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5)
2023(14362)
2022(12485)
2021(11588)
2020(9647)
2019(22144)
2018(22011)
2017(41501)
2016(22872)
2015(25847)
2014(25910)
2013(25741)
2012(23992)
2011(21845)
2010(21942)
2009(19905)
2008(19259)
2007(17098)
2006(15197)
2005(13647)
作者
(71135)
(58797)
(58556)
(55363)
(37575)
(28423)
(26469)
(23227)
(22638)
(21188)
(20231)
(20084)
(19055)
(18812)
(18578)
(18310)
(17635)
(17632)
(16892)
(16870)
(14944)
(14652)
(14380)
(13519)
(13265)
(13253)
(13244)
(13061)
(12056)
(11793)
学科
(92912)
经济(92818)
管理(61136)
(59013)
(47330)
企业(47330)
方法(37609)
数学(31732)
数学方法(31339)
中国(27647)
(25940)
地方(24630)
(24421)
业经(21634)
(19858)
农业(17811)
(16191)
贸易(16176)
(16073)
(15650)
(15582)
环境(15534)
理论(15418)
技术(15106)
(15077)
银行(15006)
(14638)
金融(14636)
(14456)
(13706)
机构
大学(327512)
学院(326026)
管理(123613)
(122543)
研究(119936)
经济(119597)
理学(105875)
理学院(104546)
管理学(102477)
管理学院(101926)
中国(87925)
科学(79753)
(73346)
(63994)
(63356)
研究所(58059)
业大(54997)
(54668)
中心(53117)
农业(50405)
(49744)
北京(47233)
(45062)
师范(44458)
(44035)
财经(43064)
(40649)
(39116)
(38225)
技术(38213)
基金
项目(225054)
科学(173784)
基金(159547)
研究(159094)
(142540)
国家(141326)
科学基金(118396)
社会(95661)
社会科(90363)
社会科学(90337)
(89755)
基金项目(84784)
自然(80120)
自然科(78133)
自然科学(78110)
自然科学基金(76702)
(76569)
教育(72345)
资助(66379)
编号(64542)
成果(52606)
(52052)
重点(51556)
(47561)
(46364)
课题(46108)
计划(43777)
科研(43433)
创新(43288)
大学(40383)
期刊
(141708)
经济(141708)
研究(96683)
中国(68654)
学报(61595)
(58700)
科学(54338)
管理(47171)
大学(45011)
学学(42319)
农业(41184)
教育(40071)
(39140)
技术(29019)
(28466)
金融(28466)
业经(24219)
经济研究(21894)
(21643)
财经(20212)
图书(19343)
问题(18035)
科技(17725)
(17178)
业大(16836)
(16184)
理论(15712)
技术经济(15382)
林业(15330)
资源(15219)
共检索到493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鹏  周惠娟  刘占林  Keith E. Woeste  呼东峰  党萌  李忠虎  王玛丽  赵桂仿  
胡桃属植物约有21种,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分布,为间断分布类群。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综述胡桃属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方面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美国白核桃及我国特有种麻核桃、野核桃和胡桃楸的归属及系统地位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起源分布与进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预计二代测序技术将成为研究非模式植物胡桃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有利工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蓉  程中平  王章利  
为了弄清桃亚属中国分布植物的系统发育及演化关系,对这些种类的植物学性状以及核ITS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植物学性状和ITS序列分析分别采用SPSS和MEGA构建系统树,psbA-trnH序列分析采用Network构建进化网络。结果表明:新疆桃确为普通桃的一个亚种;陕甘山桃不是山桃的变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种;桃亚属植物的演化关系为光核桃→甘肃桃,甘肃桃通过其中一支演化为山桃→陕甘山桃,另一支演化为普通桃和新疆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贺文闯  向坤莉  武志强  顾翠花  
系统发育研究是进化生物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其他众多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不同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与进化命运。利用分子数据研究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是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手段。随着测序技术的提升和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系统发育研究由早期基于单基因或联合少数片段逐步发展到现阶段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对个体、群体、物种以及更高水平的进化关系进行探讨。讨论了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植物不同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系统发育树构建的主要方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适用于不同阶元和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不同基因组之间的遗传特性差异使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备不同的优势和应用:(1)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相对简单,序列保守,不易重组,单亲遗传,是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分子数据资源;(2)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化速率较慢,目前仅适用于早期植物和大尺度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3)核基因组为双亲遗传,可综合揭示双亲谱系及系统网状进化关系,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同建树方法适用于不同特征的数据集,在建树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避免长枝吸引和不完全谱系分选带来的影响。