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666)
2023(21019)
2022(17544)
2021(16260)
2020(13576)
2019(31129)
2018(30688)
2017(57876)
2016(31586)
2015(35257)
2014(34879)
2013(34222)
2012(31735)
2011(28713)
2010(28997)
2009(26745)
2008(26468)
2007(23945)
2006(20815)
2005(18451)
作者
(93453)
(78137)
(77644)
(73824)
(49380)
(37833)
(35457)
(30567)
(29575)
(27990)
(26636)
(26300)
(25179)
(24617)
(24239)
(24064)
(23848)
(23093)
(22528)
(22463)
(19571)
(19389)
(19200)
(17862)
(17669)
(17487)
(17469)
(17374)
(15970)
(15679)
学科
(129633)
经济(129504)
(89428)
管理(89161)
(71130)
企业(71130)
方法(56177)
数学(49130)
数学方法(48392)
(42000)
中国(37164)
(32578)
业经(30966)
地方(29845)
农业(27875)
(27373)
(25183)
(24074)
贸易(24057)
(23329)
技术(23007)
(22031)
银行(21960)
(21011)
(20867)
金融(20864)
理论(20613)
(20231)
财务(20155)
财务管理(20102)
机构
学院(446285)
大学(443117)
(177565)
经济(173759)
管理(168977)
研究(153319)
理学(145407)
理学院(143712)
管理学(140736)
管理学院(139917)
中国(116506)
科学(97607)
(94189)
(86180)
(81470)
(78752)
业大(71920)
中心(71834)
研究所(71744)
(68714)
农业(67259)
财经(63976)
北京(59065)
(58764)
(58067)
师范(58018)
(55127)
(54947)
经济学(53687)
技术(50042)
基金
项目(301556)
科学(235999)
基金(217061)
研究(213898)
(192649)
国家(190984)
科学基金(162309)
社会(134764)
社会科(127614)
社会科学(127578)
(120684)
基金项目(114160)
自然(107187)
自然科(104797)
自然科学(104764)
自然科学基金(102878)
(101461)
教育(98920)
资助(89090)
编号(86116)
成果(69537)
重点(68546)
(67771)
(64899)
(64153)
课题(60350)
创新(60001)
科研(58459)
计划(57187)
国家社会(55693)
期刊
(196870)
经济(196870)
研究(124398)
中国(94479)
(81241)
学报(78003)
科学(69495)
(64037)
管理(62875)
大学(58467)
学学(55229)
农业(54446)
教育(49925)
(43294)
金融(43294)
技术(40471)
业经(35124)
经济研究(31329)
财经(31000)
(28843)
(26662)
问题(25656)
(23645)
统计(22683)
技术经济(22101)
科技(22064)
图书(21803)
(21191)
业大(20526)
商业(20198)
共检索到668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旭东  郑风田  郑淋议  
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新内源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具有个体户经历的村书记能够显著提升村庄总收入,具有企业老板经历的村书记对村庄总收入和集体资产收益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从影响机制看,具有从商经历的村书记更容易获得政府项目支持以及更能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从“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两方面助推村庄新内源式发展。从异质性看,在实行“一肩挑”制度的村庄,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再显著;宗族这种非正式制度限制了能人型村干部对村庄收入的促进作用。从政策导向看,要多措并举激励能人返乡,为其创业创新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要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及完善基层治理制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秦雪征  郑直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梦滔  毕岚岚  
本文利用来自中国的微观面板数据分析了村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对于农户收入和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2003~2006年间,村干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逐年增加,而35岁以下者的比例逐年减少,村干部配备倾向于有经验,并且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2)村干部的知识化对于农户平均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但对于贫困率的降低没有显著作用。(3)村干部的年轻化对于降低贫困率具有显著作用,但对于农户平均收入增长却有不利影响。村干部同时向知识化、年轻化转变对于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是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4)村干部的知识化必须与经验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增加农户收入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双重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辉  李剑  王佳  
本文描述了村级组织和村庄公益事业发展状况,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建立等因素对公益事业发展的影响。基本结论:在过去村庄公益事业投资中,政府投资居主导地位,村集体和农户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有助于提高村级组织的效率,有助于动员更多的社区资源发展村庄公益事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大蒙  吴理财  
对皖北Y村的调查显示,获得声望资本是村庄能人“当村干部”的内生动力。声望是稀缺的象征符号资源,对声望的追求源于人们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样态,声望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并扩展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运用“文化网络-公共身份-声望资本”分析框架,阐释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人口严重流失的“空心村”,村庄能人“何以要当村干部”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文化网络为声望资本的生产、累积和展示提供了载体平台,村庄能人深受乡村文化网络的影响,具有维持村落社会声望的内在需要。公共身份是声望资本生成的重要机制,担任村干部,便获得了由国家和村民双重承认的“公共身份证”,可为村庄能人扩展声望资本提供“位置资源”,有利于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声望追求能够强化村干部的公共属性,为乡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大蒙  吴理财  
对皖北Y村的调查显示,获得声望资本是村庄能人“当村干部”的内生动力。声望是稀缺的象征符号资源,对声望的追求源于人们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样态,声望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并扩展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运用“文化网络-公共身份-声望资本”分析框架,阐释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人口严重流失的“空心村”,村庄能人“何以要当村干部”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文化网络为声望资本的生产、累积和展示提供了载体平台,村庄能人深受乡村文化网络的影响,具有维持村落社会声望的内在需要。公共身份是声望资本生成的重要机制,担任村干部,便获得了由国家和村民双重承认的“公共身份证”,可为村庄能人扩展声望资本提供“位置资源”,有利于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声望追求能够强化村干部的公共属性,为乡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凸显,对由谁来推进、何以实现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这一问题的回应变得迫切且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新时期的发展实践提炼出“能人型村干部”这一概念,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村干部角色变化分析能人型村干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对能人型村干部经营村庄的新型治村策略展开分析。进一步借助对全国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长期蹲点调查检验村干部能人化和能人型村干部治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村庄发展绩效表明,能人型村干部以经营村庄的方式带动村庄发展,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贡献显著。本文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制约,尽可能为能人型村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另一方面尚需通过创新制度设计与引入可行的内外部考核监督机制,有效规制能人型村干部越界行为,保障其带动村庄发展的绩效,严防能人变“村霸”。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秀义  刘伟平  
