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11)
2023(7266)
2022(5831)
2021(5589)
2020(4456)
2019(9955)
2018(9646)
2017(16145)
2016(10030)
2015(10824)
2014(10635)
2013(9572)
2012(8599)
2011(7942)
2010(7925)
2009(6891)
2008(6630)
2007(5802)
2006(5120)
2005(4487)
作者
(27572)
(22828)
(22755)
(21571)
(14415)
(11178)
(10303)
(8996)
(8983)
(7872)
(7710)
(7521)
(7480)
(7261)
(7120)
(7114)
(7001)
(6860)
(6696)
(6568)
(6040)
(5759)
(5476)
(5308)
(5144)
(5122)
(5069)
(5040)
(4732)
(4624)
学科
(28329)
经济(28298)
管理(20590)
(19179)
教育(18980)
(14509)
企业(14509)
中国(14120)
(12875)
方法(12693)
数学(11259)
数学方法(11137)
理论(8456)
(8325)
(7642)
(6639)
贸易(6638)
(6476)
技术(6475)
教学(6263)
业经(6051)
农业(5729)
(5578)
发展(4909)
(4787)
环境(4603)
(4386)
财务(4383)
财务管理(4379)
(4374)
机构
大学(135857)
学院(129150)
研究(48913)
(44403)
经济(43443)
管理(41923)
理学(37234)
理学院(36676)
管理学(35846)
管理学院(35598)
科学(31660)
教育(29458)
(29318)
中国(28028)
(27324)
师范(27019)
(26874)
(24992)
研究所(23409)
业大(22927)
师范大学(22546)
农业(21657)
中心(20429)
(19605)
北京(18762)
(18632)
技术(17635)
(17250)
财经(15749)
农业大学(15153)
基金
项目(90907)
科学(72133)
研究(66780)
基金(63629)
(57723)
国家(57085)
科学基金(46968)
社会(41360)
教育(39138)
社会科(38860)
社会科学(38852)
(36665)
(33857)
基金项目(33489)
自然(30708)
自然科(30017)
自然科学(30004)
自然科学基金(29506)
编号(27624)
资助(24281)
成果(23808)
重点(22368)
课题(22275)
(21373)
(20187)
(19627)
教育部(18582)
(18283)
创新(18048)
规划(17876)
期刊
教育(46586)
研究(43831)
(41781)
经济(41781)
中国(31734)
学报(27130)
(22563)
科学(21624)
大学(20437)
学学(17923)
农业(15399)
(13305)
技术(12464)
管理(12399)
职业(10846)
(8480)
财经(7766)
经济研究(7695)
业大(7506)
(7190)
技术教育(7082)
职业技术(7082)
职业技术教育(7082)
业经(6749)
(6706)
(6627)
金融(6627)
农业大学(6512)
(6408)
论坛(6408)
共检索到187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平  
胡塞尔现象学的产生对人类认识论影响深远,其观念直观、意识意向性和本体观念对许多学科都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从此逻辑出发,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均是真实的存在,因而本文从方法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崔光辉  郭本禹  
论文从提倡经验层次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出发,以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思辨取向,对学习进行了考察。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表述与直观的统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意向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实的过程。学习过程并不创造学习内容,但限定着学习内容的掌握。应重视通过充实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斌  张澍军  
国内学者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旅游现象时,由于未能对旅游体验等概念进行现象学的澄清,导致旅游现象学研究始终在心理学意义上进行。本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与目前代表性观点就上述问题的方法论进行商榷。本文认为,旅游世界从本源上讲是由形式上不在场、但本质上又时时牵扯在场的生活世界及其"资粮"构造并呈现着自身,旅游体验则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钱明明  
动作技能的习得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无视职业活动价值与意义的存在,强调动作技能机械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致使教学活动陷入"人"被工具化的误区。从胡塞尔现象学诠释职校动作技能教学,则需要回到事实本身,关注生命在场,追求实践智慧,从而彰显出"人"的存在意义,回归教育本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汉川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回溯的前语言的生活世界恰恰确立了其诠释学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可理解性却是以解释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胡塞尔给予-所予的意识结构被解释成了文本的自主结构:意义的所予被转变成了文本的间距化,给予意义的自我主体被看作是意义的占有。就此而言,文本的建构被认为包含了自我建构与意义建构的双重过程。尽管如此,利科的诠释学,与其所批判的胡塞尔现象学以及胡塞尔试图超越的康德哲学一样,仍依赖于反思,处在自身反思的哲学进程之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娟  
从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的考察入手,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演化特征作了分析。认为自近代以来,由于实证主义过度发达,理性精神囿于实证主义科学,把作为探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诸如哲学等排除在科学和理性的认同之外。自然科学的符号化和二元论进一步加大了这种事实科学和价值意义学说间的鸿沟。这不仅导致了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更导致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科学范式的塌陷。要挽救这种危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到真正的理性精神。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小芳  
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根源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内在缺陷。由于希腊传统的哲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主义,认为人可以不受感性、偶然性的干扰甚至控制,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理性利己“经济人”的边沁—斯密范式,把理性作为个人经济行为的绝对准则,使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大大削弱。为解决哲学上的困境,胡塞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将人性中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的诉求融入理性主义的范畴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作为现代经济学基础的边沁—斯密“利己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荷兰教育家兰格威尔德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兰格威尔德看来,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且需要教育的动物。儿童对教育者权威的认可,使得真正的教育学关系得以产生。教育者是一种替代的良心,一种精神"管理者";他的整个行为,应该是朝向帮助儿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使其能够独立处理和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是以分析生活世界之情境的实践为先决条件的。在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背后,没有哲学意图,他不承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他用强调人类经验的境遇性和具体特性的"内在还原"代替了胡塞尔的"先验还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从柱  吴秋芬  周采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多元化格局构成中总体上表现出广义现象学的认识论旨趣。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概略地说,就是以怀疑的知识态度和严格的科学精神,放弃前见观念和预设理论,实现对现象或事物本身的直观洞察与意义建构的一种认识论路线,是对传统本质主义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直接导向了现代哲学在人学维度上的本体论重构,为教育学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新路径。以广义现象学的多向度理论视域为认识论出发点,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理论建构的生动景象。在不断拓展的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意义上,教育学研究需要在个体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生命教育学、生态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方面有新建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