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6)
2023(13075)
2022(10898)
2021(10311)
2020(8382)
2019(19425)
2018(18912)
2017(35771)
2016(19293)
2015(21621)
2014(21329)
2013(20781)
2012(19324)
2011(17245)
2010(17433)
2009(15876)
2008(15419)
2007(13192)
2006(11340)
2005(9336)
作者
(53400)
(45195)
(44862)
(42579)
(28737)
(21642)
(20296)
(17473)
(17243)
(16071)
(15530)
(15274)
(14153)
(14041)
(13959)
(13917)
(13133)
(13059)
(13005)
(12883)
(11033)
(11020)
(10768)
(10620)
(10164)
(10090)
(9896)
(9618)
(9193)
(9016)
学科
(84908)
经济(84808)
(54424)
管理(53185)
方法(44793)
(42033)
企业(42033)
数学(40702)
数学方法(40074)
(31076)
农业(20995)
中国(20299)
(20260)
业经(19715)
地方(16122)
(15173)
(14395)
理论(13503)
(13043)
贸易(13034)
(12644)
(12608)
财务(12567)
财务管理(12533)
(12022)
金融(12020)
企业财务(11952)
技术(11642)
(11449)
银行(11428)
机构
学院(272303)
大学(271941)
(110707)
经济(108547)
管理(107908)
理学(94843)
理学院(93838)
管理学(91883)
管理学院(91374)
研究(85897)
中国(64664)
(54822)
科学(51661)
(50224)
(46490)
中心(41309)
财经(41042)
(40925)
业大(40598)
(40285)
(37679)
研究所(37497)
(36214)
师范(35828)
农业(35333)
经济学(35201)
北京(33220)
经济学院(32017)
(31870)
(31190)
基金
项目(193249)
科学(154403)
基金(142976)
研究(141748)
(124005)
国家(122937)
科学基金(107306)
社会(91788)
社会科(86892)
社会科学(86871)
(75462)
基金项目(74907)
自然(69254)
教育(67805)
自然科(67724)
自然科学(67707)
自然科学基金(66499)
(63435)
资助(58737)
编号(56531)
成果(45450)
重点(43819)
(43806)
(40856)
(40745)
课题(39397)
国家社会(38761)
教育部(38386)
创新(38073)
科研(37227)
期刊
(114197)
经济(114197)
研究(73791)
中国(50160)
(45951)
学报(41355)
科学(39088)
管理(38420)
(38169)
大学(33058)
学学(31225)
教育(31090)
农业(30869)
技术(26164)
(24801)
金融(24801)
业经(21017)
财经(20104)
经济研究(17444)
(17173)
问题(15434)
统计(15135)
(14642)
(14265)
(13669)
技术经济(12860)
决策(12394)
理论(11833)
科技(11754)
资源(11693)
共检索到384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对由谁来推进、何以实现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这一问题的回应变得迫切且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新时期的发展实践提炼出“能人型村干部”这一概念,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村干部角色变化分析能人型村干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对能人型村干部经营村庄的新型治村策略展开分析。进一步借助对全国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长期蹲点调查检验村干部能人化和能人型村干部治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村庄发展绩效表明,能人型村干部以经营村庄的方式带动村庄发展,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贡献显著。本文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尽可能为能人型村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另一方面尚需通过创新制度设计与引入可行的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有效规制能人型村干部越界行为,保障其带动村庄发展的绩效,严防能人变“村霸”。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杰贵  
本文选取3个农民自组织作为研究案例,这3个农民自组织分属于治理现代化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村庄,具体分析其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的现实逻辑。基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分析指出,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沿着组织及其成员经济利益最大化、村庄治理权力和治理地位的获取、组织公共精神培育及村庄公共价值实现的路径推进。村庄应基于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及进路,采取选择性激励方法,激励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敏  杨锦秀  尚凭  
“谁来治村”是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亟需回答的战略命题,事关农村大局稳定和乡村发展后劲。在我国农民工迁移空间格局迅速重构、乡村治理结构交替演进、基层治理目标发生转变的多重因素下,治村主体研究亟需得到补充与更新。本文基于四川省积极培养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实践,梳理了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书的理论逻辑,并通过数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新阶段下中西部治村水平须考量“维稳”与“发展”两个维度的综合效用,村支书的务工经历有助于提升村治效果;(2)务工经历分别通过构建价值认同与社会资本积累、特色产业发展维系村庄的公共秩序与村庄发展能力;(3)村民议事会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工村支书的积极性,而宗族网络对乡村稳定与发展两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反向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大蒙  吴理财  
对皖北Y村的调查显示,获得声望资本是村庄能人“当村干部”的内生动力。声望是稀缺的象征符号资源,对声望的追求源于人们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样态,声望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并扩展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运用“文化网络-公共身份-声望资本”分析框架,阐释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人口严重流失的“空心村”,村庄能人“何以要当村干部”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文化网络为声望资本的生产、累积和展示提供了载体平台,村庄能人深受乡村文化网络的影响,具有维持村落社会声望的内在需要。公共身份是声望资本生成的重要机制,担任村干部,便获得了由国家和村民双重承认的“公共身份证”,可为村庄能人扩展声望资本提供“位置资源”,有利于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声望追求能够强化村干部的公共属性,为乡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大蒙  吴理财  
对皖北Y村的调查显示,获得声望资本是村庄能人“当村干部”的内生动力。声望是稀缺的象征符号资源,对声望的追求源于人们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样态,声望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并扩展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运用“文化网络-公共身份-声望资本”分析框架,阐释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人口严重流失的“空心村”,村庄能人“何以要当村干部”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文化网络为声望资本的生产、累积和展示提供了载体平台,村庄能人深受乡村文化网络的影响,具有维持村落社会声望的内在需要。公共身份是声望资本生成的重要机制,担任村干部,便获得了由国家和村民双重承认的“公共身份证”,可为村庄能人扩展声望资本提供“位置资源”,有利于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声望追求能够强化村干部的公共属性,为乡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选择广州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各类型村庄治理模式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城中村、城边村,集体收入增加,行政村、经济社两级集体组织对于村民个体的影响力也上升,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也增强,所以形成了多元治理、经济精英治理的模式,而在远郊村则依然保持由传统政治精英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村社之间对于村庄公共事务责任边界也形成惯例,行政村集体组织负责基本公共服务,而社则负责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和村民分红,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关系;对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逐渐弱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广州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集体收益增加、共同的开发利益诉求,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旭东  郑风田  郑淋议  
