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09)
- 2023(5937)
- 2022(5055)
- 2021(5042)
- 2020(3983)
- 2019(9406)
- 2018(9459)
- 2017(15835)
- 2016(9919)
- 2015(11368)
- 2014(11178)
- 2013(10269)
- 2012(9705)
- 2011(9011)
- 2010(9035)
- 2009(7712)
- 2008(7376)
- 2007(6627)
- 2006(6195)
- 2005(5644)
- 学科
- 济(25018)
- 经济(24979)
- 教育(20034)
- 管理(17080)
- 业(14930)
- 中国(14176)
- 企(10773)
- 企业(10773)
- 学(10092)
- 农(9057)
- 理论(8606)
- 方法(8526)
- 税(8127)
- 地方(8126)
- 税收(7630)
- 收(7597)
- 数学(7251)
- 教学(7124)
- 数学方法(7088)
- 财(7057)
- 农业(6340)
- 发(5499)
- 业经(5476)
- 技术(5129)
- 制(4749)
- 和(4658)
- 发展(4628)
- 展(4506)
- 研究(4480)
- 思想(4192)
- 机构
- 大学(125886)
- 学院(120040)
- 研究(50139)
- 济(35510)
- 经济(34256)
- 管理(33914)
- 科学(32820)
- 中国(30760)
- 京(30370)
- 教育(30121)
- 理学(28624)
- 范(28256)
- 理学院(28056)
- 师范(27995)
- 管理学(27170)
- 管理学院(26934)
- 所(26115)
- 研究所(23862)
- 农(23439)
- 师范大学(23224)
- 中心(21430)
- 江(21368)
- 北京(20066)
- 业大(19191)
- 财(18894)
- 技术(18777)
- 农业(18699)
- 院(18685)
- 州(16633)
- 职业(15345)
- 基金
- 项目(78989)
- 研究(62365)
- 科学(61537)
- 基金(51749)
- 家(46459)
- 国家(45894)
- 科学基金(36770)
- 教育(36593)
- 社会(34348)
- 省(32969)
- 社会科(31916)
- 社会科学(31905)
- 划(30825)
- 编号(27904)
- 基金项目(26731)
- 成果(26014)
- 自然(23979)
- 课题(23644)
- 自然科(23330)
- 自然科学(23319)
- 自然科学基金(22889)
- 资助(20928)
- 年(19949)
- 重点(19749)
- 发(18773)
- 部(18319)
- 规划(17087)
- 创(16523)
- 性(16518)
- 项目编号(16335)
共检索到201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赵康
本文围绕杜威访华,分析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杜威访华前,胡适已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吸收并大力宣传实用主义,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阐述精辟,但也反映出其选择倾向、阐释的缺失和过度现象。杜威访华期间,胡适对杜威大量演讲的通达翻译,体现了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系统吸收;一些误译和漏译虽会招致误解,但却集中传达了杜威教育思想要旨,影响深远。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他改良中国社会的努力,透露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转化。杜威离华后,胡适持续吸收杜威教育思想,并对先前的吸收有所反思和修正。胡适并未全盘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他在某个层面可能借助杜威之旗推进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主张,但总体上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以应对当时社会现实之需。
关键词:
胡适 杜威访华 杜威教育思想 吸收 转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康
教育知识的跨国扩散引起一国对外来教育知识的"吸收"活动。对和外来知识的"语言背景"相同的国家而言,其吸收活动是否更通畅、发生的影响是否更深远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此研究从"知识吸收"的立足点出发,考察20世纪初期到20年代英国引入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的过程,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它在英国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以及50年代以后它在英国淡出和再被吸收的反复现象,展现出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吸收、排斥和改造杜威教育思想的缓慢而复杂的历程;再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知识吸收理论"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如此得以具体评判杜威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并深刻认识"社会系统"建构教育理论的"机制"。
关键词:
杜威 教育思想 英国 知识吸收理论 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兴韵
1920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就"是否应保持独立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展开了激烈论争,时值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孟禄相继访华,南北各派学人借机争夺二人以壮本派声威,谋求中国教育变革的龙头地位。不同的学术团体和个人推动、接受或抗拒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背后,牵连的是民国教育界各种派系的人事关系和学校存废、发展方向的现实问题。杜威、孟禄访华期间的许多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界各方力量的较量和势力消长,以及学人矛盾对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杜威 孟禄 中国高等教育界 派别纷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康
通过展现1996年~2012年间有关杜威教育思想在世界传播和吸收的研究状况,本文认为国外这类研究在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方面显出多样性,其方法论大多可用"外化"理论解释,方法上呈现为历史与比较分析结合的走势。这种结合为揭示与解释教育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与吸收过程及其"机制"提供了历史案例,并促成国际视野的建构。其研究案例有助于重新评价杜威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也有助于理解和借鉴"外化"理论以及历史与比较研究结合的取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藤春
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关于职业与教育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而有见地,论述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都值得称道,特别是在拜读了他的《教育与职业》一文后,我对于职业与教育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应然之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观,杜威先生又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与看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康
