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0)
2023(12461)
2022(10515)
2021(9169)
2020(7832)
2019(17597)
2018(16993)
2017(32429)
2016(18306)
2015(20232)
2014(20385)
2013(20328)
2012(19113)
2011(17515)
2010(17436)
2009(15906)
2008(15840)
2007(14412)
2006(12426)
2005(10895)
作者
(58268)
(49068)
(48983)
(46386)
(30827)
(23670)
(22276)
(19304)
(18353)
(17262)
(16887)
(16440)
(15659)
(15518)
(15374)
(15271)
(15189)
(14653)
(14142)
(14096)
(12608)
(11945)
(11905)
(11238)
(11105)
(10865)
(10857)
(10759)
(10006)
(9939)
学科
(79567)
经济(79484)
管理(52102)
(47248)
方法(37069)
(36729)
企业(36729)
数学(33104)
数学方法(32803)
(21226)
(20002)
中国(18693)
(18627)
地方(17683)
环境(16659)
业经(15865)
(15699)
贸易(15699)
(15202)
农业(14572)
(12402)
(12255)
(11284)
(11195)
金融(11192)
(11166)
财务(11151)
财务管理(11123)
(11078)
银行(11009)
机构
大学(276813)
学院(275081)
(111346)
经济(109195)
管理(101649)
研究(96851)
理学(89216)
理学院(88068)
管理学(86374)
管理学院(85873)
中国(69425)
科学(65245)
(58938)
(57718)
(51833)
业大(49006)
研究所(48138)
(47740)
农业(47427)
中心(43643)
(40729)
财经(39440)
(36520)
师范(35990)
(35790)
北京(35249)
经济学(34856)
(34370)
经济学院(31906)
(31854)
基金
项目(193396)
科学(150953)
基金(141097)
研究(131159)
(127433)
国家(126431)
科学基金(105745)
社会(84110)
社会科(79749)
社会科学(79721)
(76509)
基金项目(75688)
自然(71207)
自然科(69580)
自然科学(69549)
自然科学基金(68321)
(65763)
教育(60010)
资助(56551)
编号(50689)
重点(44846)
(42657)
(42263)
(40121)
成果(39736)
计划(39166)
科研(38347)
创新(37754)
课题(35400)
国家社会(35302)
期刊
(115664)
经济(115664)
研究(71360)
学报(55522)
(51793)
科学(47689)
中国(46596)
大学(39645)
学学(38010)
(35559)
农业(35056)
管理(32822)
教育(23194)
(20588)
金融(20588)
技术(20547)
经济研究(19293)
业经(19189)
(19078)
财经(19005)
(16313)
(15835)
问题(15584)
业大(14868)
商业(13801)
技术经济(13736)
科技(13722)
资源(13717)
统计(12996)
(12635)
共检索到383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青  傅莉媛  孙海添  
【目的】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生产活动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旨在测度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碳减排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利用碳排放分类、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2019年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5—2019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始终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全国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量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793上升到2019年的0.3861,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3160上升到2019年的0.3990。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4119;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3175。(3)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主要受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城镇化率在东部地区会显著增大碳排放,在西部地区会显著减少碳排放,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结论】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全国及三大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国刚  顾婷婷  赵杨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珍花  方勇  侯青  
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李娟  唐宇凌  刘浩龙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新海  匡兵  李菁  
将耕地利用碳排放纳入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中,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和Tobit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2003—2015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部分省份考虑碳排放指标后形成的耕地利用效率值与不考虑碳排放指标相比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从SBM模型测度结果来看,不同尺度耕地利用效率在研究期内都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年平均耕地利用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最低;3)全国和四大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基尼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