未来核基因组将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主流方向,其双亲遗传特性能够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杂交和基因组渗入等事件提供充分的见解。随着越来越多的类群系统位置被确定,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杂交、回交等双亲遗传,以及核质互作、多倍化、功能适应和趋同进化等问题将会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重点。表1参78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霞  
杨柳科(Salicaceae)是一个分布极广的植物类群,自林奈创建杨柳科以来,该科只包括杨属和柳属两个属。根据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杨属分为6大派。由于早期的研究所用分子标记包含的系统信息不足或取样的限制,杨属6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杨属起源、演化历史和进化的时间框架等都是系统学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以蓖麻属(Ricinus)的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外类群,选取54个代表了广义杨柳科中的11个属的物种,使用matK和rbcL联合序列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道杰  郭蔼光  杨翠玲  李殿荣  田建华  
植物花器官的发育是由器官特异性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包括ABC模型的A、B、C功能基因,同时还有决定胚珠发育的D功能基因和E功能基因。这些基因的精确表达需要花分生组织特异性基因的激活和多个正负调节因子的调控。在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基因存在着复杂的遗传网络调控系统,就此提出了各种调控模型。文章就花发育分子模型的发展和完善、不同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调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植物花器官发育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植物花器官发育机理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绪勤  邓传良  刘丽盈  沙涛  于美玲  卢龙斗  
以流苏树属的流苏树,女贞属的女贞和木犀榄属的木犀榄作为外类群,利用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对木犀属19个种进行种间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木犀属植物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特别表现在3′端;②木犀属植物是一单系类群;③19种木犀属植物可以分为3个分支:香花木犀和华东木犀各单独聚为一个分支;其余聚为一个分支;其中美洲木犀、牛矢果和厚边木犀聚为一个亚分支,都属于圆锥花序组;木犀组的红柄木犀、毛木犀、石山桂、狭叶木犀和管花木犀组的山桂花5种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其余的9种木犀组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④经典的基于形态学的P.S.Green分类系统没有得到分子数据的支持,圆锥花序组聚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国庆  梁冠宇  杨森  蔡林豪  何静  董烨玮  梁日深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九棘鲈属鱼类(Cephalopholis)物种分类关系,并验证细胞色素C 氧化酶亚基 Ⅰ (COI) 作为DNA条形码对九棘鲈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采集了我国分布的九棘鲈属鱼类12种,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I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4种九棘鲈COI基因共同分析,利用MEGA7.0软件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 16种九棘鲈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0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2,两者相差71倍,表明COI基因可作为九棘鲈鱼类分子鉴定的条形码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上,16种九棘鲈属鱼类聚为体色特征不同的三个类群,其中七带九棘鲈(Cephalopholis igarashiensis)与卜氏九棘鲈(Cephalopholis polleni)体色为多彩颜色,两者最先分化,位于进化树底部。剩下的九棘鲈主要形成体色为红色与体色为褐色的类群,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部分存在误鉴或同种异名分类争议的九棘鲈品种: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与半斑九棘鲈(Cephalopholis hemistiktos)、橙点九棘鲈(Cephalopholis aurantia)与黑边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进化树枝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并且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也远大于0.020。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研究结果为九棘鲈属鱼类的分类及物种鉴定提供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马春艳  沈盎绿  马凌波  倪勇  张永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欣雨   朱守玟   江转转  
