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1)
2023(1656)
2022(1448)
2021(1374)
2020(1083)
2019(2600)
2018(2443)
2017(4302)
2016(2520)
2015(2925)
2014(2722)
2013(2919)
2012(2756)
2011(2490)
2010(2441)
2009(2318)
2008(2192)
2007(1901)
2006(1763)
2005(1561)
作者
(7734)
(6606)
(6473)
(6239)
(4637)
(3243)
(2897)
(2638)
(2423)
(2388)
(2361)
(2327)
(2260)
(2251)
(2119)
(2100)
(2059)
(1976)
(1920)
(1882)
(1689)
(1609)
(1608)
(1536)
(1519)
(1493)
(1477)
(1473)
(1405)
(1360)
学科
(12462)
经济(12460)
(7482)
管理(6048)
方法(5320)
(4843)
企业(4843)
数学(4634)
数学方法(4605)
地方(4350)
(4134)
业经(3137)
农业(2949)
中国(2667)
(2624)
贸易(2620)
(2551)
(2482)
环境(2048)
地方经济(1920)
服务(1729)
(1710)
(1687)
(1680)
服务业(1566)
技术(1515)
(1511)
生产(1476)
(1415)
资源(1395)
机构
学院(36549)
大学(35678)
(16184)
经济(15922)
研究(14552)
管理(13977)
理学(11970)
理学院(11808)
管理学(11646)
管理学院(11574)
中国(10794)
科学(9525)
(8862)
(8653)
(7776)
(7472)
研究所(7222)
农业(7064)
业大(6623)
中心(6491)
(6357)
(5738)
(5385)
经济学(5083)
(4918)
科学院(4744)
(4647)
财经(4621)
经济学院(4585)
师范(4584)
基金
项目(26487)
科学(20753)
基金(19023)
研究(18429)
(17385)
国家(17247)
科学基金(14318)
社会(11798)
社会科(11205)
社会科学(11203)
(10950)
基金项目(9921)
自然(9618)
自然科(9408)
自然科学(9404)
自然科学基金(9240)
(9067)
资助(8049)
教育(7850)
编号(6869)
(6424)
重点(6157)
(5680)
(5507)
(5478)
课题(5206)
创新(5154)
计划(5149)
科研(5115)
发展(5075)
期刊
(17961)
经济(17961)
研究(10332)
中国(7896)
(7813)
学报(6836)
科学(6318)
农业(5711)
管理(5519)
大学(4879)
学学(4663)
(3891)
技术(3826)
(3740)
业经(2962)
教育(2957)
(2790)
金融(2790)
资源(2772)
经济研究(2749)
问题(2611)
技术经济(2342)
财经(2129)
世界(2098)
(2022)
(1929)
(1903)
科技(1885)
现代(1864)
业大(1843)
共检索到56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全秋梅  徐姗楠  肖雅元  李纯厚  
根据2016―2017年在胶州湾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19.1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0.57 [g(去灰干重, 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9.64 [g(AFDW)/(m~2·a)]和0.47/a;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在湾内北部的养殖区和湾口处较高,形成两处次级生产力高值区,向四周逐渐减小;在季节上,次级生产力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环境因子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P>0.05),在湾内养殖区的次级生产力与底质类型相关性较大,而湾外是溶解氧的含量影响较大;胶州湾海域次级生产力高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海域,但P/B值较低,表明群落组成中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和新陈代谢快的物种所占比例少于其他海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丁敬坤  张雯雯  李阳  薛素燕  李加琦  蒋增杰  方建光  毛玉泽  
根据2017年7月山东省胶州湾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生物多样性和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胶州湾底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共7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0 g/m~2和132 ind./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和纽虫(Nemertine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69~3.77,平均值为2.35,丰富度指数(d)为0.67~3.12,平均值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5~1.00,平均值为0.81。多样性AMBI指数(M-AMBI)为0.26~0.60,平均值为0.44。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15%相似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3个群落,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较大的站位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被划分在同一个群落中,聚类结果与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切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M-AMBI指数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刘培廷  胡海生  杨波  许海华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2),平均生物量2.37[g(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1.50[g(AFDM)·m(-2)·a(-1)]和0.63。空间分布上,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远岸>近岸。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符芳菲  李纯厚  徐姗楠  
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ind/m2,平均生物量77.8g/m2;主要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总体丰度在中潮区较高,生物量在低潮区较大;断面5丰度、生物量均最高,断面1丰度、生物量均最低。多...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进  纪炜炜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有4种。从数量来看,舟形藻Naviculasp.的数量最高,占底栖微藻总量的24.6%,其次是曲舟藻(Pleurosigmasp.),占底栖微藻总量的15.8%,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多甲藻Peridiniumsp.的数量最少,均占总量的1.8%。底栖微藻的个体数量为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凤侠  张秀梅  李文涛  张沛东  
针对2013年和2014年采自青岛胶州湾的209尾铠平鲉(SebaSteS hubbSi)样本开展了年龄、生长和种群繁殖力研究。耳石轮纹结构的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铠平鲉的年龄分布范围为1~+~7~+龄,2~+~4~+龄为优势年龄组(77.5%)。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8×10~(-5) L~(2.797)(R~2=0.861)。Von beRtaLanffy体长生长方程为L_t=131.4×[1-e~(-0.269(t+2.697))],体重生长方程为W_t=63.6×[1-~(e-0.269(t+2.697))]~(2.797)。其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1~+~3~+龄为快速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任一平  徐宾铎  郭永禄  杨鸣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 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 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 g和4.02 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李纯厚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4次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胶州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各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显示,胶州湾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3~10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且峰值位于5~6粒径级,主要由大泷六线鱼和褐菖鲉等小型鱼类构成。各季节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和曲度差异显著,其中春季曲率最大且曲线较平缓,夏季曲率最小且曲线相对陡峭。谱线曲度和曲率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粒径小的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玉筋鱼及长丝虾虎鱼等地方常栖性种类和赤鼻棱鳀、白姑鱼等季节洄游性种类的出现有关。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表明,春季处于未干扰状态,冬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秋季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研究表明,胶州湾鱼类群落总体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鱼类生物量谱呈现单峰型,粒径结构以小型粒径鱼类为主,且地方常栖性和季节洄游性鱼类等补充群体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影响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蔡研聪  李纯厚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尾/km~2),春季最低(18 080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明春  
形成、演化及其开发的回顾胶州湾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胶河。《寰宇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胶州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定居在这里,过着以农业为主,以渔业为副的生活。岸为胶州,水为胶州湾。胶州湾以团岛与薛家岛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湾口宽3公里,湾内岸线长163公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韩东燕  薛莹  纪毓鹏  徐宾铎  刘贺  麻秋云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过锋  陈聚法  陈碧鹃  崔毅  
1999~2004年对胶州湾北部海域营养盐进行了连续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年际春季2003年无机氮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60·85μg/L,超出海水水质三类标准,超标率为77·8%。夏季2001年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86·89μg/L,2004年次之,平均含量461·82μg/L;秋季2003年无机氮平均值为633·46μg/L,均超出海水水质四类标准。磷酸盐的年际季节性变化及年际均值变化分析,该海域无机磷含量均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尤其在春、秋季),另,夏季高温期超标也较为严重。从氮、磷比值的季节变化来看氮、磷含量均较高。胶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海欧  於琍  吕明辉  张晓美  康童茜  杨书运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未来可能面临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在海岸带地区开展气候变化适应举措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基于"感知-适应"分析框架,以胶州湾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1980-2010年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事实、当地居民的感知及其与气候变化事实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胶州湾地区近30年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幅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