20世纪末以前,杜威教育思想在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不被看重。虽然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古利特和凯兴斯泰纳等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吸收,但主要是从民族主义立场对其著作进行翻译和阐释。魏玛共和国时期对自由民主的崇尚和许拉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译介,使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学界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有所扩大加深;一些教育学家将其民主思想转化在学校改革实践中。然而,这一时期杜威教育思想在德国教育实践中不仅没有产生可观影响,还遭到德国主流教育界的篡改、冷遇和贬损,导致后来杜威在德国长久被误解。为究其根源,以教育史学家特罗勒的"教育语言"概念为研究工具,发现当时德国的教育领域被精神科学教育学以及支撑此学派的"教化"语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幸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于20世纪初先后到访日本与中国,广开演讲,参观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多有交流。但相对而言,杜威在中国滞留时间更久,对中国抱有更深的好感,他在中国的影响也深入得多。杜威在这一时期的家信集《杜威家书》表明,他对日本天皇制下的集权体制心存疑虑,因此不曾对其未来报以乐观的态度。相反,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让杜威日益感受到中国学生和普通民众觉醒的力量,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民主理念付诸实践的巨大可能性。这是促使他愿意长期滞留中国的深层原因。杜威这一思想转变的动态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但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正相吻合,也具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
杜威 杜威家书 民主 中国 日本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斐
在美国职业教育史上,曾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普杜之争"。从争论双方一系列基础性观念的范式对立,即普罗瑟派的效率主义、精英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对立于杜威思想中具有的人本主义、平等思想以及进化主义,可以看到,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民主为向度,坚持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的观念要旨,具有显著的合理性。
关键词:
杜威 职业教育思想 合理性 “普杜之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丽莉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杜威出生后不久,美国就爆发了南北战争,战后加快了工业化发展进程,到1900年,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新移民,他们定居在城市,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步伐。于是,美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城市工业文明。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问题,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然而,面对新形势,美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学校与社会脱节,课程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关松林
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开始大量涌入日本,在这种背景下,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作为外来思想开始传入日本。随着日本学者对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不断加深,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日本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日本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日本教育思想实践的主流,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关松林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影响很大。在日本的教育家中有众多的解读者、追随者,也有一些持反对态度的批判者。各种不同的声音,推动了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发展,也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对日本教育的独特贡献,促进了日本教育哲学的变革,助推了日本教育现实的改变,加速了日本教育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
日本 杜威 教育思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教育学科的构建时代,作为学科构建的最重要领航者,杜威的相关言说和行动,一方面是我们了解当时教育学科构建和发展样态不可或缺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检验当代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一种参照。杜威在其相关的三个重要文献中,以及在芝加哥大学创建教育系、实验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实践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学科的基本看法和设想,即创建一种"统一的教育科学"。这是杜威赋予教育学的一种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当时的种种现实条件下还难以实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多尔 余洁
倘脱离了道德和人文关怀,知识可能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杜威的思想中包含着道德追求,因而充满实践智慧。他所倡导的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杜威的智慧与当今法国著名哲学家、复杂理论学家Michel Serres的思想若合符节、交相辉映。杜威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向我们昭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健全发展需要尊重自己的智慧传统,而不能简单模仿美国。
关键词:
知识 道德 智慧 第三类课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嘉慧
关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杜威教育哲学所提出的学术批评,可为中国学者更准确地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得失提供更冷静的研究视角。白璧德与杜威之争主要包括三个分歧。从白杜之争的视角来看,杜威教育哲学至少在三方面值得关注和重新评估:当杜威以一元论哲学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教育哲学时,这种一元论容易把个人本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或他人;当杜威从民主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其教育哲学体系时,需要谨慎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度浪漫的情感主义;当杜威将进化论作为其教育哲学的基本视角时,需要谨慎对待这种进化论所激发出来的"古今之争"。
关键词:
白璧德 杜威 一元论 理性主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道勇
杜威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有巨大影响。而实际上,在经过短暂的杜威热以后,杜威的学说很快就开始受到批评。这些批评意见,聚焦于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改良式的社会改造理论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批评者从不同于杜威的理论视角出发,把杜威的理论作为一家一派来进行评论。民国学者对杜威的这些批评意见至今仍然成立,他们的批评方式对于今天的杜威研究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杜威 批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