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9)
- 2023(13446)
- 2022(11420)
- 2021(10397)
- 2020(8684)
- 2019(20248)
- 2018(19933)
- 2017(38895)
- 2016(21076)
- 2015(23547)
- 2014(23639)
- 2013(23684)
- 2012(22700)
- 2011(20676)
- 2010(20883)
- 2009(19235)
- 2008(19045)
- 2007(17336)
- 2006(15276)
- 2005(14072)
- 学科
- 济(99344)
- 经济(99258)
- 管理(56737)
- 业(55431)
- 企(42432)
- 企业(42432)
- 方法(38308)
- 数学(33362)
- 数学方法(33103)
- 农(28963)
- 地方(28704)
- 中国(27614)
- 业经(22150)
- 财(21471)
- 学(19511)
- 农业(19403)
- 环境(18607)
- 贸(17581)
- 贸易(17569)
- 制(17478)
- 易(16898)
- 地方经济(15541)
- 融(14947)
- 金融(14944)
- 银(14846)
- 银行(14813)
- 和(14393)
- 技术(14356)
- 行(14281)
- 发(14109)
- 机构
- 学院(305621)
- 大学(303595)
- 济(130213)
- 经济(127474)
- 管理(113904)
- 研究(109507)
- 理学(97147)
- 理学院(95916)
- 管理学(94405)
- 管理学院(93811)
- 中国(82534)
- 科学(67509)
- 京(66190)
- 财(57878)
- 所(56316)
- 农(54885)
- 研究所(51019)
- 中心(50519)
- 江(48341)
- 业大(45787)
- 财经(45562)
- 农业(42928)
- 范(42643)
- 师范(42212)
- 北京(42090)
- 经(41144)
- 经济学(40265)
- 院(39628)
- 州(38543)
- 经济学院(36479)
- 基金
- 项目(200656)
- 科学(157275)
- 研究(147406)
- 基金(143182)
- 家(124752)
- 国家(123676)
- 科学基金(105127)
- 社会(93718)
- 社会科(88876)
- 社会科学(88849)
- 省(80304)
- 基金项目(76748)
- 划(67281)
- 自然(66422)
- 教育(66224)
- 自然科(64777)
- 自然科学(64757)
- 自然科学基金(63586)
- 编号(59968)
- 资助(57875)
- 发(49622)
- 成果(48177)
- 重点(45684)
- 部(44003)
- 课题(42091)
- 创(41758)
- 发展(40012)
- 展(39352)
- 创新(39149)
- 国家社会(38531)
- 期刊
- 济(150732)
- 经济(150732)
- 研究(91825)
- 中国(64212)
- 农(50491)
- 学报(46849)
- 财(44541)
- 科学(44447)
- 管理(40256)
- 大学(34902)
- 农业(34276)
- 学学(32739)
- 教育(32084)
- 融(29670)
- 金融(29670)
- 技术(26789)
- 业经(26188)
- 经济研究(23918)
- 财经(22287)
- 问题(20779)
- 经(19348)
- 业(18680)
- 技术经济(16006)
- 资源(15969)
- 贸(15476)
- 图书(15185)
- 商业(15005)
- 版(14185)
- 科技(14139)
- 现代(14097)
共检索到467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霞 文琦 杨瑞兰
以榆林市为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IIISNE及空间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了1996—2014年能源开发区产业结构演变对环境影响。研究表明:榆林市以1998年为拐点,三次产业结构由41.5∶30.3∶28.2转变为4.8∶68.3∶26.9;产业结构的环境影响指数均值高达2.86,属中上水平,并呈现出不断提升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对环境总体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影响程度最小。IIISNE在空间上南北差异显著,北部煤炭资源富集区较高,且较严重区域呈现加速集中态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晓琼 刘彦随 李同昇 于正松
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能源战略西移的核心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扰动等的强烈影响,榆林市气候变化中增温少雨现象较明显,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和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加了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非稳性和敏感性,进而危及到区域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利用区域气象资料、能源开发系列数据,深入分析了1986年前后榆林市气候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研究结果和地方实际,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暖干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应对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榆林市及同类地区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正松 陈胜东 黄思明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文章结合江西省三次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现有文献中给出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修正,重新确定了各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利用所构建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分析了江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2000—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压力有所增大;因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及优化交通布局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慎 吴华清 胡珀
产业结构作为联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其变化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研究以全国行业数据为例,构建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并展开实证分析。重点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利用2003-2010年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规模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而技术效应的提高却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和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大使得重工业比重提高并没有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龚新蜀 达月霞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0—2012年的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效率也有所提升;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000年的1.275下降到2012年的0.759,产业结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持续降低,而第二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不断上升,新疆工业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下降。新疆整体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产业结构问题依旧突出。新疆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两型社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产业结构转型 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建林 徐君
