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1)
2023(9351)
2022(8491)
2021(8091)
2020(6864)
2019(15624)
2018(15634)
2017(30302)
2016(16700)
2015(18849)
2014(18891)
2013(18687)
2012(17062)
2011(15362)
2010(15068)
2009(13527)
2008(12939)
2007(11121)
2006(9479)
2005(8081)
作者
(49578)
(41014)
(40662)
(38773)
(26168)
(19853)
(18428)
(16251)
(15636)
(14588)
(14224)
(13725)
(13028)
(12950)
(12688)
(12520)
(12408)
(12215)
(11765)
(11462)
(10385)
(9961)
(9899)
(9263)
(9176)
(9131)
(9091)
(8953)
(8328)
(8144)
学科
(63352)
经济(63283)
管理(46232)
(42766)
(35848)
企业(35848)
方法(31273)
数学(27060)
数学方法(26718)
(16481)
(16474)
中国(14968)
地方(14779)
(14343)
业经(13743)
(11167)
贸易(11160)
农业(11150)
(11137)
理论(11029)
环境(10953)
(10803)
技术(10185)
(9513)
(9396)
财务(9338)
财务管理(9323)
(9159)
教育(9040)
企业财务(8824)
机构
大学(234197)
学院(231948)
管理(94735)
(85318)
经济(83307)
理学(82932)
理学院(82000)
管理学(80430)
管理学院(80036)
研究(78894)
中国(55267)
科学(53291)
(50703)
(40513)
(40352)
业大(39242)
研究所(37610)
(36598)
中心(34697)
(32313)
北京(32269)
农业(31579)
(30978)
师范(30693)
财经(30326)
(29565)
(27592)
(26921)
技术(25380)
师范大学(25038)
基金
项目(169900)
科学(131471)
基金(121801)
研究(120746)
(107899)
国家(107048)
科学基金(90728)
社会(72784)
社会科(68797)
社会科学(68779)
(66452)
基金项目(66157)
自然(61916)
自然科(60394)
自然科学(60376)
自然科学基金(59235)
(56624)
教育(54380)
资助(50406)
编号(49315)
成果(39163)
重点(37849)
(36347)
(35770)
(34878)
课题(33619)
科研(33044)
创新(32529)
计划(32107)
大学(30968)
期刊
(89376)
经济(89376)
研究(64610)
学报(42354)
中国(39407)
科学(38320)
(35710)
管理(33159)
大学(31188)
学学(29525)
(25433)
农业(25360)
教育(25217)
技术(19342)
业经(14898)
(14868)
金融(14868)
图书(13667)
经济研究(13584)
财经(13461)
科技(13049)
(12766)
林业(12703)
理论(12059)
业大(11669)
问题(11650)
资源(11517)
实践(11399)
(11399)
(11257)
共检索到322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超  王冬梅  李永红  张艳  赖文豪  
选择黄土残垣沟壑区的典型区域山西省吉县,对内蒙古赤峰、甘肃天水、宁夏吴忠、陕西杨凌、河北保定、山西吉县6地文冠果进行种源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的优良品种。对6个文冠果种源地种子的出苗率、生理生长特性指标进行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种子出苗率、1年生苗木生长量差异显著,且当年株高随出苗率变化差异显著,出苗率高的种源幼苗健壮,其中吴忠与天水种源种子出苗率最高,幼苗健壮;但2年生苗木株高增长量随出苗率变化不显著,种子特性对第2年苗木生长影响较小,环境对其影响加强,天水与吴忠种源苗木生长快而稳,吉县本土种源显现对环境适应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文冠果苗木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吴忠、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海  牛秀峰  孙平阳  柏延芳  
为丰富种质资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进乔木树种105个,分属于15科25属,进行筛选、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坡地生长的樟子松、油松、侧柏、刺槐,适宜沟底生长的山杨、胡杨、乌柳,经济树种梅杏、红枣、桃等8科12属90余个优良树种。并研究了其立地条件及水、肥需求规律,提出了不同树种立地范围。结果表明:刺槐耗水量较大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油松、侧柏耗水量较少适于旱坡地种植;杏宜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阳坡或半阴坡;梨阴坡、阳坡均可;枣应植于阳坡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良军  刘天成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军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人工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是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旱,土壤水分环境成为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但因没有灌溉条件,如何聚集并有效利用天然降水造林是目前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在选择减少密度、增加林木个体水分营养面积的造林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增加集流坡面产流率及控制无效土壤水分蒸发方面进行了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军  吴斌  佐藤俊  宫川清  张建军  
该文应用波谱分析方法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观测分析.通过研究表明,在所选的三种不同的林分中,以天然次生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最佳; 28年生人工刺槐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而使其林内土壤水分状况最差;2年生人工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主要消耗于土壤蒸发.因此,通过抚育管理调节人工成林密度,控制幼林地土壤蒸发及有效利用人工幼林地的土壤水分资源应为首选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炜  
本文介绍了利用灰色控制系统的理论建立黄土沟壑区土壤重力侵蚀预测模型的方法与原理,并用该模型对王家沟流域羊道沟的黄土重力侵蚀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用灰色关联度和残差辩识的原理对预测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驰  陈伟  孙从建  杨洁  
