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83)
2023(18169)
2022(15748)
2021(14364)
2020(12130)
2019(28000)
2018(27545)
2017(53626)
2016(28975)
2015(32550)
2014(32487)
2013(32142)
2012(29544)
2011(26556)
2010(26662)
2009(24459)
2008(23309)
2007(20452)
2006(18015)
2005(15675)
作者
(84854)
(70910)
(70523)
(66987)
(45233)
(34147)
(31904)
(27870)
(27099)
(25354)
(24072)
(23992)
(22667)
(22396)
(22058)
(22018)
(21171)
(20829)
(20370)
(20332)
(17640)
(17532)
(17308)
(16361)
(15983)
(15692)
(15600)
(15410)
(14443)
(13902)
学科
(133937)
经济(133803)
管理(83879)
(77014)
(63652)
企业(63652)
方法(59567)
数学(52681)
数学方法(51896)
(31232)
中国(30502)
(29214)
(28846)
地方(28115)
业经(26675)
农业(21558)
环境(20883)
(20477)
贸易(20465)
理论(20098)
(19994)
(19755)
(18915)
(18266)
财务(18180)
财务管理(18137)
技术(17577)
企业财务(17170)
(16970)
(16755)
机构
大学(415618)
学院(414488)
(171569)
经济(168145)
管理(162103)
理学(141290)
研究(140958)
理学院(139716)
管理学(136777)
管理学院(136060)
中国(103002)
科学(88410)
(87857)
(75609)
(71097)
(69403)
研究所(65064)
业大(64087)
中心(63371)
财经(61405)
(59907)
(55881)
北京(55094)
农业(54542)
(52981)
经济学(52825)
师范(52350)
(51386)
(48080)
经济学院(47388)
基金
项目(287826)
科学(226100)
基金(209849)
研究(204884)
(184809)
国家(183373)
科学基金(157331)
社会(129119)
社会科(122430)
社会科学(122395)
(112238)
基金项目(110289)
自然(104745)
自然科(102359)
自然科学(102332)
自然科学基金(100492)
(94964)
教育(94911)
资助(88446)
编号(82027)
成果(65107)
重点(64909)
(63095)
(61620)
(59347)
课题(56725)
科研(55676)
创新(55489)
教育部(54033)
国家社会(53419)
期刊
(185422)
经济(185422)
研究(120273)
中国(75222)
学报(69108)
科学(62659)
(61763)
管理(60585)
(57290)
大学(52312)
学学(49746)
农业(42570)
教育(42512)
技术(38283)
(32681)
金融(32681)
经济研究(31215)
财经(30358)
业经(28390)
(26015)
问题(23383)
(22204)
统计(21658)
技术经济(21633)
科技(19331)
(19305)
(19164)
图书(19031)
理论(18563)
资源(17929)
共检索到600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玉海  武鹏  
针对以往效率测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跨国研究中制度的异质性问题,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这一综合分析框架,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约束条件下,测算了APEC地区17个成员1980-200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对双重约束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除了发展中国家群组之外,发达国家群组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群组中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个别年份位于潜在最佳生产技术的共同边界上;各群组的共同技术效率(M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平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均依次为发达国家、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人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抒梦  董虹  
文章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美国1950-2013年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效应。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这三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脉冲相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外界扰动作用于经济增长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都会增加;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到外界正的冲击时,相比其他两个变量,美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显著的负影响,并且需要最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稳定水平,同时当这样的扰动发生时,美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会增加;能源消耗受到外界正冲击时,美国的GDP受到负向作用,并且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根据方差分解可以得出: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的贡献率;经济增长和...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孙耀华  庆东瑞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指标。研究表明:无论是就全国范围还是各区域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后者是前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2000—2010年间的大部分年份内,总脱钩指标位于0和1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就横向比较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数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减排脱钩指标的分布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在时间维度上也无显著的变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玉莹  
在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新趋势的背景下,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07年我国30个省区的碳环境技术效率,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状况进行评价,进而尝试探究碳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区域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差别显著。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江苏等东部地区处于低碳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碳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碳经济特征明显。(2)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都会极大促进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重型化、粗放式增长方式及城市化阻碍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制度因素尚未对碳环境技术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海  武鹏  
针对以往效率测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跨国研究中制度的异质性问题,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这一综合分析框架,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约束条件下,测算了APEC地区17个成员1980~2007年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对双重约束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除了发展中国家群组之外,发达国家群组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群组中均有部分国家在个别年份位于潜在最佳生产技术的共同边界上;各群组的共同技术效率(M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平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发达国家、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劳均资本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玉环  石金莲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吴大义  
本文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总能源消费和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出、投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施行燃料转换政策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君  
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另外,VAR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作用明显。因此,我国要实现碳排放目标,肯定要牺牲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媛媛  
基于我国2000—2019年的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绿色经济、清洁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从2000—2019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协整方程说明绿色经济、CO_2排放和清洁能源消费之间发现了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和绿色经济都是清洁能源使用的格兰杰原因,绿色经济与CO_2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二氧化碳排放对绿色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73%,其次是清洁能源对绿色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1.14%。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媛媛  
基于我国2000—2019年的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绿色经济、清洁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从2000—2019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协整方程说明绿色经济、CO_2排放和清洁能源消费之间发现了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和绿色经济都是清洁能源使用的格兰杰原因,绿色经济与CO_2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二氧化碳排放对绿色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73%,其次是清洁能源对绿色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1.14%。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烽  
本文将中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进行了国际、区域、省区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为代价的;中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能源消耗总量仍持续攀升,提示中国能源消耗中可能存在着回弹效应;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发达国家在完成其工业化的历史碳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东部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俱乐部,而西部则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预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持续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状况。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傅京燕  裴前丽  
文章基于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框架,利用中国1997—204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和CO2排量数据,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对CO2污染排量会有怎样的影响?第二,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CO2减排量?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实行正确的控污措施,在未来的3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将不会造成CO2排量大量增加。通过对CO2排放量进行Divisia分解所得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显示,污染排放量的有效控制可以通过重点减排活动、发展清洁燃料产品以及改进其使用技术得以实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晶  蔡建峰  
基于1998~2011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同时,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产业结构是加剧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晓燕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传导理论模型,利用更加灵活、稳健的TVP-VAR模型计算时变冲击效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分别得到"资本、劳动→煤炭消费→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二氧化碳"的传导关系链,反映出我国目前仍依赖煤炭能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新能源利用较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