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6)
2023(12743)
2022(10329)
2021(9339)
2020(7915)
2019(17603)
2018(17037)
2017(34087)
2016(18136)
2015(19940)
2014(19696)
2013(19430)
2012(18085)
2011(16194)
2010(16478)
2009(15979)
2008(15014)
2007(13501)
2006(11780)
2005(11001)
作者
(48849)
(40662)
(40435)
(38631)
(25923)
(19504)
(18632)
(15679)
(15589)
(14438)
(14011)
(13908)
(13020)
(12952)
(12856)
(12801)
(12132)
(11882)
(11563)
(11476)
(10182)
(9909)
(9712)
(9304)
(9258)
(9198)
(9032)
(8749)
(8070)
(7896)
学科
(81586)
经济(81472)
管理(58565)
(57243)
(47018)
企业(47018)
方法(36641)
数学(33447)
数学方法(33275)
(29161)
金融(29158)
中国(27832)
(27711)
银行(27698)
(26702)
(26616)
(24219)
地方(19624)
(18974)
业经(17821)
(17371)
财务(17344)
财务管理(17304)
企业财务(16662)
(15546)
(13589)
贸易(13578)
体制(13417)
(13212)
农业(12860)
机构
大学(254299)
学院(253350)
(116108)
经济(113932)
管理(99707)
理学(85507)
理学院(84627)
管理学(83516)
管理学院(83027)
研究(82005)
中国(74084)
(60594)
(51305)
财经(47385)
科学(43628)
(43139)
中心(40126)
经济学(38935)
(38860)
(37845)
财经大学(35737)
经济学院(35416)
研究所(34530)
(33704)
北京(32214)
业大(30834)
(30387)
(30327)
(30153)
金融(29790)
基金
项目(167275)
科学(135443)
基金(126540)
研究(125297)
(107408)
国家(106561)
科学基金(94148)
社会(85684)
社会科(81598)
社会科学(81578)
基金项目(66291)
(63605)
自然(57803)
教育(57433)
自然科(56508)
自然科学(56497)
自然科学基金(55574)
(53133)
资助(51942)
编号(48492)
成果(39814)
(39241)
重点(37875)
(37548)
国家社会(36818)
(36421)
(35625)
教育部(35049)
人文(34162)
课题(33784)
期刊
(123372)
经济(123372)
研究(82016)
中国(49615)
(47606)
(46810)
金融(46810)
管理(37392)
学报(32300)
科学(31705)
(30409)
大学(26542)
学学(25385)
财经(24956)
(21201)
经济研究(20668)
教育(20334)
技术(19693)
农业(18978)
业经(18239)
问题(15979)
(13252)
理论(13049)
技术经济(12389)
统计(11892)
国际(11570)
实践(11482)
(11482)
商业(11426)
(11411)
共检索到387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庆君   赵志尚   孟新新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能源结构转型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金融风险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且能源结构转型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效应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科技创新可以显著缓释能源结构转型引致的区域金融风险,路径创新能显著缓释由路径依赖和脆弱诱发的金融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金融风险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此外,政策制度创新也可以缓释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可能引致的区域金融风险。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确保能源结构转型的“顺滑、平稳”过渡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强身  刘俊杰  李文秀  
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成为释放中国内需潜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将CFPS微观调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价格效应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数字化程度作用较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低消费阶层、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由此,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内需扩大,需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提升数字化程度,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学博  
本文以201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经营风险显著负相关,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运用一系列敏感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信息透明度和企业创新是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中介渠道。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负向作用更强;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环境越好,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负向影响越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品  程茂勇  沈悦  
金融科技既为金融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新挑战。将金融科技与风险传染约束纳入经典的银行道德风险模型,揭示了金融科技发展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GRJ-GARCH-Coupla-CoVaR模型测算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采用文本挖掘法衡量金融科技发展走势,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检验表明,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一方面会增加银行个体的风险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概率,另一方面会加深银行之间的关联程度,从“渠道”上放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技术投入,金融科技创新产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相对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受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更为强烈。据此提出加强金融科技持续性、穿透性和规范性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安兵  龚星宇  陈创练  黄寰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利用2006—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这一结论在利用“资管新规”政策构建工具变量回归等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和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分别通过会计账户关联机制和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削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更有利于缓解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则有利于缓解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本文为中央银行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带来的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利辉   李懿行   李政  
金融科技发展需要平衡创新与监管。本文从柔性监管视角切入,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5—2022年中小银行数据考察试验性监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试验性监管能够显著降低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风险,这一影响在资产规模较小、风险水平较高、特许经营权价值较低的农商行样本中更加明显。试点可以通过降低银行不透明度、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扩大人才规模来缓解区域金融风险。进一步分析得出,试点能有效约束样本的潜在溢出风险,相较于强制性监管拥有控制事前风险的优势。此外,试验性监管可以加强金融科技对金融创新的助推作用,实现“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爱民   董艳青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金融对要素配置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金融显著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2)数字金融促进了中部地区的要素配置,并且对资本要素配置的作用更加明显;西部地区发展数字金融有利于纠正资本错配,但加重了劳动力错配;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要素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上。(3)要素流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金融作用于要素配置的重要渠道。(4)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数字金融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扩大对外开放不利于数字金融发挥对资本配置的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顾伟忠  
