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28)
- 2023(10879)
- 2022(9134)
- 2021(8035)
- 2020(6530)
- 2019(15317)
- 2018(15317)
- 2017(29209)
- 2016(16062)
- 2015(18081)
- 2014(18148)
- 2013(17925)
- 2012(16701)
- 2011(15434)
- 2010(15847)
- 2009(14058)
- 2008(13592)
- 2007(12043)
- 2006(10719)
- 2005(9846)
- 学科
- 济(75374)
- 经济(75322)
- 管理(43187)
- 业(40422)
- 企(31161)
- 企业(31161)
- 方法(30097)
- 数学(26663)
- 数学方法(26112)
- 中国(22125)
- 地方(20580)
- 农(20157)
- 业经(16754)
- 环境(16052)
- 学(15262)
- 农业(13843)
- 发(12249)
- 贸(12248)
- 贸易(12235)
- 理论(12173)
- 财(12011)
- 易(11767)
- 融(11519)
- 金融(11519)
- 地方经济(11458)
- 银(11348)
- 银行(11322)
- 行(11065)
- 技术(11023)
- 和(10892)
- 机构
- 学院(229831)
- 大学(226575)
- 济(94847)
- 经济(92906)
- 管理(87784)
- 研究(81661)
- 理学(75426)
- 理学院(74534)
- 管理学(72855)
- 管理学院(72453)
- 中国(60934)
- 科学(50908)
- 京(49390)
- 所(41914)
- 农(41090)
- 财(39971)
- 研究所(38078)
- 中心(36853)
- 业大(35726)
- 江(35340)
- 范(32083)
- 农业(32017)
- 师范(31719)
- 北京(31646)
- 财经(31398)
- 院(29231)
- 经(28410)
- 州(28392)
- 经济学(28041)
- 技术(26378)
- 基金
- 项目(153245)
- 科学(120930)
- 研究(111398)
- 基金(109223)
- 家(95705)
- 国家(94917)
- 科学基金(81373)
- 社会(69674)
- 社会科(66255)
- 社会科学(66234)
- 省(62567)
- 基金项目(57314)
- 自然(52972)
- 划(52406)
- 教育(52283)
- 自然科(51771)
- 自然科学(51765)
- 自然科学基金(50795)
- 编号(45581)
- 资助(45337)
- 发(38867)
- 成果(36001)
- 重点(35140)
- 部(32800)
- 课题(32559)
- 创(32548)
- 发展(30806)
- 创新(30387)
- 展(30294)
- 科研(29080)
- 期刊
- 济(108936)
- 经济(108936)
- 研究(67144)
- 中国(51458)
- 农(37861)
- 学报(35123)
- 管理(34076)
- 科学(33950)
- 教育(30888)
- 财(27977)
- 大学(26838)
- 农业(26243)
- 学学(25085)
- 技术(23417)
- 融(21069)
- 金融(21069)
- 业经(19175)
- 经济研究(17582)
- 业(14362)
- 财经(14248)
- 问题(13537)
- 统计(12895)
- 经(12379)
- 技术经济(12341)
- 策(11929)
- 图书(11713)
- 资源(11494)
- 商业(11359)
- 科技(11347)
- 决策(10657)
共检索到350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中华 赵玉焕 SU Bin 王浩
该研究对能源需求与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综述了加性分解式与乘性分解式的一般形式;其次,评述分析了指数分解法与结构分解法理论模型结构;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能源经济研究领域驱动因素分解未来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加性分解式在指数分解与结构分解分析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乘性分解式在指数分解分析领域较结构分解分析更为广泛;随着投入产出表数据可获得性及能源环境政策需求的增强,乘性结构分解模型的开发创新与实证应用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热点。
关键词:
能源需求 碳排放 分解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构建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年限内,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呈"U"型趋势,拐点出现在2001年。通过对拐点前后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拉升因素与抑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进行评估,可以为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驱动诱因 政策含义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崔玮 王三银
本文从生产系统角度构建全面分解城市非农用地碳排放驱动因素的PDA模型。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DEA生产技术,借助生产分解分析的方法将中国28个省区市的城市非农用地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到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全国水平的技术进步、农用地利用结构碳强度、潜在非农用地利用强度、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绩效是正向驱动;规模效应、技术效率、资本投入绩效、劳动投入绩效和非农用地投入绩效是负向驱动。三大区域的正负驱动因素与之稍有不同。因此,提高资源的投入绩效和技术效率是缓解城市非农用地碳排放的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伍亚 张立
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与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本文将1997-2007年中国产业部门能源需求的增长分解为10种驱动因素的加权平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能源需求增长84.7%的正向驱动因素为:最终需求的成长(加权平均贡献率,114.4%),出口的成长(79.0%),原料需求的成长(19.3%)和能源需求的成长(4.2%);负向驱动因素为:技术进步(-105.0%),原料需求的替代(-10.1%)、最终需求的结构调整(-7.4%)、进口替代(-7.2%)和出口的结构调整(-2.5%);能源需求的替代没有发挥应有的驱动作用(0.0%)。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金属、化工、电力和建材行业能源需求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章禄 陈晓
能源需求的变化不仅受到能源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技术进步和人口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本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及其二元关系,利用ISM模型分析能源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分析影响能源需求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是影响能源需求的根本因素,能源价格、能源供给和输送能力等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间接因素,城市化、工业化、人口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等是影响能源需求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
