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2)
2023(7856)
2022(6618)
2021(5950)
2020(4616)
2019(10480)
2018(10409)
2017(18936)
2016(10505)
2015(11839)
2014(12051)
2013(12020)
2012(11522)
2011(10970)
2010(11428)
2009(10708)
2008(10594)
2007(9882)
2006(9306)
2005(8769)
作者
(33925)
(28128)
(28058)
(26471)
(17894)
(13647)
(12634)
(10945)
(10814)
(10280)
(9805)
(9503)
(9309)
(9290)
(8997)
(8668)
(8359)
(8069)
(8016)
(7992)
(7372)
(7067)
(6858)
(6516)
(6373)
(6310)
(6288)
(6285)
(5824)
(5506)
学科
(51360)
经济(51318)
管理(31334)
(26103)
地方(19551)
(19218)
企业(19218)
中国(18372)
(15673)
环境(13675)
业经(13084)
方法(12810)
(12342)
(11527)
地方经济(11031)
农业(11017)
资源(10184)
(10065)
金融(10064)
(9886)
(9754)
银行(9740)
数学(9696)
数学方法(9583)
(9570)
(9049)
理论(8360)
生态(8036)
技术(8007)
(7832)
机构
学院(162504)
大学(160615)
(64152)
研究(63439)
经济(62620)
管理(56255)
中国(48499)
理学(45832)
理学院(45202)
管理学(44385)
管理学院(44087)
科学(40361)
(37242)
(33902)
研究所(30490)
(29840)
(28449)
中心(28040)
(27517)
(26335)
师范(26091)
北京(24835)
(23154)
业大(22927)
(22686)
财经(22497)
农业(21718)
(21219)
师范大学(20732)
(20036)
基金
项目(99684)
科学(77355)
研究(75287)
基金(68360)
(60009)
国家(59438)
科学基金(49393)
社会(46516)
社会科(43991)
社会科学(43977)
(41015)
基金项目(35673)
(34283)
教育(33107)
编号(31215)
自然(30072)
自然科(29059)
自然科学(29052)
(28757)
自然科学基金(28467)
资助(27400)
成果(26233)
重点(23384)
课题(23140)
发展(23083)
(22640)
(20647)
(20175)
创新(18874)
国家社会(18843)
期刊
(87025)
经济(87025)
研究(53205)
中国(41678)
(27504)
学报(27053)
科学(24838)
教育(23585)
管理(22787)
(21763)
大学(19656)
农业(19157)
学学(17904)
(17350)
金融(17350)
业经(15687)
技术(15303)
经济研究(12344)
财经(11959)
图书(11835)
资源(11624)
问题(11275)
(10384)
(10187)
书馆(8921)
图书馆(8921)
(8512)
论坛(8512)
(8333)
科技(8152)
共检索到273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雷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由内生、外生和共生三大子系统所组成。地带、省(市、区)和市(地)3个空间层次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第一,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的发育不仅取决于系统整体的发育环境,而且也取决于自身系统内部的结构组成特征及其开放性;第二,地区能源内生系统的开放性对系统整体的发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不过,这种作用一般要在系统发育走向成熟时才显得更为重要;第三,随着当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和产品外供能力的加强,能源生态系统发育,特别是系统结构的协调将面临巨大挑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云凯  宋兵  陈勇  禹娜  陈立侨  
以20世纪60年代作为初始状态,采用Ecosim对1961-2002年间太湖生态系统的发育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时间强制序列的驱动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了各个功能组的捕捞量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太湖生态系统的发育机制。在不断增强的渔业捕捞压力下,大中型鱼类尤其是顶级肉食性鱼类的资源量遭到破坏,从而减少了对小型鱼虾类的捕食压力,使得这些r型物种占据了系统的统治地位,它们对植食性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由此从上至下(top-down)地改变了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而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太湖初级生产力显著提高,由于蓝藻不适于动物摄食和利用,使得大量初级生产力未能循环利用,造成水华暴发和底泥...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陈君  
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物种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家研究的焦点。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可以清楚地显示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而物种形成过程的研究能够从本质上解释物种进化的进程。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及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开发给系统发育分析及物种形成过程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栎属物种存在广泛的种间杂交,引起了植物分类学家们的注意。然而,关于栎属物种的界定和种间系统发育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文中,依据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欧洲夏栎(Q.robur)的转录组序列,开发了19对在白栎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诚  李强  李小林  熊川  金鑫  李萍  黄文丽  
为了解四川藏区松栎林下牛肝菌资源的系统发育地位,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于7个地区的11株牛肝菌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11株牛肝菌形态有所差异,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它们属于琥珀乳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绿盖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virens)、金黄柄牛肝菌(Boletus auripes)、Boletus bainiugan和尚不能确定到属的牛肝菌。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尉海东  马祥庆  
