) ,(2 )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去藻过滤液 1.5L ,(3)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 ,对 3种贝的清滤率的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种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叉鞭金藻混合液的清滤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吴桃  高亚平  唐望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其根  张明星  陈丽平  贾茜茜  孔优佳  胡忠军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东  张继红  王文琪  董美涛  王忠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侯兴  王颖  刘天红  杜美荣  高亚平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蒋增杰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室内模拟了静水、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作用对微藻DMS的释放无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显著降低了DMSP_(p)含量(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利平  邱盛尧  王宝钢  孙序范  王旭东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 ,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 ( 6~ 8月 ,水温 19~ 2 6℃ )。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 ,平均每个雌螺产卵 2 .1次 ,产卵袋 65 5 .9个 ,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 114 9粒 ,个体繁殖力 75 .4万粒。水温 2 1~ 2 2℃时面盘幼虫孵出时间为 2 0~ 2 6天 ,孵化率 80 .8% ,幼虫经过 2 8~30天发育变态为稚螺 ,5 7天后发育为幼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蒲德永  丁雨箫  刘小红  蒲应媚  辜浩然  何兴恒  吴毅  王志坚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和摄食率对鲈鲤幼鱼摄食代谢特征的影响,在15和25°C条件下驯化4周后,以泥鳅块为饵料,按不同的摄食率(15°C下摄食率为1%、2%和4%体质量,25°C下摄食率为1%、2%、4%和6%体质量)投喂实验鱼[体质量(38.35±0.49) g,体长(14.22±0.10) cm],随后测定其耗氧率并计算其摄食代谢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摄食率下,25°C驯化组静止代谢率、摄食代谢峰值、特殊动力作用(SDA)总耗能和SDA系数都显著高于15°C驯化组;25°C驯化组在2%和4%摄食率下的SDA时间显著小于15°C驯化组。在25°C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但是显著低于6%摄食率组,4%和6%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2%、4%和6%摄食率组的SDA系数显著低于1%摄食率组;在15°C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各个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和SDA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相比于低温条件,25°C水温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鲈鲤幼鱼对食物的快速消化和吸收;随着摄食率的增加,鲈鲤幼鱼通过代谢峰值的增加和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其SDA耗能增加的需求。本研究结果为鲈鲤的养殖实践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重阳  陈明  冯国富  郭强  周旭  侍国忠  陈冠奇  
针对目前检测方法特征单一、样本数量少和鲁棒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与机器学习的鱼类摄食行为的检测方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鱼群摄食图像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特征,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和特征融合处理,通过构建3层的BP神经网络对鱼群摄食行为进行检测。与SVM和KNN检测效果进行对比,BP神经网络的效果最好,精度可达97.1%。与传统的基于单一纹理特征方法相比,在保证时效性和增强鲁棒性的同时,准确率提高了4.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