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45)
- 2023(9803)
- 2022(8339)
- 2021(7817)
- 2020(6371)
- 2019(14432)
- 2018(14111)
- 2017(26335)
- 2016(13696)
- 2015(15391)
- 2014(14481)
- 2013(14359)
- 2012(13302)
- 2011(12264)
- 2010(12100)
- 2009(11242)
- 2008(10531)
- 2007(8821)
- 2006(7836)
- 2005(7229)
- 学科
- 济(62458)
- 经济(62408)
- 管理(33618)
- 业(28317)
- 方法(25494)
- 数学(23014)
- 数学方法(22861)
- 企(20753)
- 企业(20753)
- 贸(19855)
- 贸易(19848)
- 中国(19552)
- 易(19506)
- 农(15119)
- 地方(13670)
- 出(13406)
- 财(12848)
- 融(11062)
- 金融(11061)
- 业经(10734)
- 学(10603)
- 环境(10497)
- 关系(9928)
- 制(9888)
- 农业(9857)
- 银(9642)
- 银行(9633)
- 行(9431)
- 口(9412)
- 出口(9408)
- 机构
- 大学(190600)
- 学院(189570)
- 济(91224)
- 经济(89813)
- 研究(72924)
- 管理(69236)
- 理学(59363)
- 理学院(58674)
- 管理学(57825)
- 中国(57576)
- 管理学院(57487)
- 科学(41355)
- 京(41244)
- 财(38345)
- 所(36069)
- 研究所(33004)
- 中心(31970)
- 财经(30904)
- 经济学(30654)
- 经(28530)
- 农(28023)
- 经济学院(27763)
- 院(26821)
- 北京(26372)
- 江(25681)
- 范(24848)
- 师范(24642)
- 业大(24479)
- 财经大学(23286)
- 科学院(22848)
- 基金
- 项目(129815)
- 科学(103955)
- 基金(97725)
- 研究(96048)
- 家(86066)
- 国家(85519)
- 科学基金(72675)
- 社会(64773)
- 社会科(61790)
- 社会科学(61779)
- 基金项目(50373)
- 省(46619)
- 自然(44374)
- 自然科(43405)
- 自然科学(43393)
- 教育(42778)
- 自然科学基金(42597)
- 划(40881)
- 资助(40177)
- 编号(36997)
- 部(30361)
- 重点(29972)
- 发(29620)
- 成果(29307)
- 国家社会(28983)
- 中国(27963)
- 创(26879)
- 教育部(26147)
- 课题(25744)
- 创新(25461)
共检索到288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楚建 陈宏波
理解能源安全必须综合考虑其客观性、主观性和主体间性。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迫切希望建立一种在非常态下能够自给自足的可持续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首选。以德日美为代表的光伏大国将战略政策重点指向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而将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制造环节隐秘地转移到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主要能源矛盾面前,中国应将光伏清洁利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撬动国内光伏需求、保障光伏技术创新、加强市场监管、建设能源银行和开展战略环评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冯玉军
当前,世界能源体系受到能源技术革命、全球能源转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俄乌冲突持续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既经历着全球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加速调整、人类能源消费日益低碳化的历史性变化,也呈现出世界能源市场急剧波动、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阶段性场景。在世界能源体系的变局之下,维护中国能源安全既迎来诸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国际能源大变局下,中国需要着眼世界趋势、立足本国国情,从底层逻辑入手拓宽视野和思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史丹 白旻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特别是出口量大幅增长。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屡遭国外贸易救济措施制裁,其金额之大、影响之广令人震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危机。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此次"双反"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出中国光伏产业应对之策和走出危机的出路,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美欧"双反"使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空前危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与生产国家之一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和基本任务。鉴于迅速变化的消费结构、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 ,2 1世纪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任务是 :在不断扩大资源国际化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进口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及及早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宇燕 管清友
由于石油经济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经济学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石油市场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油价波动和世界能源格局演变历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认为油价波动既是国际市场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大国"关于石油利益分配的政治安排。世界能源格局的演进反映了两大国家集团之间"权力"的消长。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探讨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倩 姚兰 胡国松
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新一轮变革,能源供应和生产格局同时呈现"多极化"、"多元化"局面,能源权力中心分散化越明显。作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的中国,能源的安全问题面临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运输安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能源地缘政治经济环境更复杂、能源外交等诸多挑战。本文从协调能源消费大国之间关系,加强能源进口供给多元化和油气进口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能源安全的区域战略布局,高效开发页岩气等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以及提升国际能源话语权等方面,提出了世界能源新格局下我国加强能源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
能源安全 社会发展 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生玲
能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针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以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对能源安全进行评估,并分析两个年度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动情况,旨在跟踪监测国家能源安全状况的动态变化。据此,提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对策选择:以进口能源为主,以国内能源作为调节;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鼓励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
能源安全 指标体系 对策选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2013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该书由多位从事能源经济、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专家合力撰写,聚焦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新调整令世界能源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局势对中国能源环境的影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马延琛 吴兆雪
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到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各国的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各国各地区互联互动的日益加深,全球能源安全出现了新特点,面临着新挑战。中国政府在对全球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为实现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实现全球能源安全进行了不懈努力。
关键词:
新能源安全观 全球能源安全 新思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池艳鹏 朱德安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组成结构上,逐步形成了年龄上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格局。然而在高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中,职级晋升、薪资与购买力的失衡、资源占有与行政话语权的缺失等多方面的职业压力,使得青年教师们在生活和教学中出现了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课堂上语言随意,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发泄给学生;与学生和周围环境脱节,对学生的思想缺乏关心等师德失范的现象。高校应当致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青年教师的身心得到放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青年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舒缓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让青年教师走
关键词:
高校 青年教师 职业压力 师德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在对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模型以及由对外依存度、能源消耗弹性指数、能源储量比、能源生产弹性指数、运输线路长度和人均GDP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对全国30个省(市、区)"十五"时期的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安全供给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程度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②能源安全供给风险的应对能力差异是区域脆弱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涵 聂飞飞 胡雪原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能源“四荒”问题,说明区域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能源供应、使用、经济与环境安全四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赋权法的主观性,与TOPSIS法相结合,对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能源安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山西、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仅占研究省份的30%,其余21个省份普遍低于全国能源安全平均值。中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西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