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0)
2023(11218)
2022(10007)
2021(9313)
2020(7910)
2019(18096)
2018(18142)
2017(34810)
2016(18772)
2015(21324)
2014(21404)
2013(21360)
2012(19276)
2011(17356)
2010(17289)
2009(15711)
2008(14875)
2007(12708)
2006(11080)
2005(9615)
作者
(54626)
(45187)
(44713)
(42748)
(28766)
(21610)
(20481)
(17854)
(17245)
(16104)
(15572)
(15223)
(14352)
(14097)
(13985)
(13642)
(13591)
(13483)
(12962)
(12630)
(11250)
(10964)
(10803)
(10245)
(10081)
(10062)
(10045)
(10017)
(9103)
(8973)
学科
(71979)
经济(71904)
管理(54510)
(51457)
(39838)
企业(39838)
方法(34246)
数学(29467)
数学方法(29138)
(20138)
中国(18702)
(17535)
地方(16876)
(16541)
业经(16196)
环境(15059)
(14046)
贸易(14035)
农业(13721)
(13577)
(12839)
(12321)
理论(12308)
技术(11228)
(11218)
(10715)
银行(10679)
(10177)
(10124)
(10111)
机构
大学(264204)
学院(262544)
管理(108220)
(99334)
经济(96868)
理学(94133)
理学院(93087)
管理学(91467)
管理学院(91004)
研究(86593)
中国(63583)
(57133)
科学(56394)
(43402)
(42963)
(41746)
业大(41212)
中心(39610)
研究所(39566)
(36928)
北京(36334)
(35566)
财经(35423)
师范(35248)
农业(32615)
(32215)
(32151)
(31095)
师范大学(28655)
经济学(28045)
基金
项目(188253)
科学(146983)
研究(136974)
基金(135545)
(118182)
国家(117191)
科学基金(100605)
社会(84598)
社会科(79997)
社会科学(79973)
(73430)
基金项目(73160)
自然(66670)
自然科(64963)
自然科学(64948)
自然科学基金(63732)
(61951)
教育(61427)
编号(56827)
资助(55248)
成果(44965)
重点(41628)
(40280)
(39885)
(38558)
课题(38075)
创新(35901)
科研(35818)
项目编号(34866)
大学(34535)
期刊
(108608)
经济(108608)
研究(73810)
中国(47482)
学报(42712)
科学(38979)
管理(37697)
(36533)
大学(31762)
(29937)
学学(29527)
教育(27929)
农业(25970)
技术(22370)
(19571)
金融(19571)
图书(19508)
业经(18959)
经济研究(16943)
财经(15506)
理论(13833)
问题(13501)
资源(13494)
科技(13489)
(13253)
书馆(13102)
图书馆(13102)
实践(13073)
(13073)
(13057)
共检索到374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甄霖  刘雪林  李芬  魏云洁  Hannes Koenig  
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对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响应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其中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的目的是结合脆弱生态区的研究结果,对近年学术界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实质性进展进行论述,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效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发展;生态补偿研究在补偿标准厘定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补偿主客体界定更具科学性。但是,应当充分重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吉有  欧阳志云  郑华  徐卫华  
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范围广、类型多,这些地区大都地处偏远,社会环境封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开展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是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及特征、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管理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手段与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瑜  陈超  胡振琪  
针对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存在系统化、层次化总结不够的问题,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研究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进展、前景与难点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多采用参数借用评估模型,原因在于该类评估模型具有数据精度限制和模型简单易用的特点;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主导因素的研究趋于具体化,而县域小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成为研究趋势;就时空差异性和生态系统异质性的表征状况而言,遥感定量测量模型更适用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杰  欧阳志云  郑华  徐卫华  
脆弱生态区是指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在遇到不利干扰时容易向生态退化方向发展的生态环境区域。研究以淮河流域为案例,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了流域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地、丘陵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酸雨比较敏感,盐渍化和沙漠化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综合生态敏感性以中度及以上敏感为主,几乎没有不敏感区。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大别山和苏东沿海,高度敏感区分布在沂蒙山区、江淮丘陵和桐柏山,分别占流域面积的15.0%、9.0%。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和GIS技术,提出了淮河流域脆弱生态区3级区划方案。方案将整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和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理解,并提出应规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命名,以加强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应积极探讨适合研究区域的更准确更方便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是今后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鹏  黄河清  甄霖  鄢帮有  闫慧敏  姜鲁光  
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受偿意愿和家庭生计。论文以鄱阳湖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通过Logistic方法建立了农户受偿意愿与单位耕地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分别以耕地、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要补偿对象的三种典型生态补偿模式。利用回归分析和年龄移算法,对湖区未来20 a三种生态补偿模式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总额变化过程进行详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结构调整补偿模式较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为高效利用国家补偿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还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辉  赵敏娟  史恒通  