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新内源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具有个体户经历的村书记能够显著提升村庄总收入,具有企业老板经历的村书记对村庄总收入和集体资产收益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从影响机制看,具有从商经历的村书记更容易获得政府项目支持以及更能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从“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两方面助推村庄新内源式发展。从异质性看,在实行“一肩挑”制度的村庄,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再显著;宗族这种非正式制度限制了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收入的促进作用。从政策导向看,要多措并举激励能人返乡,为其创业创新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要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及完善基层治理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孙锦帆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晓龙  
对农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学界大多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等方面探析其驱动机制,相对忽视了实践中村庄制度创新与村庄行动相契合的驱动逻辑。在农村人地关系高速重组和农业利益分化的背景下,小农密集型村庄成为农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对擂鼓台村农业治理模式的个案分析发现:村庄网格化组织动员机制、创业型村干部头雁带领机制、小农户现代化推动机制和政府支持集约化使用机制的多维赋能,推动了村庄“统分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了村庄“连片带动”的社会效益的弹性扩散,实现和维系了“小农户经营本位”的村庄农业发展格局。这种农业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以农地产权明晰化为前提条件,创新村庄农业规模经营制度,建立对村庄小农户经营格局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选拔和培养村庄引领型干部,吸纳和组织村庄精英能人,建立村落微型自治组织,形成村庄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共同体,激活村庄社会基础,从而催生村庄农业治理的集体行动模式。村庄制度创新与村庄社会基础激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村庄农业治理的集约效应,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渤   曹玉栋   王玉庭  
研究目的:基于产权理论评估宅基地确权的社会经济效应,以期准确把握宅基地确权的现实价值,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释放制度红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广义精确匹配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确权有助于保障农民居住权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彰显宅基地的社会价值,同时能够促进宅基地流转和经营性利用,释放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每100个村庄中,宅基地确权使存在应分未分农户的村庄下降2.8个,村集体获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村庄增加3.8个,有宅基地流转的村庄增加4.9个,有宅基地经营性利用的村庄增加2个。区位条件对宅基地确权的社会效应无显著影响,但会弱化其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是释放宅基地多重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未来各级政府还需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为有效落实户有所居、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贤胜   陈绍志   赵荣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两山”转化的重要桥梁,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厘清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资源领域87个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程序,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生过程,并构建其一般性思维导图。结果表明:“识别资源本底—多元机制协同—产出综合效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的内在逻辑。通过识别资源本底明确治理方向,利用准备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驱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和增值,最终产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共治、生态共富以及生态共享的有机统一。本文是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的有益尝试,可为完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实施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秦勃  
宗族是村庄政治生活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农村场域中,宗族依然扮演着农村社会自我运行中的重要角色,并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本文选取了湘南一个村庄中两个势均力敌的异姓宗族,分析他们在村民选举中的博弈行为。通过个案研究可以显见,在双方或几方宗族势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村民们只是各自投自己一方的选票,进行非合作博弈,其结果只会是选举失败,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宗族非理性的认同、宗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村社会的面子观等。缓和或者消解这种宗族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发挥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六招  姜修海  张国磊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形成具有较强集体秩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但是审视我国利益密集型村庄可以发现,不少村庄社会治理存在集体秩序衰落的现实状况。为进一步探究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弱集体秩序”的生成逻辑,构建“利益嵌入-秩序重塑”分析框架,对S省A村的全治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农村集体土地、产业利益日渐密集的背景下,“精英俘获”的村治精英、“次精英俘获”的部分村民以及未参与争利的边缘群体,共同组成了分散化的治理结构;其次,村治精英采取集体利益让渡、集体管理异化的方式维持村庄治理秩序,形成了短期化的治理方式;最后,自治原则的异化、德治功能的弱化以及法治规范的虚化,致使村庄治理规则虚置化。治理结构分散化、治理方式短期化和治理规则虚置化三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消解了基层社会治理,促使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生成“弱集体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