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37)
- 2022(20)
- 2021(26)
- 2020(22)
- 2019(53)
- 2018(33)
- 2017(65)
- 2016(47)
- 2015(56)
- 2014(53)
- 2013(72)
- 2012(55)
- 2011(64)
- 2010(69)
- 2009(70)
- 2008(63)
- 2007(58)
- 2006(43)
- 2005(29)
- 2004(30)
- 学科
- 学(243)
- 虫(108)
- 济(98)
- 经济(98)
- 动物(86)
- 动物学(76)
- 水产(74)
- 植(62)
- 植物(62)
- 物(62)
- 分类(56)
- 分类学(56)
- 森(55)
- 森林(55)
- 林(52)
- 害(50)
- 关系(47)
- 虫害(47)
- 防(46)
- 治(45)
- 防治(45)
- 及其(43)
- 昆(41)
- 昆虫(41)
- 世界(39)
- 生物(37)
- 目(37)
- 病虫(35)
- 病虫害(35)
- 翅(35)
- 机构
- 大学(915)
- 学院(853)
- 研究(599)
- 科学(536)
- 农(522)
- 所(461)
- 研究所(443)
- 农业(420)
- 中国(375)
- 业大(371)
- 农业大学(286)
- 室(276)
- 实验(270)
- 林业(264)
- 实验室(261)
- 院(259)
- 省(250)
- 重点(250)
- 京(247)
- 研究院(233)
- 科学研究(225)
- 业(201)
- 林(196)
- 科学院(196)
- 中心(184)
- 技术(184)
- 济(178)
- 江(175)
- 经济(170)
- 生物(163)
共检索到1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哲哲 常志敏
对熊蜂属(Bombus)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 3个种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并采集整体及局部特征图.结果表明:3种熊蜂在体型大小、触角第4节及毛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黑足熊蜂(B.atripes)与仿熊蜂(B.imitator)触角第4节长均大于宽,而兴熊蜂(B.impetuosus)宽大于长;阳茎瓣末端、阳茎基腹铗内钩、生殖刺突内钩差异明显,如黑足熊蜂生殖刺突具两内钩,仿熊蜂与兴熊蜂仅具一内钩.进一步对工蜂20个形态指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得出:中单眼与右单眼距离、肘脉指数和跗节指数在3种熊蜂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黑足熊蜂中单眼半径(0.161±0.010) mm与仿熊蜂(0.152±0.020) mm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兴熊蜂(0.127±0.011) mm差异显著;其余16个指标差异均显著,特征大小表现为黑足熊蜂>仿熊蜂>兴熊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文君 吴杰 安建东 邢艳红
对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在温室凯特杏园的传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蜂都可以代替人工弹花为温室杏园提供有效的传粉服务,但其传粉生物学特性不同.明亮熊蜂的趋光性差,适应温室环境能力强,活动起点温度为8.3℃,晴天日工作时间为7.85 h,访花速度为10.70朵.min-1;偏爱采集花粉,平均携粉率为31.59%.意大利蜜蜂的趋光性强,喜欢访问树冠上部的花朵;其活动受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在温度低于15℃的阴雪天气传粉活动停止,晴天日工作时间为5.34 h,访花速度为8.80朵.min-1;偏爱采集花蜜,平均携粉率仅为11.08%.因此,在低温条件下明亮熊蜂的传粉效果比意大利蜜蜂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雅琼 黄莉 尹元萍 刘萍 董蓉娇 彭进乔 杨晓菲 梁泉
【目的】比较白及属3个种的花部特征和花粉形态,为白及属植物花粉形态学研究及进一步的分类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3个种的植株形态、花部特征以及花粉电镜扫描结果进行描述与比较。【结果】白及的3个品种(系)花部特征性状没有明显的差异;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在植株、假鳞茎和叶部性状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花部特征性状既可定性也可定量的明显区分上述3个种;3个种的花粉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白及与黄花白及在花粉长度上差异显著,黄花白及与小白及在花粉长度和宽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在12 000倍的电镜下白及花粉外壁具有明显的网状脉纹,黄花白及的表明纹饰密集连接成片,而小白及的表面纹饰为断片状,呈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彼此分离。【结论】花部特征和花粉外壁纹饰可以作为白及属植物种间的分类依据。白及的3个不同花色品种(系)的花部特征没有明显区别。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凯 佟广香 张澜澜 孙慧智 卫明亮 赵成 何宝全 尹家胜 张永泉
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 grubii)、北极茴鱼(T. arcticus)、鸭绿江茴鱼(T. 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 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特征和32项标准化可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鸭绿江茴鱼全部分节特征与黑龙江茴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两两之间均存在5项以上分节特征差异显著(P<0.05)。(2)差异系数分析显示除尾柄长/体长外,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之间形态特征差异均属种内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水平。(3)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17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主要解释了茴鱼属鱼类之间的躯干部和头部差异,构建第一、二主成分散点图发现,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个体交叉程度较高且无法单独进行区分,下游黑龙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个体交叉程度次之,可以部分被区分开,仅北极茴鱼可以被单独区分开。(3)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4项标准化可量性状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97.30%。(4)聚类分析显示,与黑龙江茴鱼相比,鸭绿江茴鱼与其相似度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次之、北极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相似程度最低。综合分析表明:(1)鸭绿江茴鱼不应被定为有效种,其学名应修订为黑龙江茴鱼。(2)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于其分节特征以及躯干部和头部的可量性状上。本研究将为茴鱼属鱼类的物种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申亚梅 钱超 范义荣 童再康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和描述了12种(包括3品种)木兰属Magnolia植物(望春玉兰M.biondii,武当木兰M.sprengeri,青皮木兰M.viridula,白玉兰M.denudata,玉灯玉兰M.denudata‘Lamp’,星花木兰M.stellata,景新玉兰M.×soulangeana‘Jingxin’,美丽紫玉兰M.concinna,腋花玉兰M.axilliflora,长花玉兰M.×soulangeana‘Changhua’,紫玉兰M.liliflora,多瓣紫玉兰M.polytepala)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12种(包括3品种)木兰属植物花粉粒均为舟形,具远极单沟,左右对称...