财政奖补后的新一事一议时期,村庄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合作迅速发展,但是不论是全国还是福建的数据仍然显示,在同样的奖补制度下还有不少村庄没有突破村级公共物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困境。与开展了一事一议合作的村庄相比,没有开展合作的村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村庄特征如何影响村级公益事业供给?村庄人口数、自然村(组)数等特征变量对一事一议合作供给村级公共物品有正向而不是负向影响,因为调研显示没有开展合作的村庄不仅是村财弱,而且往往也是村组数量少、村庄人口数量少的弱势村庄。一事一议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村庄一事一议筹资的奖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对不同村庄的不同需求的开放式回应机制,尤其是建立针对弱势村庄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兆群  王方民  杨馗  杨朝现  信桂新  
[目的]村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细胞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能,科学划分村庄发展类型,是乡村振兴战略差别化精准施策的基础。[方法]基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科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村庄发展潜能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荣昌区133个村庄调查研究结果为基础,开展了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和类型划分。[结果](1)受地域人口、土地、产业等综因合素影响,荣昌区村庄发展潜能总体呈现“西北弱、东南强”的空间分异性。村庄空间发展集聚潜能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乡村区域由高值向低值呈圈层逐级递减的区间分布态势;(2)基于乡村振兴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将研究区案例村庄划分为产居引领、资源提整、极化辐射3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并辅以相应的差别化发展策略或路径。[结论]契合乡村振兴目标,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能,划分村庄发展类型,差别化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对科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丽霞  张应良  刘魏  
借助IAD理论框架,将村庄特征分为物质属性、共同体属性、规则三个维度,基于CLDS2016数据,用熵权TOPSIS法对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水平、供给结构分别进行量化,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村庄特征、民主治理对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内宗族异质性越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也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人口规模越大、村庄距离县城越远,越有利于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行政村中自然村数量对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负向影响;民主治理更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且在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庄人口规模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丽霞  张应良  刘魏  
借助IAD理论框架,将村庄特征分为物质属性、共同体属性、规则三个维度,基于CLDS2016数据,用熵权TOPSIS法对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水平、供给结构分别进行量化,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村庄特征、民主治理对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内宗族异质性越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也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人口规模越大、村庄距离县城越远,越有利于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行政村中自然村数量对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负向影响;民主治理更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且在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庄人口规模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洪丹  赵宣凯  丁志国  
为了解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区分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以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吉林省为样本,利用2000—2015年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运用OLS、静态和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创新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收入递减效应。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特别是要加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创新。这既要求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要求建立分担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和增加创新激励的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志伟  
在扩展的"中心-外围"模型框架内,利用全国性面板数据对城市房价与劳动力流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相对房价升高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就业率的下降,但城市相对优越的公共服务又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弱化了房价的影响。(2)相对房价升高对部分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促使第三产业由低附加值领域向高附加值演进,进而实现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选择广州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各类型村庄治理模式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城中村、城边村,集体收入增加,行政村、经济社两级集体组织对于村民个体的影响力也上升,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也增强,所以形成了多元治理、经济精英治理的模式,而在远郊村则依然保持由传统政治精英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村社之间对于村庄公共事务责任边界也形成惯例,行政村集体组织负责基本公共服务,而社则负责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和村民分红,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关系;对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逐渐弱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广州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集体收益增加、共同的开发利益诉求,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唐京华  
伴随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选举已成为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乡村利益关系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村庄选举中出现了村干部共谋行为。本文以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为例,对村干部选举共谋事件中的宗族关系、权力制衡与乡镇政府行为做了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对村庄民主发展和村庄治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堵塞年轻精英进入村庄治理的渠道,削弱自治组织的治理权威,恶化村庄治理的整体环境。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的产生是传统与现代、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对内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对外则具有相当的排斥性,虽产生于选举过程,却作用于村庄治理的长期实践,必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说,遏制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强乡村社会自身的制衡能力,发展壮大村民自组织,以有组织的村民群体牵制少数几个村干部的联合行动;二是要增强外部权威的依法监督和干预,提高违法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