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27)
- 2023(13307)
- 2022(11644)
- 2021(10551)
- 2020(8822)
- 2019(20100)
- 2018(19937)
- 2017(38337)
- 2016(21221)
- 2015(23445)
- 2014(23221)
- 2013(23156)
- 2012(21051)
- 2011(19171)
- 2010(18656)
- 2009(16523)
- 2008(15873)
- 2007(13576)
- 2006(11658)
- 2005(9860)
- 学科
- 济(81219)
- 经济(81135)
- 管理(60794)
- 业(55579)
- 企(45903)
- 企业(45903)
- 方法(39865)
- 数学(34851)
- 数学方法(34480)
- 农(21521)
- 学(20814)
- 中国(19947)
- 财(19411)
- 业经(18030)
- 环境(17314)
- 地方(15889)
- 贸(15351)
- 贸易(15347)
- 易(14897)
- 农业(14661)
- 和(13795)
- 理论(13412)
- 技术(13293)
- 划(12778)
- 务(12582)
- 制(12527)
- 财务(12522)
- 财务管理(12506)
- 企业财务(11863)
- 银(11015)
- 机构
- 大学(299589)
- 学院(296573)
- 管理(118886)
- 济(114040)
- 经济(111648)
- 理学(104874)
- 理学院(103696)
- 管理学(101784)
- 管理学院(101285)
- 研究(100421)
- 中国(70882)
- 科学(67217)
- 京(63452)
- 农(56692)
- 业大(52190)
- 所(51429)
- 财(48199)
- 研究所(47821)
- 农业(45144)
- 中心(44769)
- 江(40867)
- 财经(40124)
- 北京(39442)
- 范(38469)
- 师范(37956)
- 经(36671)
- 院(36411)
- 经济学(33388)
- 州(33078)
- 技术(31739)
- 基金
- 项目(216726)
- 科学(168587)
- 基金(156990)
- 研究(150766)
- 家(140143)
- 国家(139018)
- 科学基金(117988)
- 社会(93850)
- 社会科(88989)
- 社会科学(88964)
- 省(85486)
- 基金项目(84851)
- 自然(80342)
- 自然科(78438)
- 自然科学(78414)
- 自然科学基金(76984)
- 划(72771)
- 教育(68571)
- 资助(63931)
- 编号(60056)
- 重点(48790)
- 部(46560)
- 成果(46432)
- 发(45931)
- 创(45233)
- 科研(42478)
- 创新(42241)
- 计划(42228)
- 课题(40979)
- 大学(39481)
- 期刊
- 济(115810)
- 经济(115810)
- 研究(81021)
- 学报(56798)
- 中国(50764)
- 农(49912)
- 科学(49073)
- 大学(41435)
- 管理(40629)
- 学学(39298)
- 农业(34923)
- 财(33979)
- 教育(30202)
- 技术(23847)
- 融(19819)
- 金融(19819)
- 业经(19699)
- 经济研究(18968)
- 财经(18134)
- 业(17929)
- 科技(16615)
- 业大(15746)
- 图书(15732)
- 经(15396)
- 版(15133)
- 问题(15042)
- 技术经济(14066)
- 资源(13979)
- 理论(13977)
- 林业(13156)
共检索到407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凤岩 雷涯邻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被大量使用,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能源碳排放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就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能源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征华 彭迪云
以指数分解法、计量经济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三种方法为主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单一性、研究变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综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中国西北能源富集地区2002~2011年间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与东部6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高碳"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然而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加大,导致单位能源碳强度上升,对未来节能减排工作构成挑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关键词:
STRPAT模型 国家工业化 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关键词:
因素分解 排放密度 排放强度 生态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利花 吉敏全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文扬 王丽 徐睿宁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
城市群 STIRPAT 碳达峰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笑颜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宏钧 王利宁 陈文颖
为了探究公路与铁路交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该文建立了基于贡献率的残值分配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contribution-based residual distribution Laspeyres index,CRDLI),并选取了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二次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周转量是影响各国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重要因素,1991—2010年,中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英国和美国换算周转量引起的CO_2排放量变化分别为4.02、0.6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范德成
碳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措施的制定,需要明确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源消费量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较大,GDP的直接影响较小,而总人口、能源消费结构主要通过GDP对能源消费量产生间接影响进而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检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GDP、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能耗强度的降低,即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增加GDP,能够促进碳排放的减少。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世进 周敏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