【目的】李属植物种类庞杂,其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对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旨在为李属植物系统发育、种群鉴定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已发布的7种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基因组的特征、组成,基因转移,遗传变异,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7种李属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422 215(寒樱)~535 727 bp(梅),GC含量均约为45%,编码序列数量相近。跨膜结构域分析显示,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开放阅读框可能包含信号肽。DNA从叶绿体迁移至线粒体分析显示,tRNA基因比rRNA基因更为保守。7种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不强,但共线性较高,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纯化选择。线粒体全基因组和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寒樱与浙闽樱桃、梅与山杏的亲缘关系更近,李与光核桃的亲缘关系也较为接近,此结果与植物学分类标准存在一致性。【结论】李属线粒体基因组是其全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序列较为保守,可用于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玉菲  梁文斌  徐刚标  王红霞  
红豆杉属植物起源于古老的第三纪,有11种1变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目前本属大部分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本文全面地综述了红豆杉属植物的花芽分化、生殖物候和雌雄生殖系统发育、传粉受精、胚发育等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阐述了红豆杉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仁艳  姜春宁  郑彩霞  丁坤善  
近年来,以雌性不育突变体植株为材料,应用遗传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雌配子体及胚珠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从雌配子体发育、胚珠发育及珠被发育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雌配子体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国际上大部分研究都以草本的模式植物或农作物为材料.通过化学诱变以及转座子和TDNA插入等诱变方法,已经在拟南芥中鉴别出许多胚珠和胚囊发育异常的突变体,并初步获得了一些影响雌配子体发育的调控基因.由于木本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长而复杂,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形态解剖学和生理生化水平上.国内最近几年以油松和文冠果的雌性不育突变体为材料,从分子调控水平开展了木本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国夫  
从1978年发现蜜环菌生物种以来,发现15个生物种.本文介绍了生物种的分类命名及其在担子菌分类学与林木病理学中的意义.简述鉴定生物种的6种交配试验方法及同工酶和免疫学技术鉴定生物种的现状并综述了蜜环菌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冀蓉  吴仁协  赵元莙  刘静3  
鲷科(Sparidae)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目前已报道世界有34属133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至热带水域,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此类群系统学研究已有250多年历史,但是在亚科、属、种(亚种)等不同分类阶元上仍然存在颇多争议和疑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百年来有关鲷科鱼类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厘定了中国鲷科鱼类的有效物种和种名,修订了过去文献中出现的主要同物异名和错误的命名种,初步确认中国鲷科鱼类现有7属18种(或亚种);在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地位的基础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浩  顾泽茂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 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 mm;背甲马蹄形,侧叶末端伸达第三游泳足后缘;吸盘由多条(雌性:44~52;雄性:46~47)几丁质条组成,每条几丁质条含不等数量(雌性:5~6;雄性:7~8)的几丁质片。形态学与形态测量学结果与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最为相似。比对该物种SSU rDNA序列发现与日本鲺JN55864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77%(1 274/1 277),进一步支持鉴定为日本鲺。ML系统进化树显示:鲺属内物种主要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日本鲺株系多位于Clade I中且与A.foliaceus和A.rhipidiophorus呈并系类群;本次采集的日本鲺(MW866569)聚于Clade I的基部,与日本鲺KF747859和KF747860株系亲缘关系最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潘欣  张健  朱天辉  梁洪萍  
采集巨桉林下马勃子实体,培养其菌丝体,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首次构建马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获得马勃子实体10种,其中成功培养6种,测序结果表明马勃rDNA-ITS区长度在607~766bp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与豆包菌(Pisolithus)亲缘关系较近,秃马勃属(Calvatia)、马勃属(Lycoperdon)及横膜马勃属(Vascell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近,ITS1-5.8S rDNA-ITS2区可建立马勃类真菌属间系统发育树,ITS2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