【目的】探明黄土残垣沟壑区坝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进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方法】选取黄土残垣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西廒沟淤地坝坝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8月采集70个点位0~20 cm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Cd、Cu、Pb、Zn、Ni、As、Hg、Cr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ArcGIS10.4进行插值分析土壤重金属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采用单因子指数(P_(i))、内梅罗综合指数(P_(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估8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风险程度,并采用PMF模型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①研究区土壤表层,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但是土壤表层Cd、Pb、Zn、As、Hg均值高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而Cd、Pb、Zn、Hg均值高于黄土的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土壤Cd、Cu、Pb、As、Hg在坝内耕地及南北靠近村庄、交通干道处含量较高,土壤Zn的高值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值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土壤Ni、Cr含量呈现南北高、中部较低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条带状分布特点。②单因子指数法表明研究区Cd、Hg污染程度较高,为中度污染,而其他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轻。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表明西廒沟淤地坝整体上受到轻度污染。③单个指标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除Cd、Hg属于中风险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低风险,这表明Hg和Cd是西廒沟淤地坝土壤生态风险较高的土壤重金属。④通过PMF模型解析得出西廒沟淤地坝主要存在5个污染源,分别是农业源、畜禽养殖源、交通源、大气沉降源、自然源,各来源贡献分别为22.71%、24.22%、19.10%、16.63%、18.3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业源和畜禽养殖源。【结论】人类活动已经对坝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未来应当密切关注Cd、Hg所造成的潜在土壤重金属污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津涛  张建军  郭小平  
对沙棘次生林71块样方以及对123株沙棘单株生物量的调查表明,沙棘在黄土残塬沟壑区各种立地条件下均有天然分布并形成盖度在50%以上的单种群丛.3~12年生沙棘分布密度为1~10万株/ha,生物量为5~25t/ha.沙棘单株地径(D)与其地上部分生物量(W)密切相关,相关方程为W=74.91D~(1·97).作为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沙棘生物量愈大。对于土壤改良的效果愈好.在一次63.9mm的暴雨条件下,沙棘林地地表径流量仅为同等地形条件下农地的1/5,为草地的1/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康宁  张学培  赵云杰  魏天兴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取的净辐射均由约70%~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1%~5%;防护林地区每天获取的净辐射量中,消耗于蒸散的潜热通量部分,在春夏秋三季分别为65%,82%和85%,油松林比刺槐林偏高1%左右;用于气温变化的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季约占32%,夏秋为15%左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康宁  张建军  朱金兆  
该文以坡面径流泥沙观测场为基本观测手段,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地类的坡面进行了为期3年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在黄土地区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径流的发生决定于雨强和土壤性质;现有的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具有良好的拦蓄径流、固持土壤的防护功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吴斌  朱金兆  佐藤俊  
该文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刺槐、油松,以及灌木树种沙棘、虎榛子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地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分密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及影响土壤水分的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卫三平  王力  吴发启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试验区,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2场降雨观测资料,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试验地刺槐林冠的附加截留量,建立适合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附加截留计算公式,修正和对比了崔启武和王彦辉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克服了原模型中处理附加截留的不足,使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能更客观地反映林冠截留降雨的实际情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贺康宁  佐藤俊  
本文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林种刺槐、油松,以及灌木林种沙棘、虎榛子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调查.根据实测资料林地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冬季土壤水分稳定期四个时期,本文对各时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活跃层与次活跃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