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4)
- 2023(14610)
- 2022(12218)
- 2021(11344)
- 2020(9721)
- 2019(22455)
- 2018(22178)
- 2017(42359)
- 2016(22489)
- 2015(25917)
- 2014(25905)
- 2013(25832)
- 2012(24180)
- 2011(21845)
- 2010(21567)
- 2009(20120)
- 2008(19694)
- 2007(17336)
- 2006(15099)
- 2005(13692)
- 学科
- 济(116106)
- 经济(116003)
- 管理(65015)
- 业(62540)
- 企(49989)
- 企业(49989)
- 方法(49785)
- 数学(44655)
- 数学方法(44184)
- 中国(28352)
- 农(26545)
- 财(24718)
- 地方(22871)
- 学(21450)
- 业经(21238)
- 贸(20713)
- 贸易(20704)
- 易(20151)
- 农业(18090)
- 技术(17778)
- 制(17554)
- 环境(15850)
- 和(15365)
- 融(15260)
- 金融(15257)
- 银(14970)
- 银行(14935)
- 务(14751)
- 财务(14701)
- 财务管理(14665)
- 机构
- 大学(336156)
- 学院(334094)
- 济(154746)
- 经济(152052)
- 管理(129337)
- 研究(117748)
- 理学(111648)
- 理学院(110435)
- 管理学(108715)
- 管理学院(108068)
- 中国(89164)
- 京(70323)
- 科学(68864)
- 财(66344)
- 所(59192)
- 研究所(53847)
- 财经(53745)
- 中心(53585)
- 农(53255)
- 经济学(49494)
- 经(48898)
- 江(48056)
- 业大(47617)
- 北京(44571)
- 经济学院(44565)
- 农业(41882)
- 院(41855)
- 范(41627)
- 师范(41200)
- 财经大学(39855)
- 基金
- 项目(222182)
- 科学(176015)
- 基金(164465)
- 研究(160784)
- 家(143608)
- 国家(142535)
- 科学基金(122273)
- 社会(105455)
- 社会科(100232)
- 社会科学(100207)
- 基金项目(86159)
- 省(83980)
- 自然(77881)
- 自然科(76127)
- 自然科学(76105)
- 自然科学基金(74781)
- 教育(73528)
- 划(71295)
- 资助(68423)
- 编号(62683)
- 部(50960)
- 重点(50265)
- 成果(50227)
- 发(48735)
- 创(46241)
- 国家社会(45250)
- 教育部(43969)
- 创新(43535)
- 课题(43012)
- 科研(42859)
- 期刊
- 济(166623)
- 经济(166623)
- 研究(99408)
- 中国(60774)
- 财(51800)
- 学报(49884)
- 科学(47627)
- 管理(47601)
- 农(47182)
- 大学(38166)
- 学学(36213)
- 农业(32480)
- 技术(31860)
- 融(28471)
- 金融(28471)
- 经济研究(28419)
- 教育(28248)
- 财经(27302)
- 经(23600)
- 业经(23532)
- 问题(22092)
- 贸(19723)
- 技术经济(19638)
- 统计(18803)
- 业(18375)
- 世界(18088)
- 国际(17403)
- 策(16576)
- 决策(14998)
- 理论(14935)
共检索到494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晔
本文在Romer(1990)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将技术因子与能源、劳动力相融合为特征,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通过检验中国和印度1965~2004年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两国的能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中国表现为负,而在印度为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印度高于中国。短期中,能源与技术因素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而资本的短期波动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远淼
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从贸易开放度视角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贸易开放度存在明显结构差异,中国以商品贸易为主,而印度服务贸易份额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总体贸易开放度高于印度,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印度外贸加速发展而缩小;两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略高于印度,但中国面临着由贸易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和外部失衡冲突问题。
关键词:
贸易开放度 经济增长 长期均衡 比较研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雪峰
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印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印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且银行信贷、国债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显著,而公司债券、股票市场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中印比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龙 贾墨晗 金光照
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出发,聚焦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人口条件,对同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目前在发展水平上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与中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上比较时,其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程度高于中国、相应时段长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大幅低于中国,印度劳动力规模在21世纪前半叶都不会超过中国,中国可凭借较高的劳动参与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劳动力大国的地位;中国在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上的比较优势极为明显。中国进入人口与经济总量“双第二”的阶段后,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尤其要把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等,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的优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胜 黄登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粗放型为主,利用率低下。本文利用C-D函数,基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运用DEA方法,根据时间序列数据对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揭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并根据上述比例关系,我们可以测算由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从而进行能源效率评价,并根据经济惯性原理,发现了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能源效率 DEA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素 周凯
本文采用PVAR方法,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90-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是相互促进关系,而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影响更显著;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对等的,经济增长受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更显著一些;石油、煤炭、天然气单个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一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文章从70年的跨度,探索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因。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在经济市场化、所有制多元化、外资和出口四个因素中,出口对推动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出口的这一作用并不局限于中国。20世纪后期的日本奇迹、东亚奇迹和中国奇迹都起因于出口的高速增长,而后者又得利于利用已有技术实现追赶的后发优势和利用廉价劳动力推动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与日本奇迹和东亚奇迹相比,中国奇迹的特点是实现了更快和更长久的出口增长。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特有的大国规模优势和以强势政府为特征的制度优势强化了后发优势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作用。另外,鉴于中国的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源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济变革,因此这些变革构成了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奇迹 出口拉动 中国优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覃东海
本文以中国和印度为研究对象,从资本总量和结构上考查了国际资本流入对两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同向变动,外国证券投资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在印度,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外国证券投资以及外债等其他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同向变动关系。外资在两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有明显区别,中国主要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刺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印度主要是通过借外债和吸引外国证券投资,补充本国资金不足,增加本国的消费和投资,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经济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齐明珠
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又有很多不同,这将对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对中国和印度过去20年的人口与经济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同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下降对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均为负。文章认为,为应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减少的挑战,在非充分就业率较高且产业升级要求迫切之时,应寻求降低非充分就业率,力求真正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并积极关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劳动力 经济增长 中国和印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一弘 魏玮
文章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长期均衡中,技术因子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能源要素只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性;(2)短期波动中,能源消费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技术因子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突显出区域的差异性,寻求区域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彩梅 韦福雷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费以一次性能源为主,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能否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基于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小的差异。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节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旭晖 刘勇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但是研究选取国家的不同、同一国家时间间隔的不同或者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以1978年~2005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在逐渐减小,但是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刚
本文选取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能源消费大国中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共同点与差异,并运用三变量模型(能源消费、GDP、能源价格),考察了连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其它渠道。通过能源消费大国中能源消费、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较,以期为中国的能源政策和能源价格改革在即期和将来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艳旭 孙根年 李静
本文依据1953年-2009年统计数据,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为指标,将新中国划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1977年和1978年-2009年),比较了两个阶段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53年-1977年,随着人均GDP的升高,人均能源呈同步增长;单位产值能耗从6.76t标准煤增长到17.9t标准煤,能源消耗弹性从3.59下降到-0.58,两者呈现反相关性;从1978年-2009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大,人均能源消耗波动上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从17.50t标准煤下降到5.05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弹性波动较大。本文依据IPAT方程从广义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前30年经济...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比较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凯 汤新云
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将能源消费量纳入生产函数,并考虑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讨论了资源的人均消费、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型的稳态增长关系。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