对福建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含碳率为48.12%~52.59%,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 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林下植被层含碳率则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幼龄林次之、成熟林最小;随林龄增大,马尾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亦逐渐增加,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83.94 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72倍和1.20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的差异引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兵  李睿玉  罗曼元  魏豪梅  张红  马丹炜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苗期和果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苗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果期根际土壤与对照和苗期差异显著,有机质含量增加,全P含量显著降低,全K含量明显下降;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放线菌的数量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三叶鬼针草果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苗期。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可见,三叶鬼针草通过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组成和土壤酶活性,提高自身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能力,以保证其种群顺利繁殖,维持其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杨培培   丁雪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主导力量,这与我国制定的产业政策密不可分。研究探索何种产业政策制定机制促进我国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年以来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央和地方政策,认为当前我国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央地政策协同。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在中央政策颁布之后地方政策的制定机制以及中央政策的进一步更新迭代。研究发现: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主体端(焦点企业、供应端、市场端、互补端、研发端)体现出不同央地协同方式,包括对等协同、增强性协同和选择性协同;不同的央地政策协同方式也体现出在新兴产业的主导政策体系形成之前,政策制定经历了不断试验或试错的过程。研究结果为未来的新兴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嵇娟  陈军飞  邓梦华  顾岩  阎晓东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下水-能源-粮食-生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长三角地区2020—2035年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设置优化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以保障经济可持续和绿色增长为目标,长三角地区经济应保持中速增长。(2)长三角地区资源供需指数逐年递减,水资源和粮食基本保持供需平衡;能源供需不平衡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且随经济发展愈发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3)资源节约和科技创新是平衡资源供需的重要路径,环境保护路径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最优,协调发展路径对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四条路径,且推动水-能源-粮食-生态呈稳中向好态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进升  章熙谷  
选用粮糖兼用高粱 Tx623×1022、Tx623×2421和甜杂2号品种(组合),以粒用高粱作对照,在皖北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个粮糖兼用高梁的生物产量比粒用高粱分别增产94.4%,87.9%,和55.5%;籽粒产量 Tx623×1022减产16.1%,其余2个增产13.3%和16.6%。茎秆榨汁制成50°Bx 糖浆,Tx623×1022、Tx623×2421和甜杂2号分别可产442.26,310.90和371.97kg/mu,而且叶和茎渣还可作饲料及其它原料。种植粮糖兼用高粱既能确保粮食产量,又能促进农村工副业和饲养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路  倪学明  
阐述了低湖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系统、土壤系统同水土体系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低湖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特性及资源优势潜力。主要表现为:水温、泥温低,土壤通透性能差,结构不良;土壤处于强还原状态,有毒还原性物质含量高,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弱,微生物生物量显著低于正常土壤;土壤有机质矿化慢,土壤供氮能力弱,缺磷、缺锌严重。而水生经济植物莲藕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地下茎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保证了植株在水中的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能和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力,加快土壤有机质矿化状况。着重从低湖田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优势入手,对低湖田的作物系统、土壤系统和水土体系进行...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霞  
杨柳科(Salicaceae)是一个分布极广的植物类群,自林奈创建杨柳科以来,该科只包括杨属和柳属两个属。根据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杨属分为6大派。由于早期的研究所用分子标记包含的系统信息不足或取样的限制,杨属6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杨属起源、演化历史和进化的时间框架等都是系统学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以蓖麻属(Ricinus)的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外类群,选取54个代表了广义杨柳科中的11个属的物种,使用matK和rbcL联合序列数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赵晓勤  陈亚瞿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国夫  
从1978年发现蜜环菌生物种以来,发现15个生物种.本文介绍了生物种的分类命名及其在担子菌分类学与林木病理学中的意义.简述鉴定生物种的6种交配试验方法及同工酶和免疫学技术鉴定生物种的现状并综述了蜜环菌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郭民伟  林乐民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同源性最高,如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r,p基因为99.9%。基于16S rRNA和rp两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甘薯丛枝病植原体起源相同,且关系相当接近。根据以上结果,灰叶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冀蓉  吴仁协  赵元莙  刘静3  
鲷科(Sparidae)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目前已报道世界有34属133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至热带水域,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此类群系统学研究已有250多年历史,但是在亚科、属、种(亚种)等不同分类阶元上仍然存在颇多争议和疑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百年来有关鲷科鱼类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厘定了中国鲷科鱼类的有效物种和种名,修订了过去文献中出现的主要同物异名和错误的命名种,初步确认中国鲷科鱼类现有7属18种(或亚种);在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地位的基础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