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21)
2023(5021)
2022(4182)
2021(3943)
2020(3311)
2019(7381)
2018(7204)
2017(13669)
2016(7845)
2015(8369)
2014(8311)
2013(8120)
2012(7774)
2011(7050)
2010(7146)
2009(6253)
2008(6551)
2007(5795)
2006(5021)
2005(4554)
作者
(26144)
(22257)
(22034)
(20988)
(14349)
(10860)
(9658)
(8504)
(8341)
(7961)
(7873)
(7559)
(7468)
(7322)
(7276)
(6758)
(6740)
(6644)
(6479)
(6402)
(5787)
(5675)
(5477)
(5207)
(5119)
(4959)
(4877)
(4710)
(4633)
(4566)
学科
(26876)
经济(26838)
(18920)
管理(17880)
(15119)
企业(15119)
方法(13170)
(11686)
数学(11416)
数学方法(11210)
(7700)
(6972)
中国(6516)
(5569)
业经(5305)
(5206)
财务(5200)
财务管理(5191)
企业财务(5060)
(5030)
银行(4997)
(4936)
金融(4935)
(4800)
理论(4792)
农业(4656)
技术(4490)
地方(4442)
(4356)
贸易(4354)
机构
大学(115888)
学院(113703)
研究(46321)
(39641)
经济(38712)
管理(37230)
科学(34060)
中国(32745)
理学(32576)
理学院(32019)
管理学(31086)
管理学院(30887)
(29330)
(26591)
研究所(25066)
(24948)
农业(23737)
业大(22375)
中心(19773)
(19602)
(17924)
(16862)
(16167)
财经(16042)
师范(15853)
(15737)
(15485)
北京(15187)
农业大学(14978)
科学院(14891)
基金
项目(83800)
科学(65175)
基金(62295)
(59396)
国家(59007)
研究(52305)
科学基金(47706)
自然(34599)
自然科(33825)
自然科学(33808)
自然科学基金(33207)
基金项目(33066)
社会(32103)
(31810)
社会科(30398)
社会科学(30385)
(29162)
资助(25569)
教育(23877)
重点(20744)
计划(19318)
(18338)
编号(18274)
(17688)
科技(17413)
科研(17390)
(16926)
创新(16044)
成果(15439)
专项(15039)
期刊
(39650)
经济(39650)
研究(30136)
学报(29995)
(25738)
科学(24850)
大学(20621)
中国(20513)
学学(19941)
农业(17497)
(14570)
管理(12371)
教育(9887)
(9830)
(9082)
金融(9082)
业大(8636)
财经(7902)
(7862)
农业大学(6966)
林业(6781)
(6700)
技术(6674)
经济研究(6627)
资源(6505)
科技(6227)
业经(5542)
自然(5505)
问题(5289)
中国农业(5271)
共检索到161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子奇  邓如军  王雨辰  王健铭  李景文  张凡兵  陈杰  
【目的】胡杨根系克隆繁殖对胡杨林更新及其群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而胡杨根克隆器官——繁殖根系的扩展分枝是实现克隆繁殖的重要生态过程。本文以明确胡杨繁殖根系分枝特征(节间长、分支强度、分支垂向和水平向夹度)在异质生境下的可塑性和主要分枝类型,探究胡杨繁殖根系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找到影响胡杨繁殖根系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方法】采用典型抽样对16个样点的一段跨度10 m以上的繁殖根分枝以及对应的土壤因子进行挖掘和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繁殖根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分布规律。运用冗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龙鑫  朱丽莉  陈浩林  韩雪  伍革民  
【目的】为瑶山鸡繁殖性能的遗传改良、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DNA测序技术,对瑶山鸡STAT5基因外显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瑶山鸡STAT5基因存在11229 T→C、11298 T→C、10275 T→C、6571 T→C、6669 G→A、6732 G→A、6898 G→A、7142 G→A、7211 G→A、7219 G→A和7260 G→A等11个突变位点,其中,6898 G→A变异位点的杂合度和多肽信息含量最高,分别为0.5000和0.37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革民  朱丽莉  韩雪  唐继高  
【目的】探明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VIPR-1和VIPR-2基因与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的关联性,找出可作为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的重要标记。【方法】采用PCR测序法对VIP基因编码区及部分内含子区、VIPR-1和VIPR-2基因部分序列区域进行变异检测,并与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瑶山鸡群体中,VIP基因检测到1个内含子变异位点,VIPR-1基因检测到1个编码区变异位点,1个插入/缺失变异以及14个内含子区域SNP位点,VIPR-2基因检测到1个编码区变异位点以及2个内含子变异位点。VIPR-1基因的6个多态位点(基因位置39 109、39 114、39 227、68 817、69 061、97 123)和VIPR-2基因的3个多态位点(基因位置3739、3184、49 246)与300日龄产蛋量、就巢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以上多态位点可作为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指标的辅助选择标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长强  彭玉华  李建凡  申文辉  郑威  何峰  