能源需求 ISM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长建 张虹鸥 叶玉瑶 苏泳娴 陈伟莲
区域层面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解析是有效实现碳减排的重要研究议题。以经典的IPAT模型为基础,采用扩展的STIRPAT环境压力评价模型,对1990—2014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定量研究各个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碳排放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各个影响因素对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各不相同,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和城镇化对碳排放增长作用显著,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是遏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
关键词:
碳排放 广东省 STIRPAT 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屈金凤 楚春礼 鞠美庭 董芳青 徐盛国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对提出科学的碳减排策略,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天津市为研究案例,对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排放量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对天津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变动量进行因素分解,从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人口等方面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确定导致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效应为正向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屈金凤 楚春礼 鞠美庭 董芳青 徐盛国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对提出科学的碳减排策略,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天津市为研究案例,对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排放量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对天津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变动量进行因素分解,从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人口等方面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确定导致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效应为正向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总体上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天津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因素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减量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燕 孙慧
文章从产业异质性理论视角,将资源型行业划分为高耗能-低碳(I型)、低耗能-高碳(Ⅱ型)和低耗能-低碳(Ⅲ型)三类异质性产业,运用LMDI法分解异质性产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异质性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演化存在产业异质性。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测算碳排放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规模调控四种低碳发展路径对异质性产业碳排放变化的作用效应,发现碳排放技术进步是I型和Ⅱ型产业的"最优路径";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Ⅲ型产业的"最优路径",是I型和Ⅱ型产业的"较优路径";经济规模调控是Ⅲ型产业的"较优路径",是I型和Ⅱ型产业的"一般路径";能源结构调整对三类异质性产业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异质性产业低碳发展路径存在"比较优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马翠萍
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由于我国收入水平依然较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总能耗、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因此,节能减排任重道远。目前,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缺乏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节能减排融资渠道有限、节能减排强制性措施过多和激励引导不足等因素制约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节能减排中,必须通过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降低总能耗;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市场机制扩大节能减排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考核机制改革,把目标考核的"刹车机制"转变为能效与减排的提升机制;通过完善税收和补贴制度体系,激励企业和...
关键词:
节能减排 驱动因素 政策措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赵润博 黄鲁成 吴菲菲 娄岩
从技术角度选取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和技术交叉融合强度4个驱动因素,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技术融合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以工程领域BIM技术为实证对象,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广度对于技术融合度的驱动程度最大;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3项为正向驱动,而技术融合交叉强度为双向驱动;在驱动因素作用下,BIM专利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