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1)
- 2023(4269)
- 2022(3532)
- 2021(3159)
- 2020(2498)
- 2019(5556)
- 2018(5709)
- 2017(10225)
- 2016(6069)
- 2015(6646)
- 2014(6612)
- 2013(6793)
- 2012(6584)
- 2011(6152)
- 2010(6298)
- 2009(5380)
- 2008(5259)
- 2007(4691)
- 2006(4426)
- 2005(3874)
- 学科
- 济(24318)
- 经济(24301)
- 管理(19071)
- 环境(15269)
- 学(10812)
- 业(10787)
- 方法(8364)
- 企(7992)
- 企业(7992)
- 生态(7876)
- 地方(7099)
- 农(7080)
- 资源(7022)
- 数学(7020)
- 划(7000)
- 数学方法(6871)
- 和(5910)
- 规划(5773)
- 环境规划(5665)
- 中国(5525)
- 业经(4970)
- 农业(4895)
- 发(4467)
- 融(4330)
- 金融(4329)
- 经济学(4227)
- 财(3983)
- 法(3760)
- 理论(3702)
- 域(3669)
- 机构
- 大学(91141)
- 学院(90320)
- 研究(36644)
- 济(30944)
- 经济(30238)
- 管理(29828)
- 科学(26720)
- 中国(25947)
- 理学(25488)
- 理学院(25032)
- 管理学(24224)
- 管理学院(24077)
- 所(20344)
- 农(20194)
- 京(20117)
- 研究所(18930)
- 业大(16583)
- 中心(16047)
- 农业(15876)
- 州(15223)
- 江(14945)
- 范(14134)
- 师范(13937)
- 院(13881)
- 财(13790)
- 北京(12643)
- 科学院(11790)
- 省(11770)
- 师范大学(11378)
- 财经(11252)
- 基金
- 项目(65607)
- 科学(50854)
- 基金(47416)
- 研究(44339)
- 家(43783)
- 国家(43509)
- 科学基金(35485)
- 社会(26896)
- 省(26163)
- 社会科(25397)
- 社会科学(25388)
- 基金项目(25299)
- 自然(24676)
- 自然科(23914)
- 自然科学(23905)
- 自然科学基金(23426)
- 划(23295)
- 教育(18992)
- 资助(18964)
- 编号(16060)
- 重点(16009)
- 发(15163)
- 计划(14291)
- 部(13624)
- 科研(13236)
- 成果(13193)
- 创(12959)
- 科技(12950)
- 课题(12460)
- 创新(12317)
共检索到132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杜美荣 高亚平 方建光 蒋增杰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1)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2)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3)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碳,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董世鹏 蔺凡 蒋增杰 房景辉 姜娓娓 杜美荣 高亚平
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董世鹏 蔺凡 姜娓娓 杜美荣 高亚平 李凤雪 侯兴 蒋增杰
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 mg/m~(3),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董世鹏 蔺凡 姜娓娓 杜美荣 高亚平 王晓芹 李凤雪 侯兴 蒋增杰
为更好地掌握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动态生长情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energybudget,DEB)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模型,以2018年4月24日~2019年1月9日观测的胶州湾海域叶绿素a和水温为强制函数,通过现场实验和已有文献报道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质量和壳长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个体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生长,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分别为0.9374和0.9168。敏感度指数最高的是阿伦纽斯温度TA和参考温度T1,如果TA和T1分别改变10%,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增加高达8.86%。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养殖容量动态评估提供了基础模块和数据支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任一平 徐宾铎 郭永禄 杨鸣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 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 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 g和4.02 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移植底播 生长和死亡 胶州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隋玉正 陈小璇 李淑娟 孙大鹏 马歆宁 周涛
海岸带蓝碳是介于海洋蓝碳和陆地绿碳之间的一种碳库,拥有巨大的碳汇潜能,对其固碳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97年、2007年和2017年3个时间点的胶州湾遥感数据,在ArcGIS中解译获取胶州湾海岸带湿地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对胶州湾海岸带蓝碳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来看: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蓝碳总量分别是3.49亿t和2.32亿t,呈减少趋势。②从空间上来看:1997—2007年间蓝碳最大值主要分布在潮下带区域和河套、上马、棘洪滩、九龙街道的芦苇、碱蓬、大米草和养殖池区域,2007—2017年间主要分布在九龙、流亭、棘洪滩、上马街道的养殖池和芦苇区域。③1997—2017年20年间胶州湾蓝碳总价值为8522.13亿元,海岸带拥有巨大的碳汇潜能,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刻不容缓。本文结果可为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金显仕 梁翻鹏
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测定了在3、5和8℃下,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及其能量收支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与体重负相关;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与体重有关。摄食率、生长率(净生长率、毛生长率)与温度正相关。温度对能量分配影响较大,代谢分配率、排粪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变化极其显著(P<0.01);生长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能量收支方程中,排粪能所占比例较大,在41.131%~60.69%之间,代谢能在23.37%~32.73%之间,生长能在6.13%~34.63%之间,排泄能所占的比例最小,低于3%。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耗氧率 排氨率 能量收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伟 石洪华 徐宗军 张绪良
选择胶州湾湿地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并评估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52.71×107元。其中,食品生产占56.57%,这表明胶州湾湿地物质产品供给占重要地位。其次调节功能占36.12%,在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只对胶州湾湿地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开展了评估,因此仅为一个保守估计。
关键词:
胶州湾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 服务价值评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兆新 郭萌萌 杨守国 吴海燕 辛梅
采用固相萃取的方法提取海水中的蛤毒素(Pectenotoxins,PTXs)。从2006年7月28日~8月29日,将含有吸附剂的吸附盘片置于黄海胶州湾取样点(36°12.428′N,120°17.826′E)水面以下3m处,每次放置4d后取出。吸附盘片中的蛤毒素用甲醇洗脱,洗脱液蒸发浓缩近干,用1ml80%甲醇溶解,然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串联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原(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阳离子模式。样品分析所用分离柱为Waters XTerraC18柱(50×2.1mm,3.5μm),预柱为C18(10×2.1mm,3.5μm)。流动相A为2mmol/...