对流域微观主体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有利于流域内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适合生态脆弱区实际的生态补偿意愿属性指标体系,利用选择实验法,对石羊河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对900份有效调查问卷,采用多项式Logit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在自然景观比例、旅游指数、沙尘天气数、森林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旱生植物面积、水量、水质以及家庭支出9个生态环境属性中,除旅游指数外,其他8个属性均显著影响受访者选择;边际支付意愿较大的属性分别是:自然景观比例、森林覆盖率和草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冉圣宏  金建君  薛纪渝  
由于脆弱生态区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而且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敏感上,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稳定性都是其脆弱性固有属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脆弱生态区的评价也就应该包括脆弱生态区的现状评价、趋势评价和稳定性评价等。论文在对脆弱生态区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以模糊评价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现状、以灰色预测和趋势函数法对脆弱生态区的发展趋势、以非线性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武  张文凯  吕雪娇  王新静  
以神府矿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气象等生态环境与统计数据指标,利用RS和GIS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神府矿区不同开采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0年、2015年研究区的总生态系统服务分别为1.598×1010元、1.905×1010元、2.134×1010元,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比例最大,草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耕地、草地生态系统为该地区贡献了最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分布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开采强度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增长变化较为相似,煤炭开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未显著下降,整体较为平稳。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驱动分析表明在近年来相对改善的气候环境与人工修复共同作用下,神府矿区生态系统服务未发生明显的缩减。此类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宜通过主动的"保护性开发"以及"人工诱导+自然修复"为主的方式,避免大范围与高强度的水土扰动型治理,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保证与维持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研究成果不但揭示高强度煤矿开采下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做了定量评估;同时,为将来的矿区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王世杰  魏朝富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某承  孙雪萍  林惠凤  张彪  朱跃龙  李金亚  
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是构成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之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溢出"的惠及范围不尽相同,生态补偿基金的构成比例应以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本文以北京-承德生态补偿为例,根据2010年首都生态圈遥感影像和相关调研与问卷资料,引入物理学中的场强模型,计算了承德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惠及区域,并提出京承生态补偿基金的构成比例。计算发现,2010年承德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为76.45亿元/年。其中,26.76%被承德本地消费,28.22%被北京消费,18.74%为全国共享,其余被天津、河北等地消费。因此,若在北京-承德生态补偿的框架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消费量来构成生态补偿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晨  丁晓辉  李国平  汪海洲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全面评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据此确立了生态补偿的上限标准和分摊机制,并尝试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动态价值变化确立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724.56亿元,比2002年减少了125.3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a,其中中央政府为18.45亿元/a,受水区地方政府为27.67亿元/a;生态补偿支付标准中央政府为7.1...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振波  于杰  刘晓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相生相制,相补相长,其博弈之源是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大地伦理思想对人类行为的交替影响。对二者进行内涵解构,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体有服务过程不可逆性、服务功能不可替代性、服务价值外部性、服务行为非市场性、服务资本社会性、服务空间连续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生态补偿具有补偿要素的片面性、补偿范围的局限性、补偿时序的滞后性、补偿方式的表层性、补偿效果的短期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补偿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补偿产生的基础,生态补偿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的根本保证;第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补偿根本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文娟  高江波  彭韬  吴绍洪  戴尔阜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晓燕  于法稳  徐湘博  
与传统的对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展独立的实证研究相比,用效益转移法更快速并节省成本,现在国外对效益转移法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可为其进一步用于国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借鉴。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效益转移法的定义、分类与选择原则,国内外用其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进展,效益转移法准确性的挑战及转移误差的来源与控制。除此,效益转移法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方面:扩大效益转移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及建立在线估值数据库、深入研究如何从理论和实证上减小转移误差这一国际难题、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独立实证研究并在研究中提供尽量全面的生物物理特征数据,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及相关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