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6)
- 2023(5078)
- 2022(4039)
- 2021(3545)
- 2020(2957)
- 2019(6782)
- 2018(6949)
- 2017(13576)
- 2016(7646)
- 2015(8055)
- 2014(8183)
- 2013(8170)
- 2012(7639)
- 2011(7051)
- 2010(7118)
- 2009(5926)
- 2008(5960)
- 2007(5572)
- 2006(5063)
- 2005(4218)
- 学科
- 济(29824)
- 经济(29793)
- 管理(19141)
- 业(12933)
- 环境(11635)
- 学(10236)
- 中国(9977)
- 方法(9604)
- 农(9544)
- 企(9216)
- 企业(9216)
- 地方(8971)
- 数学(8159)
- 数学方法(8025)
- 发(6734)
- 农业(6283)
- 业经(5984)
- 划(5923)
- 和(5826)
- 资源(5749)
- 财(5642)
- 发展(4985)
- 展(4977)
- 制(4670)
- 生态(4652)
- 规划(4622)
- 经济学(4484)
- 环境规划(4482)
- 融(4079)
- 金融(4077)
- 机构
- 大学(102142)
- 学院(101475)
- 研究(41356)
- 济(38015)
- 经济(37120)
- 管理(34069)
- 中国(29731)
- 理学(28816)
- 理学院(28316)
- 科学(28167)
- 管理学(27574)
- 管理学院(27379)
- 京(23521)
- 农(22499)
- 所(22161)
- 研究所(20428)
- 中心(18348)
- 业大(17981)
- 农业(17692)
- 江(17461)
- 财(17054)
- 范(16100)
- 师范(15903)
- 院(15591)
- 北京(14635)
- 省(13871)
- 州(13212)
- 财经(13178)
- 科学院(13078)
- 师范大学(13002)
- 基金
- 项目(71561)
- 科学(55610)
- 基金(51176)
- 研究(50217)
- 家(46953)
- 国家(46606)
- 科学基金(38230)
- 社会(30865)
- 社会科(29034)
- 社会科学(29028)
- 省(28517)
- 基金项目(27449)
- 自然(25697)
- 自然科(25014)
- 自然科学(25006)
- 划(24859)
- 自然科学基金(24501)
- 教育(22793)
- 资助(20162)
- 编号(19752)
- 重点(17367)
- 发(16773)
- 成果(15828)
- 部(15420)
- 课题(15058)
- 计划(14476)
- 科研(14192)
- 创(14067)
- 创新(13401)
- 发展(13048)
共检索到157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磊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借鉴国际比较研究,探索中国交通现代化之路径,按照"交通—经济—社会—生态"内在逻辑关系,提出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胡焕庸线"两侧差异化发展的交通格局,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及2049年交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交通现代化 “胡焕庸线” 基础设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莎 胡最 郑文武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特征的真实写照,科学地刻画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特征。定量模拟该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可以为国家实现能源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年),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与灰色模型构建了胡焕庸线能源消耗空间格局预测模型(HLECSM-SD);再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50 km×50 km空间格网,模拟2020年并预测2021—2025年"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设置3种情景方案分析中国能源消耗情况。结果表明:(1) HLECSM-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2)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3)该线两侧的能源消耗量增长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且东侧的增长率低于西侧。(4)在胡焕庸线东侧,煤炭消耗量具有"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特征,这与中国煤炭资源蕴涵量的空间格局一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具有"东部多、中部少"的空间特征,这是由各省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5)在情景设置中,不同影响因子对能源消耗量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国煜 王嘉怡 曹宇 刘阳 梁巍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尹星星 颜卉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以省界相连的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变动可以分为两大时期4个阶段。从总体看,该线两侧人口占比呈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变动幅度下降、两侧占比趋稳的态势。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推动力,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差异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社会政策会导致两侧人口分布的短期波动。两侧主要发展指标差距的定量分析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缩小两侧发展差距已经起到了实际作用。缩小两侧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既是可能的又是艰巨而长期的。两侧主要发展指标与人口分布模型证明现阶段西北部人口占比升高将会扩大两侧发展的差距。因此,目前要缩小两侧人民生活的差别,共享发展成果,应该保持胡焕庸线和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相对稳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理 黎妮 马欣怡
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以胡焕庸线两侧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方面18个代表性指标的864个数据序列,采用断点回归的技术方法,检验了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发展差异。结论显示,在人口密度、经济产出、金融支持、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断点效应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均衡。建议政府加大金融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适当地引导人口迁移等方式,降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
破解胡焕庸线魔咒 均衡发展 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贺轩 雷祖康 倪伟桥
基于时间维度,以武汉三镇火车站的发展历程为例,梳理了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的演变轨迹,通过对火车站两侧城市功能及空间组织的比较分析,对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及其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我国目前铁路建设实施火车站区域的土地综合开发以及空间协同整合提供了策略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贺轩 雷祖康 倪伟桥
基于时间维度,以武汉三镇火车站的发展历程为例,梳理了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的演变轨迹,通过对火车站两侧城市功能及空间组织的比较分析,对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及其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火车站两侧城市建设关系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我国目前铁路建设实施火车站区域的土地综合开发以及空间协同整合提供了策略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莉 张捷 张卉 张宏磊 张滋露
胡焕庸线以其对空间的简化表达,描述中国人口分布东西悬殊的宏观格局。文章将胡焕庸线简化为地理坐标系中的线性解析几何模型——简称"胡焕庸线模型":Y=0.8697X-60.639,方便大数据背景下碎片化和非标准化对象空间相对胡焕庸线位置的判定。通过构建旅游空间潜力模型揭示中国大陆处于不同"胡焕庸线区位"地理单元的旅游市场潜力"胡焕庸线区位效应",分析胡焕庸线作为除距离因素外体现区域差异重要因素的有效性。这种体现在旅游市场潜力空间差异的效应,反映中国宏观经济地理区位的规律性现象,是经济地理区位的"胡焕庸线区位效应"。"胡焕庸线模型"—"胡焕庸线区位"—"胡焕庸线区位效应"构成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地域传统导向型区位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