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5)
- 2023(12649)
- 2022(10503)
- 2021(9520)
- 2020(7687)
- 2019(17410)
- 2018(16967)
- 2017(32409)
- 2016(16932)
- 2015(18879)
- 2014(18773)
- 2013(18966)
- 2012(18487)
- 2011(17148)
- 2010(17237)
- 2009(15957)
- 2008(15594)
- 2007(13739)
- 2006(12695)
- 2005(12029)
- 学科
- 济(104808)
- 经济(104734)
- 管理(43074)
- 业(41247)
- 方法(33794)
- 企(30380)
- 企业(30380)
- 中国(30321)
- 数学(30013)
- 数学方法(29878)
- 地方(29083)
- 农(23958)
- 业经(21107)
- 地方经济(18066)
- 学(17535)
- 贸(17403)
- 财(17395)
- 贸易(17389)
- 易(16779)
- 农业(16359)
- 制(16114)
- 融(15311)
- 金融(15310)
- 环境(15239)
- 发(14871)
- 银(14708)
- 银行(14691)
- 行(14427)
- 产业(14298)
- 体(12290)
- 机构
- 学院(256773)
- 大学(256743)
- 济(129739)
- 经济(127690)
- 研究(102490)
- 管理(93060)
- 理学(78799)
- 中国(78726)
- 理学院(77806)
- 管理学(76886)
- 管理学院(76389)
- 科学(57346)
- 京(55995)
- 财(54286)
- 所(51925)
- 研究所(46900)
- 中心(43783)
- 财经(42944)
- 经济学(42936)
- 农(39176)
- 经(39111)
- 经济学院(38478)
- 江(38191)
- 院(36742)
- 北京(36707)
- 范(34766)
- 师范(34455)
- 业大(32231)
- 财经大学(31756)
- 科学院(31686)
- 基金
- 项目(164605)
- 科学(131964)
- 研究(123198)
- 基金(121532)
- 家(105574)
- 国家(104791)
- 科学基金(89240)
- 社会(84000)
- 社会科(80091)
- 社会科学(80075)
- 基金项目(63065)
- 省(62241)
- 教育(53686)
- 划(52561)
- 自然(52530)
- 自然科(51294)
- 自然科学(51283)
- 自然科学基金(50426)
- 资助(49702)
- 编号(46617)
- 发(43594)
- 重点(38198)
- 成果(37723)
- 部(37659)
- 国家社会(36703)
- 发展(36421)
- 展(35873)
- 创(34190)
- 课题(33758)
- 中国(33443)
- 期刊
- 济(153832)
- 经济(153832)
- 研究(87815)
- 中国(54997)
- 财(38259)
- 管理(37167)
- 农(36864)
- 科学(36235)
- 学报(35026)
- 融(27797)
- 金融(27797)
- 大学(27212)
- 经济研究(26865)
- 学学(25701)
- 农业(25693)
- 教育(23563)
- 业经(22934)
- 财经(22907)
- 技术(22360)
- 问题(20479)
- 经(20195)
- 贸(17643)
- 世界(16701)
- 国际(16116)
- 技术经济(15366)
- 业(14200)
- 统计(13273)
- 经济问题(12933)
- 商业(12658)
- 资源(12524)
共检索到410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基于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方法,利用跨期数据比较分析了1995~2008年各省、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并利用DEA模型对其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分布明显地是由西向东逐步提升,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效率值很低,而东部地区省份多为最高效率或次高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技术和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是使经济更加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
关键词:
DEA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区域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分析比较了1990~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区、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中国的全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区域差异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莉 刘志文
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刻画了1997-2010年重庆市内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全市先下降后上升、地带内部逐步扩大、地带间在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较好地解释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区域经济差距 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仁 王新华
文章基于2012—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利用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单位根检验手段对影响能源效率的相关指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省能源效率的空间依赖性明显,并没有出现完全随机的状态。空间相关性指数极其显著,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内在作用机制长期存在且相互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并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此外,该平衡关系具有较明显的波动效应和短期修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胜强 周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距 原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星匀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协调以及多极化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每一个区域发展阶段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大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功磊 夏青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相似经济水平的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自1992年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加速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趋势;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对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同样显著;2005年以后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被削弱,空间分异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影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差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近年这一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首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所选取的指标作灰色关联分析,找出苏南、苏北经济差距形成与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利用2007年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横截面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最后对缩小这一经济发展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江苏省 灰色关联度 经济差距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区域经济 经济差距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秀生 陈慧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发展差距 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笳旭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变动趋势 趋同 成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选选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严成樑
文章估算了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1978~2013年,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5.37%。近年来,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占比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产业结构变迁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人口增长和技术差异而言,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力度更大。文章认为应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