【目的】研究和分析广西南宁、玉林、柳州、崇左4个地区的台湾桤木人工林植株、土壤营养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揭示台湾桤木植株营养与前期土壤营养之间的关联。【方法】通过采集种植后5~6年生台湾桤木植株各器官样品进行测定C、N、P含量及计算各器官化学计量值,并与种植前期土壤相应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台湾桤木各器官C含量均值大小顺序为树干(475.0 g/kg)>根桩(468.7 g/kg)>树枝(465.0 g/kg)>树叶(462.9 g/kg)>其他根系(461.5 g/kg);全N含量大小顺序为树叶(12.90 g/kg)>树枝(3.26 g/kg)>其他根系(2.87 g/kg)>根桩(2.20 g/kg)>树干(1.83 g/kg);全P含量大小顺序为树叶(0.816 g/kg)>其他根系(0.279 g/kg)>树枝(0.229 g/kg)>根桩(0.178.0 g/kg)>树干(0.125 g/kg)。台湾桤木树干、树枝、树叶、根兜、根系C∶N变化范围分别在231.7~283.5、127.5~152.0、4.5~32.5、179.6~235.4、149.6~184.8之间,C∶P变化范围分别为3576.8~3953.2、1750.2~2453.7、463.9~676.5、2285.3~3042.0、1345.1~2474.8,N∶P变化范围分别为12.6~16.4、13.1~17.0、13.4~20.3、9.8~16.9、7.3~16.3。不同地区之间各器官除树干C∶P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N、P计量值与台湾桤木叶的计量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其它器官相关性较弱。台湾桤木胸径生长与土壤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营养对台湾桤木植株C、N、P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对台湾桤木叶片化学计量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全N、有机C直接影响着台湾桤木胸径的生长。因此,在种植台湾桤木时应可加大有机质及氮的投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家梅  纪雄辉  霍莲杰  彭华  官迪  盛姣  
以南方稻田土壤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五种不同施肥(无肥、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稻草+化肥)处理,监测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亚铁(Fe2+)含量、土壤Eh值和甲烷(CH4)排放的动态变化,分析还原性物质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田CH4排放通量、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较高,并随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Eh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介于-238至118 mv之间,且为水稻生长前期低,后期高。施用有机肥后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比化肥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3%和11%,而土壤Eh值则低于无肥和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建虎  常鸿莉  魏琪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内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为养分精确管理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彬县红岩河小流域为例,于2011年结合GPS共采集了121个田间土样,对其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含量半方差函数模型及其参数进行了确定,用普通克里格插值(Kriging)绘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统计分析高程、坡度、坡向、坡形等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插值结果检验。【结果】陕西彬县红岩河小流域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变异性很弱,有机质、速效磷和有效钾具有强烈的空间变异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圆   刘佳嘉   杨荣   郭婷  
【目的】研究根蘖和嫁接繁殖2种繁殖方式灵武长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为科学选择灵武长枣繁殖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根蘖和嫁接繁殖方式下的灵武长枣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这2种繁殖方式下枣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结果】根蘖和嫁接2种繁殖方式下灵武长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以镰刀菌属(Fusarium)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为优势菌属,其中镰刀菌属均为二者的优势菌属,但其在嫁接繁殖方式下所占比例远高于根蘖繁殖。嫁接繁殖枣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显著低于根蘖繁殖,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高于根蘖繁殖。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嫁接繁殖土壤微生物Chao 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高于根蘖繁殖;根蘖繁殖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高于嫁接繁殖。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灵武长枣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主要有5大类一级功能层,其中生物合成功能层的菌群相对丰度较高。嫁接繁殖枣树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和总根尖数显著高于根蘖繁殖。【结论】嫁接繁殖灵武长枣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以及丰富度,有效促进枣树根际微环境中碳和磷的循环,从而提升枣树植株对土壤碳、磷的吸收利用能力,并增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使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灵武长枣产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祥舟  卜崇峰  王春  莫秋霞  王鹤鸣  
