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4)
- 2023(12086)
- 2022(10641)
- 2021(10038)
- 2020(8210)
- 2019(18949)
- 2018(18971)
- 2017(36531)
- 2016(20228)
- 2015(22832)
- 2014(22754)
- 2013(22382)
- 2012(20543)
- 2011(18553)
- 2010(18534)
- 2009(16942)
- 2008(16607)
- 2007(14421)
- 2006(12912)
- 2005(11429)
- 学科
- 济(77741)
- 经济(77643)
- 管理(63755)
- 业(54806)
- 企(46191)
- 企业(46191)
- 方法(34950)
- 数学(29614)
- 数学方法(29187)
- 农(22317)
- 环境(20040)
- 财(19883)
- 中国(19802)
- 学(19700)
- 地方(18224)
- 业经(17921)
- 和(15259)
- 农业(14761)
- 制(14308)
- 划(14298)
- 理论(13621)
- 贸(13331)
- 贸易(13323)
- 务(12957)
- 易(12910)
- 财务(12891)
- 财务管理(12862)
- 企业财务(12229)
- 资源(12226)
- 技术(12104)
- 机构
- 大学(285857)
- 学院(284897)
- 管理(115777)
- 济(107219)
- 经济(104603)
- 理学(100046)
- 理学院(98927)
- 管理学(97210)
- 管理学院(96704)
- 研究(95940)
- 中国(70770)
- 科学(62359)
- 京(62147)
- 财(48977)
- 所(48475)
- 农(45158)
- 研究所(44234)
- 中心(43375)
- 业大(43205)
- 江(41316)
- 北京(39849)
- 财经(39445)
- 范(39277)
- 师范(38989)
- 经(35700)
- 院(35527)
- 农业(34998)
- 州(34423)
- 师范大学(31568)
- 经济学(30412)
- 基金
- 项目(199333)
- 科学(155750)
- 研究(145850)
- 基金(143361)
- 家(125252)
- 国家(124195)
- 科学基金(106100)
- 社会(90228)
- 社会科(85279)
- 社会科学(85251)
- 省(77662)
- 基金项目(77002)
- 自然(69965)
- 自然科(68056)
- 自然科学(68039)
- 自然科学基金(66737)
- 划(65708)
- 教育(65404)
- 编号(60276)
- 资助(58362)
- 成果(48570)
- 重点(44520)
- 部(43081)
- 发(42521)
- 课题(40830)
- 创(40672)
- 科研(37934)
- 创新(37886)
- 项目编号(36660)
- 国家社会(36431)
- 期刊
- 济(120200)
- 经济(120200)
- 研究(81501)
- 中国(52669)
- 学报(46440)
- 科学(42981)
- 管理(41015)
- 农(40923)
- 财(36221)
- 大学(34056)
- 学学(31775)
- 教育(31568)
- 农业(28746)
- 技术(23075)
- 融(21401)
- 金融(21401)
- 业经(20227)
- 图书(18516)
- 财经(18239)
- 经济研究(17178)
- 资源(17146)
- 问题(16007)
- 经(15419)
- 科技(14568)
- 理论(14543)
- 业(14373)
- 实践(13490)
- 践(13490)
- 技术经济(13238)
- 版(13210)
共检索到413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平 郭江
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
关键词:
能源资源 富集区 生态环境 治理 补偿费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瑞 胡留所 L·G·Melnyk
本文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资源富集区 经济损失 生态补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蕾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农民贫困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对陕西省榆林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从农民收入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地农业生产落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低等现象。"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据此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以"教育移民"为主要手段的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永永 庞先峰 唐宇 马蓓蓓 马艳艳 薛东前
文章在构建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理论框架基础上,以陕北能源富集区榆林市为例,采用集对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和脆弱性与应对能力2个方面入手,评估1998—2020年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揭示其韧性演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1)1998—2020年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427波动上升至0.494,应对能力指数由0.248上升至0.798,韧性指数由0.326上升至0.664,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是脆弱性与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生活子系统脆弱性对总系统脆弱性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对总系统应对能力的贡献均呈上升趋势。总应对能力对系统韧性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应对能力的影响突出。(3)各影响因子对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演化的作用性质、速率和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呈现近线性、非线性2种影响方式和近线性递增或递减、U型或倒U型递增或递减6种曲线类型。(4)在自然生态约束、社会经济转型驱动和能源市场变革等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呈现由农牧型向能源型进而迈向绿色型的转型发展态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刚 沈镭 刘晓洁 余小东 李昂达 张菲菲 郑华玉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闫树熙 刘昆 郭利锋
[目的]为探究地处中国西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特色农牧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型城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保有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应对整个区域未来转型发展需求。[方法]基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新型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承载力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与统计评价。[结果]榆林市耕地承载力均衡,粮食可以维持人们的正常消耗,但耕地发展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承载力因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张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而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盈余,能够保证足够的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成为制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给出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发展、开发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一系列战略转型。在结构转型方面,要实现以产业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为内容的西部资源富集区产业转型。在社会结构方面,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推动实现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型。要通过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及尊重农民自主权和提高西部资源富集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解决以西部资源富集区农民国民待遇为内容的农民身份的转型。
关键词:
工业反哺农业 新农村建设 战略转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张新华 钟赛香 谢美娥 鲁金萍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类型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集经济落后性、社会复杂性、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性、资源富集性、致富迫切性等特点于一体,在中国经济区划、资源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国土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划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发现",资源诅咒"在部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建立"资源诅咒"预警系统,采取包括资源措施、生态措施、产业措施等在内的系列措施,有效规避"资源诅咒"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任保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节约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设计社会激励结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治理机制,激励新农村建设中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从激励、能力、组织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
关键词:
西部 资源富集区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春生 莫秀蓉
先天禀赋优势决定的仅是潜在比较优势,而后天还需要通过有效行动将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比较优势后,丰裕资源才能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切实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检验相关行动有效性的命题,并利用2002-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相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稳健地表明,近年资源富集区的行动特别是人力资本培育和提升市场化水平的相关行动更为有效。同时本文也指出,潜在比较优势向实际比较优势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资源富集区近年的表现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就永远地避免了资源优势陷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天能 李江风 温雪 陆汝成
#N/A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琦 施琳娜 丁宝萍
煤炭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模式的研究对于推进生态补偿实施、寻找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典型县神木县为例,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对192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富集区农户选择生态补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更偏好于选择稳定的政策补偿模式和更高额度的现金补偿模式,其中47.9%的农户选择政策补偿,35.9%的农户选择现金补偿,11.5%的农户选择技术(智力)补偿,另有4.7%的受访农户希望得到机会补偿;影响农户选择政策补偿模式的因素是常驻家庭人口、技能和人口规模,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四友 文琦 熊欢
基于DEA模型中的生产规模报酬可变(VRS)子模型BC2,以能源富集区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对其2013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榆林市经济发展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南北发展效率高、中部发展效率低的分布特征,并存在南北"DEA有效"的双中心结构;(2)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是榆林市经济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3)榆阳区、府谷县、横山县、米脂县存在生产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以横山县最为突出。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专业化、提高综合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来提高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薛继亮
构建了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劳动力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与产业结构效应指数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0—2010年内蒙古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各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资本投资集聚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劳动力集聚的作用与此正好相反;环境压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模型中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该结果可能预示了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缓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拐点可能正在出现。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中国西北能源富集地区2002~2011年间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与东部6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高碳"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然而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加大,导致单位能源碳强度上升,对未来节能减排工作构成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