本文以区域为研究空间载体,同时兼顾区域内与区域间,试图探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区域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区域内研究着重以经济运行主体的四大经济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区域内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以及金融部门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及其传导路径;区域间是通过区域间银行债权债务关系网、企业担保链条以及区域产业分工进行传导。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完善区域金融风险监控和协作体系、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加强企业风险源监测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桂芬   陈倩   王佳莹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非对称信息视角下中国区域金融风险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采用TVP-SV-VAR模型探究不同地区区域内金融风险影响机制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非对称信息下金融系统委托代理行为致使商业银行存在信贷配给,资金倾斜助长了地方债扩张和房地产泡沫累积,一旦债务违约及泡沫破裂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积聚,将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异质性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中房地产泡沫是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主导因素;经济次发达地区中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是引致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冲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金融风险是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与房地产泡沫共同作用所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应严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并对地方债扩张和房地产泡沫等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实行“属性+对策”的差异化监管,构建风险治理的区域协作平台,提高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处置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凌霜  易行健  杨碧云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商业保险促进居民家庭金融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在其间所起到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表明:家庭商业保险保费支出对居民风险金融承担有显著促进作用,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居民家庭由未来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家庭在面临不利冲击时陷入财务脆弱的可能性,从而强化商业保险参与对家庭金融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在金融素养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背景风险较高以及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龙圆圆  张海燕  
本文以《巴黎协定》签署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风险对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碳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机制检验表明,在环境规制下,企业在碳风险压力下主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并提升了ESG表现,审计师则降低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审计师行业专长程度对企业碳风险的环境审计结果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在区分企业规模、内部控制质量时,碳风险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也表现出异质性。本文将碳风险与非标审计意见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为发挥环境审计作用约束碳排放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也对于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珍珍  
以2008-2013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和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更长;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金融发展水平与审计意见都能对债务期限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标准审计意见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长期限的债务融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子红  李俊伟  
本文对1998-2012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协同性进行VAR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金融发展相互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失衡造成了金融的错位发展,进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针对这一状况,西部地区必须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促进金融支持有效化,从而加快实现产业带动金融、金融支持产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朴哲范  陈写  段琳琳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我国2012—2019年237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规模效率有效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区域中,数字金融发展均能提升本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东部区域内周边城市数字金融的发展却对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起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提高均能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同时在东中部区域直接效应显著,在西部区域却以间接效应为主。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间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洋  佟孟华  褚翠翠  
不确定性已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基于2008—2019年中国50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网络,从微观层面实证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显著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其不仅会加剧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而且会加重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证券、房地产和金融控股四类部门风险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较快上升时期,银行、证券和房地产部门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入效应,而金融控股部门则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出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收益水平较低的个体机构以及在经济环境不景气和政策环境不稳定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都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