【目的】藓类植物在涵养水源、营养循环、环境指示、天然更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羽枝青藓是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车峪)内石生苔藓的优势藓种之一。为验证人工培育羽枝青藓的可行性,探索羽枝青藓切茎繁殖培育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以期能够快速扩繁羽枝青藓,为石质坡面绿化及生态恢复提供充足植物材料。【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确定自然状态下羽枝青藓的适宜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使用镊子和塑封袋获取长势良好的石生苔藓—羽枝青藓,阴干并除去杂质;室内培育因子设计选择基质类型、接种量和切茎长度3种影响因子进行完全试验。将羽枝青藓切茎按试验设计均匀接种在培育盒中,培育盒整齐置放于培育架上,在人工气候室内开展羽枝青藓的切茎培育。【结果】羽枝青藓切茎培育试验结果表明:1)羽枝青藓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80%,温度为13~25℃,光照强度为4 000~6 000 lx;2)羽枝青藓切茎碎段长度在1~3 mm时萌发潜力最大;3)羽枝青藓切茎播种量为60 g/m2为宜;4)最适宜羽枝青藓切茎生长的培养基质为火山岩+麻布/纱布的组合。【结论】羽枝青藓可在人工控制的生长环境下实现人工培育和快速扩繁,羽枝青藓切茎繁殖影响因子的明确为苔藓种源快速扩繁和石质坡面绿化恢复新方向提供了重要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春年  袁灿  易岚  
[目的/意义] 算法风险治理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主体感知视角识别算法风险结构及关联,能够为算法风险的防范治理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 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结合902份深度访谈和微博评论混合数据,扎根构建社交平台用户感知算法风险结构模型,并对其关联性展开贝叶斯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结论] 感知算法风险涵盖算法自身技术风险和算法外延社会风险两个维度8类风险,其中,算法操纵风险是感知算法风险的核心维度,算法共谋风险和算法黑箱风险、算法致瘾风险的关联关系最紧密;信息质量缺陷和行为操纵是关键节点,算法操纵风险以行为操纵为主;社交平台算法应用中存在“算法悖论”现象,即用户算法认知与算法态度间存在背离。该研究完善了现有算法风险理论框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文君  沙丽清  张一平  宋清海  刘运通  邓云  邓晓保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雨季中期(8月),雨季后期(10月),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DOC和DN含量、土壤温、湿度和酸度。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含量在0~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逐层递减,在60~100 Cm则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总体表现为表层DOC和DN含量较深层土壤含量高的剖面特征。热带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张辉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年,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2+龄和3+龄为优势组,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Ⅴ期为主;开始排卵前,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叉长组而言,2010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利用1960–2012年间3个时间段共1054尾东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肥满度、性比、性成熟长度等繁殖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优势年龄组、肥满度指数、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代的性比均符合1∶1关系(P>0.05),但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前2个年代相比,21世纪初期有大量1龄鱼加入繁殖群体,这有助于提高繁殖群体的数量。各年代的雌雄鱼性成熟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均表现为雄鱼略大于雌鱼。面对近50年来不断增强的捕捞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翰林  严利平  张辉  李建生  
根据2021年3-4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样本,通过耳石轮纹判读、生长逆算和生长方程拟合分析了其群体结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日本鲭繁殖群体中雌雄个体之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376,P=0.54>0.05);雌雄合计的年龄结构为1~7龄,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比73.63%;3龄及3龄以下,雌性数量多于雄性;3龄以上,雌雄数量基本相当,但雌性缺少高龄个体。叉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8837×10–6FL3.47。线性函数关系是叉长和耳石半径关系的最优解,其关系式为FL=184.09R-112.73。利用4种模型逆算出的叉长和年龄数据来拟合von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等3种生长方程并进行比较,其中用Dahl-Lea模型逆算的vonBertalanffy方程的AIC值和BIC值均最小,因此选择其作为最佳生长方程,得到的von Bertalanffy叉长生长方程为FLt=427.18[1-e~(–0.23(t+2.5))];体重生长方程为Wt=1187.20[1-e~((–0.23(t+2.5))]~(3.47)。经过二阶求导,得到拐点年龄为2.91龄,对应的拐点体重和叉长分别为365.03g,304.09mm,可以作为今后制定日本鲭开捕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