以呼包银榆经济区为例,采用2000—2012年呼包银榆经济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法、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在分析呼包银榆经济区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和分析了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生态环境相关性较高,且二者和固体环境、大气环境相关性最大。2经济区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其中,第二、三产业与水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呈负协整关系;第一、三产业与大气环境呈负协整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固体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存在负协整关系。3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动态效应。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小幅度污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步减弱;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大幅度污染,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影响最大,工业废气排放量次之,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生态环境 呼包银榆经济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影响环境的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产业结构的概念及演变趋势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定性与定量分析了内蒙古2001~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以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优化经济模式的构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琦 丁金梅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守红,周向红
开发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开发区内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本文从产业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行业结构三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两类主要开发区进行分析,认为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基础,但整体上技术层次不高,产业结构趋同,外资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创新机制弱,产业的持续国际竞争力不强。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开发区 产业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领娣 郝亚如 李荣杰
为缓解传统能源资源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否会导致"技术进步型失业"。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海洋能为例,从技术溢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行业间技术距离公式得到海洋能产业对其他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据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海洋能产业研发活动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经费收入增加对本行业就业具有创造效应;通过直接的知识性与产业关联性机制同时伴有市场性溢出特点,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各行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由此产生的就业效果显著;通过间接的知识性溢出与产业关联性溢出机制对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该效应对就业具有正向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金勇 马吉明 朱守真 栗楠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总结了2020年中国各类电力装机容量,对比了中国与世界的电力“绿色程度”,提出了可用于模拟计算梯级水库群水电调峰能力的一种方法,给出了进行多电源互补的过程,通过对黄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模拟,获得了青海省在2030规划水平年逐月的调峰电量和电网多能互补分析结果.负荷的逐月平衡分析表明:丰水年份,风电和光伏发电产生较多弃电,而平水年、枯水年的发电能力与电网负荷需求基本匹配.典型日逐时多能互补分析表明:丰水年夏季,风电、光伏入网将导致负荷峰谷差变大,风、光产生较多弃电;枯水年冬季,水电和火电的电量与调峰能力不足,需要从外网购电,但这同时会导致弃光和弃风.青海电网应推动储能建设及其他电源的建设,秉持电网基荷电量和调峰能力建设并重,以减少网内弃电和外网购电.该文所介绍的水库群电力调节能力模拟方法和多能互补过程可用于其他电网,所得结论对青海的电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电调峰 多能互补 风电 光伏 抽水蓄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博 唐彬 杨柏欢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阮陆宁 康柳婷 熊玉莹
基于劳动生产率,以各次产业的劳动份额作为权重测度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再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部各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基本一致,高级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分别处于工业化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层次。三次产业的高级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按照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顺序递减;从经济总体的视角来看,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经济增长存在积极影响,但三次产业的结构高级化效应存在明显差别,即第一产业的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沈岱岱 孙久文
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发展至今仍面临着由单一工业区转变为综合性新城的转型重任,开发区第二产业是否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及第三产业该如何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2 00 1-2 0 1 1年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以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为参照系,剖析了天津开发区各分行业的结构效应与竞争力效应,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和相对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等问题,并提出推动开发区顺利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偏离-份额法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