关键词:
植物学 木兰属 花粉形态 聚类分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米蛾 赤眼蜂 寄主适合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莉莉 朱文莹 王海滨 房伟民 蒋甲福 管志勇 陈素梅 陈发棣
对菊属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菊蒿属菊蒿(Tanacetum vulgare)(JJ),菊属大岛野路菊(Chrysanthemum crassum)×亚菊属多花亚菊(Ajania myriantha)(DD),菊属大岛野路菊(C.crassum)×芙蓉菊属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DF)3个属间杂种的自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J自交不结实,未获得种子。DD自交获得种子8粒,出苗3株,成苗1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11、37.50%和33.33%;自交一代未能获得后代。DF自交获得种子52粒,出苗16株,成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公天 盛茂领
本文记述了我国宽唇姬蜂属Lathrostizus1新种,并叙述了它与近似种的区别。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建全 陈家骅 黄居昌
报道了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的拟犁沟茧蜂属Aulosaphoides一新种——版纳拟犁沟茧蜂A.bannaensis,sp.nov.,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4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益虫研究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淑芳 阎家河
本文报道了寄生杨潜叶叶蜂MesataianensisXiaoetZhou(叶蜂科Tenthredinidae,小黑叶蜂亚科Heterarthrinae)幼虫的一种重要天敌。经鉴定这种天敌隶属于栉足姬蜂亚科Ctenopelmatinae针尾姬蜂族Pionini中的一新属一新种。现命名为杨潜姬蜂CelatapopulusWang。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曲波 翟强 许玉凤 范海延 陈伟之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种忍冬属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发现其花粉长圆球形至圆球形,金银忍冬的花粉最小,台儿曼忍冬的花粉最大。4种植物的花粉均为三环沟型,萌发沟为子午向,金花忍冬的花粉萌发沟最长,几乎到达两极。4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均具刺,有细小穿孔,台儿曼忍冬花粉表面的刺小,等大,且有规则的脊与凹坑,其他3种花粉表面的刺大小不等;忍冬的花粉表面除具细小穿孔外,还有不规则条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会忠 贺学礼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3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Poljak.)Poljak.、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Krasch.)Poljak.和西北绢蒿Seriphidiumnitrosum(Web.ex Stechm.)Poljak.)的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天然种衣形态、种子吸水曲线及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千粒重均较小,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的千粒重分别为0.331,0.455和0.313 g;种子吸水曲线均呈现“快-慢-稳”的格局;伊犁绢蒿和西北...
关键词:
绢蒿属 种子 千粒重 天然种衣 萌发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光红 杨建全 黄居昌 陈家骅
分别应用普通形态学解剖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切割潜蝇茧蜂2个地理种群(福建漳州和引自美国夏威夷的种群)的形态差异.普通光学解剖镜观察结果表明,二者在体形大小、体色方面略有差异,触角节数、前翅脉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它部位无明显差异.电镜扫描结果表明,二者在头部、胸部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它部位亦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切割潜蝇茧蜂 橘小实蝇 地理种群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文 徐芳玲 杨再华
报道了我国亚拟蜂水虻属一新记录种——弗氏亚拟蜂水虻(Parastratiosphecomyia freidbergi Woodley),首次描述了其雌性形态特征,并提供了该虫标本的整体照片及外生殖器特征图.
关键词:
厚腹水虻亚科 亚拟蜂水虻属 分类 新记录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全秀 杨建全 陈家骅
我国首次发现断脉茧蜂属 H eterospilus Haliaday,本文记述了该属的属征、生物学及其分布 ,并报道一新种——网皱断脉茧蜂 H eterospiluscancellatusn.sp..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