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2)
- 2023(8369)
- 2022(7619)
- 2021(7284)
- 2020(6094)
- 2019(14279)
- 2018(14364)
- 2017(27952)
- 2016(15266)
- 2015(17229)
- 2014(17239)
- 2013(17100)
- 2012(15444)
- 2011(13795)
- 2010(13512)
- 2009(12175)
- 2008(11582)
- 2007(9763)
- 2006(8373)
- 2005(7033)
- 学科
- 济(57938)
- 经济(57874)
- 管理(43403)
- 业(40929)
- 企(34759)
- 企业(34759)
- 方法(29448)
- 数学(25474)
- 数学方法(25193)
- 农(14790)
- 中国(13914)
- 财(13730)
- 学(13643)
- 业经(12875)
- 地方(12025)
- 理论(10381)
- 和(10170)
- 贸(9959)
- 贸易(9955)
- 农业(9946)
- 易(9648)
- 技术(9627)
- 环境(9473)
- 务(9178)
- 财务(9121)
- 财务管理(9107)
- 制(8974)
- 企业财务(8627)
- 教育(8592)
- 划(8381)
- 机构
- 大学(212944)
- 学院(210891)
- 管理(88954)
- 济(78538)
- 理学(78269)
- 理学院(77418)
- 经济(76663)
- 管理学(76093)
- 管理学院(75732)
- 研究(67628)
- 中国(47641)
- 京(45340)
- 科学(44416)
- 财(34028)
- 所(33658)
- 业大(33651)
- 农(33507)
- 研究所(31154)
- 中心(30347)
- 江(28627)
- 北京(28440)
- 财经(28303)
- 范(27934)
- 师范(27675)
- 农业(26431)
- 经(25789)
- 院(24762)
- 州(23956)
- 技术(22520)
- 师范大学(22501)
- 基金
- 项目(153144)
- 科学(119679)
- 研究(111589)
- 基金(110503)
- 家(96080)
- 国家(95282)
- 科学基金(82063)
- 社会(67948)
- 社会科(64288)
- 社会科学(64270)
- 省(60215)
- 基金项目(60013)
- 自然(55083)
- 自然科(53770)
- 自然科学(53755)
- 自然科学基金(52769)
- 教育(50748)
- 划(50693)
- 编号(46274)
- 资助(45434)
- 成果(36799)
- 重点(33608)
- 部(33197)
- 发(31953)
- 创(31942)
- 课题(31097)
- 创新(29670)
- 科研(29512)
- 项目编号(28870)
- 大学(28473)
共检索到289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桂峰 李海燕 毕英佐
从患“吊头病”胡子鲇 (Clariasfuocus)的肝、肠和腹水分离出病原菌 ,用浸泡法和投喂法进行感染试验 ,两种方法的死亡率都在 80 %以上。通过细菌学和应用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 (VITEK - 12 0 )鉴定 ,结果表明 ,鲁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lwoffii)是胡子鲇“吊头病”的病原菌。用 2 5种抗生素进行敏感试验表明 ,鲁氏不动杆菌对其中大部分药物敏感 ,如普乐健、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但对四环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他定不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绍戊 王荻 曹永生 刘红柏 卢彤岩
为探讨黑龙江流域怀头鲇体表溃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患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部位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NY-8、NY-9和NY-12;人工感染试验发现,NY-8和NY-9株对试验鱼有较强的致病力,NY-12株毒力较弱;3株细菌混合感染后,鱼体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试验鱼死亡率高达到100%。综合理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NY-8、NY-9和NY-12株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5种毒力基因在3株气单胞菌中的分布表现为两种基因型,h l y+/a e r+/a c t+/a l t+/G C A T+和h l y+/a e r-/act+/alt+/GCAT+,同时携带5种毒力基因的NY-8和NY-9分离株致病性显著高于NY-12株。3株细菌在耐药谱上有一定差异性,NY-8和NY-9株均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呋喃类等药物耐药;NY-12株仅对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等2种药物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少军 姚占州 刘筠
用性反转方法研究革胡子鲇的性别遗传方式USINGTHEMETHODOFSEXREVERSALTOSTUDYTHESEXGENETICTYPEOFCLARIASLAZERA刘少军姚占州刘筠(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长沙410081)LIUShaoJun,...
关键词:
革胡子鲇,性反转,性别遗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甜 胡火庚 陈昌福
对江西省南昌县某水产养殖场出现的以"体表局部出血、溃疡,肠系膜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积水"为主要症状的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从病死及濒死团头鲂的病灶中分离到大量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2种致病菌均能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4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9种药物敏感;TTF-15菌株对先锋噻肟,TTF-004、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赵光跃 茆正川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关键词:
枣缩果病 分离培养 接种 病原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缪作清 李世东 刘杏忠 陈昱君 李云华 王勇 郭荣君 夏振远 张克勤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destructans、C.didynum、Fusariumsolani、F.oxysporum、Phytophthoracactorum、...