关键词:
蛤毒素 海水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胶州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亚林 高亚平 吕旭宁 王晓芹 李凤雪 姜娓娓 王军威 张义涛 蒋增杰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marina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cm)、小(壳长为2.00~3.00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μmol/(ind.·h)、(0.21±0.02)~(0.33±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蒋红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辛福言 马绍赛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取自乳山湾东流区金港养殖区,其壳长范围为2.86~3.21 cm。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时,菲律宾蛤仔氮的排泄率最大(11.381μg.h-1.ind-1),是其他温度组(10℃、15℃、25℃、30℃)的2~8倍。菲律宾蛤仔代谢产物中NH4+-N占总无机氮的88%~91%,NO3--N和NO2--N占总无机氮的比例很小,分别为5.74%~7.89%和2.11%~4.01%,表明菲律宾蛤仔是排氨动物,氮的代谢终极产物主要为氨。磷的排泄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排泄的磷中DOP的量明显小于DIP,总体趋势是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高,其中T...
关键词:
乳山湾 菲律宾蛤仔 氮、磷排泄 温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马绍赛 辛福言 张东杰 宋建忠 孟伟 陈聚法 曲克明
根据乳山湾贝类养殖滩涂老化的特点,采用了压沙1、3 cm和翻耕20、40 cm的物理修复方式,经过9个月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压沙1cm贝类生物量为4 .9 kg/m2, 压沙3cm贝类生物量为5 .6 kg/m2,翻耕20 cm贝类生物量为4. 6 kg/m2,翻耕40 cm贝类生物量为3. 9 kg/m2,对照组贝类生物量为4 .1 kg/m2。除翻耕40 cm修复方式外,其他3 种修复方式均显示一定的效果,并以压沙3 cm最好。翻耕20 cm虽然不如压沙的效果好,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然显示较大的优势,每亩约增产余。由于翻耕的修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容易推广。
关键词:
乳山湾 滩涂老化 物理修复 菲律宾蛤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京梅 陈琦 姚海燕
选择实验法是当前国际上用于评估资源环境价值的前沿方法。本文针对胶州湾湿地围垦生态影响,应用选择实验法,评估湿地围垦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提出生态修复优选方案。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确定了湿地面积、植被覆盖率、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4项湿地修复属性。通过对胶州湾地区293名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定量评估了湿地修复中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若将湿地的各项属性修复至基线水平,居民的支付意愿约为321.78元/(年·户),据此测算胶州湾湿地围垦的生态效益损失约为7.67亿元/年。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4个属性中居民对湿地面积变化的关注程度最高,其次是湿地水质,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以恢复湿地...
关键词:
选择实验法 围垦 支付意愿 生态效益损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京梅 王晓玲
评估湿地围垦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黄海胶州湾湿地围垦,运用生境等价分析法,完成了围垦湿地的生境受损量、补偿量及补偿面积的评估。结果显示:1988年-1997年期间,胶州湾湿地围垦面积约为2264hm2,生境损害程度为54.5%。假设通过人工种植沼泽植被来修复受损湿地生境,且修复生境所提供的服务等于受损区域的生境服务,则修复工程的规模为358hm2,才能达到补偿受损湿地生境服务水平的目标。进一步参照不同类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平均公益价值标准,该围垦规模的生境服务损害成本约4264万元/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谢彬 林志华 何琳
本研究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底泥或单胞藻调节悬浮颗粒浓度,研究了悬浮物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变化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保留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文蛤、硬壳蛤及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分别在粒径为8、6和6 μ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1%、59.6%和62.6%。随数量浓度的增加,文蛤在低(4.32× 10~(7) cells/L)、中(5.27×10~(7) cells/L)、高(6.65×10~(7) cells/L) 3个数量浓度级下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逐渐增大,分别为9、13和14 μm,保留效率最大值分别降至49.7%、33.4%和26.2%;与文蛤相似,菲律宾蛤仔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也分别增大至9、12和14 μm,但最大保留值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的最大值保持不变,但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略有增大,分别为8、9和10 μm。随质量浓度的增加,文蛤、菲律宾蛤仔在低(5.7 mg/L)、中(11.8 mg/L)、高(23.3 mg/L) 3个质量浓度级下的保留效率最大值和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均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最大值显著降低,分别为60.7%、27.6%和25.5%,但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保持不变。本研究表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对食物颗粒数量浓度变化更敏感,而硬壳蛤的保留效率受质量浓度变化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