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4)
2023(6517)
2022(5386)
2021(4821)
2020(3877)
2019(8866)
2018(8651)
2017(17970)
2016(9824)
2015(10565)
2014(10656)
2013(10782)
2012(10211)
2011(9349)
2010(9448)
2009(8429)
2008(8180)
2007(7535)
2006(6847)
2005(6192)
作者
(27280)
(22829)
(22540)
(21877)
(14466)
(10721)
(10339)
(8861)
(8746)
(8391)
(7754)
(7482)
(7361)
(7337)
(7282)
(7159)
(7021)
(6629)
(6624)
(6515)
(5874)
(5651)
(5581)
(5242)
(5190)
(5136)
(5014)
(4945)
(4574)
(4508)
学科
(45252)
经济(45228)
管理(32047)
(29677)
(24060)
企业(24060)
方法(16273)
数学(14324)
数学方法(14154)
(13623)
环境(11637)
中国(11529)
(11036)
地方(10970)
业经(10709)
产业(9472)
(9406)
(8832)
(8704)
农业(8566)
(8198)
贸易(8195)
(7979)
(7481)
技术(7358)
(7007)
银行(6997)
结构(6943)
(6770)
(6632)
机构
学院(141355)
大学(137805)
(66901)
经济(65713)
管理(56956)
研究(49441)
理学(48855)
理学院(48411)
管理学(47796)
管理学院(47537)
中国(37446)
(30074)
(28371)
科学(27827)
(24060)
财经(23290)
中心(22415)
(22204)
研究所(21631)
(21040)
(20998)
经济学(20493)
业大(18904)
经济学院(18474)
(18320)
北京(17929)
(17299)
师范(17136)
(17092)
财经大学(17074)
基金
项目(92349)
科学(74456)
研究(70108)
基金(67601)
(57764)
国家(57317)
科学基金(49983)
社会(45928)
社会科(43922)
社会科学(43915)
(36792)
基金项目(35106)
教育(31172)
自然(31034)
(30434)
自然科(30234)
自然科学(30230)
自然科学基金(29710)
资助(28038)
编号(27824)
(22612)
成果(22247)
(21008)
重点(20935)
课题(19816)
(19466)
发展(18949)
国家社会(18847)
(18656)
创新(18222)
期刊
(76039)
经济(76039)
研究(43893)
中国(25213)
管理(21756)
(21523)
(19230)
科学(18441)
学报(16810)
(15523)
金融(15523)
大学(13481)
业经(13439)
农业(12990)
学学(12915)
技术(12460)
经济研究(12428)
教育(12205)
财经(11425)
问题(10100)
(10072)
(8360)
技术经济(7999)
现代(7147)
商业(7136)
国际(6978)
统计(6868)
(6650)
经济问题(6586)
科技(6532)
共检索到213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许亚斌  李兰英  周子贵  张勇  黄玉洁  
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碳减排意义重大。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的加和分解法建立了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产出和从业人口规模等5个方面对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着较强的负效应,经济产出、从业人口规模有强的正效应,能源结构表现出不显著的正效应。安徽工业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高能源强度是影响安徽省工业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业。为降低碳排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毅  张恒奇  欧阳斌  达亚彬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将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变革,这是经济系统相互联系互为驱动的系统运行过程。本文依据系统运行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运输业能源强度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并应用GM(1,1)模型描述了运输业能源强度的未来时间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与运用的协整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基本一致,且更直观地表现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只有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对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和AHP法进行指标约简和权值计算,进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度定量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4~2009年,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低度协调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芳  江可申  
依据IPCC中的碳排放系数和不变价GDP计算了1978—2010年中国的碳强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强度与煤炭消费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并具有持久的冲击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短期内其影响稍弱。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率和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强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晓微  石秀庆  王颖慧  廖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蒲勇健  
本文根据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份六大产业的产值与能源消耗数据,设计了基于Moore值的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升级的测度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地区产业结构跨期变迁具有整体平稳且幅度较小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时段波动和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产业结构的变迁升级,确实发挥了促进能源强度下降的显著结构效应。因此,本文认为,从经济与能源持续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强度优化目标具有战略一致性和可行性,而且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作为能源强度优化的中间目标予以宏观调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高辉  
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产业体系的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生产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升级对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体系碳排放模型,对我国29个省区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1995—2014年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影响产业体系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是由能源结构的变化所驱动,属于能源结构变化型;由于产出占比和能源消费占比较大,导致我国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即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受二次产业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贺丹  黄涛  姜友雪  
本文将我国产业划分为42经济部门,依据产业关联及弹性理论,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设计并计算2007年与2012年中国42经济部门的产业关联系数、产业排放关联系数和最终需求的相对排放敏感度系数。借鉴主导产业思想,指出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过程中应以产业关联系数排名进步较大而排放关联系数数值较小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系数排名下降较大的产业为限制产业,并选取5个主导产业和5个限制产业。选择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2年中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特征,最后依据不同相对最终需求排放敏感度系数针对主导产业和限制产业在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主导产业的政策建议原则是:相对排放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包国君  
所谓产业结构政策,就是要在遵循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具体分析当前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保证产业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前提下,为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这些政策措施,首先要确定的重心便是政府重点扶植哪种类型的产业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转换,自然就引出了所需扶植产业的选择基准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丽娜  赵涛  刘广为  孙金帅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伟  关新  
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即使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配比达到合理状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通过单纯的行政指令和财政宏观政策调控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例,没有考虑到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关系,发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的某些特征,动态调整两者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状况。通过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和量化系统模型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态调节方法,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