关键词:
三七 根腐病 病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吴建农 何刚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uulgaris)。
关键词:
鳖,穿孔病,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筱珍 高登慧 许乐仁
以成年胡子鲇(Clarisfuscuslacepede,体重1.5kg)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胡子鲇肠粘膜与粘膜下数量较多,在头肾和胸腺中也有少量分布,并有沿血管周分布的倾向。肥大细胞以Carnoy氏固定、AB/SO染色的效果最好。以A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深蓝色,胞核呈淡褐色;以T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紫红色,胞核呈淡红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对肥大细胞的着染有一定阻断作用。一些曾被国外学者用于鉴定硬骨鱼肥大细胞(或嗜酸性颗粒细胞)的组织化学技术在本研究中未能鉴定出胡子鲇的肥大细胞。电镜观察证实,胡子鲇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胞浆颗粒,胞...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组织化学 形态学 胡子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晓庆 张扬 谭竟宏 罗国芝 谭洪新
为研究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零换水养殖效果的影响,在不额外添加有机碳源(只利用饲料中的碳)的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养殖系统中,设置了平均絮团质量浓度为561.18 mg/L和780.41 mg/L两个处理组,比较了两实验组的水质、菌群结构、鱼生长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絮团条件下,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和亚硝酸氮(NO_(2)~(-)-N)能分别维持1.84 mg/L和1.79 mg/L以下。两处理组间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TAN、NO_(2)~(-)-N、氮素利用效率及主要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高浓度絮团组中的硝酸氮(NO_(3)~(-)-N)浓度(822.0 mg/L)明显高于低浓度絮团组(623.33 mg/L)。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两组间门水平的菌群组成种类及优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属水平的菌群种类及优势度差异显著(P0.05)。两实验组饲料氮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72.17%和71.3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仅利用饲料中的碳既能维持革胡子鲇的零换水养殖且能取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两种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絮团组中的硝化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
生物絮团养殖 絮团浓度 革胡子鲇 零换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晶 李广丽 朱春华 吴天利 邓思平
采用RT-PCR和RACE法,克隆了胡子鲇(Clarias fuscus)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在前脑、下丘脑、脑垂体、肝、精巢和卵巢6种组织,以及性腺分化前后(出膜后12~30 d)全鱼中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Cyp19a1b cDNA全长2 347 bp,5′端非编码区219 bp,3′端[不包括poly(A)]596 bp,开放阅读框(ORF)1 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56.388 kD。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胡子鲇Cyp19a1b氨基酸序列与非洲鲇(Clarias gariepinus)Cyp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志坚 何建国
对鳜鱼细菌病六种病原菌的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行研究 ,六种菌在合适的培养液中 ,适宜的温度下表现为一定的生长过程。绘制六种菌的生长曲线 ,一般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老期。六种菌在 4~ 8℃范围内及 4 0℃以上不生长 ,10~ 37℃范围内能生长 ;在pH5 5~ 10 0范围内生长 ,低于pH4 5、高于pH11 0下不生长 ;0 5%~ 5%NaCl液体培养基中生长 ,在 0 %、6 %NaCl液体培养基中不生长
关键词:
鳜鱼 病原菌 生长和生理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生力 王崇明 杨丛海 许小幸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自黑斑病虾投喂感染,与病虾共栖感染以及用分离于病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通过对病虾的酚氧化酶活力测定.血细胞的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认为该病是由于对虾长期营养不良在应激状态下所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疾病。腹部每节两侧基部和尾肢等部位出现的病灶──白班或黑斑是在对虾处于应激状态下,酚氧化酶诱导相关基质山酚到醌最终产生黑色素形成的。此外还讨论了相关基质的来源以及与对虾应激反应有关的几项因素。
关键词:
对虾,白黑斑病,细菌,酚氧化酶,血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洪瑞芬 季延平
刺槐溃疡病在山东沿海地区发生严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病原菌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其次为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Mart.)Sacc.)。尖镰孢的小型分生孢子头状,聚生于短的单出瓶梗上,分生孢子椭圆形至腊肠形,7.6~15.4μm×2.5~3.8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至纺锤形,3~5分隔,28.2~38.4μm×4.6~5.1μm;厚垣孢子直径8.9~12.8μm。腐皮镰孢的小型分生孢子生于伸长的分生孢子梗上,阔卵形至椭圆形,5.1~10.2μm×2.5~4.8μm,孢子梗长30~80μm;大型分生孢子两端较钝,3~5分隔,20.1~3...
关键词:
刺槐,溃疡病,病原菌,尖镰孢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