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0)
2023(3136)
2022(2820)
2021(2720)
2020(2103)
2019(4570)
2018(4716)
2017(8093)
2016(4821)
2015(5449)
2014(5553)
2013(5296)
2012(5098)
2011(4761)
2010(5027)
2009(4926)
2008(5030)
2007(4887)
2006(4503)
2005(4050)
作者
(17657)
(14848)
(14792)
(13882)
(9196)
(7404)
(6593)
(5852)
(5555)
(5360)
(5047)
(4984)
(4829)
(4828)
(4745)
(4571)
(4504)
(4467)
(4263)
(4132)
(3829)
(3763)
(3652)
(3370)
(3327)
(3275)
(3271)
(3269)
(3183)
(3028)
学科
(16599)
经济(16580)
管理(16342)
(10518)
(8992)
企业(8992)
环境(8642)
(7678)
生态(6469)
方法(6468)
(5502)
(4815)
数学(4779)
资源(4607)
数学方法(4599)
中国(4473)
(4462)
理论(4050)
地方(3917)
业经(3885)
(3491)
(3470)
农业(3413)
(3331)
(3097)
银行(3080)
(2935)
规划(2890)
(2884)
金融(2884)
机构
大学(74727)
学院(74669)
研究(28721)
管理(23892)
科学(22416)
(22282)
中国(21703)
经济(21521)
理学(19909)
理学院(19617)
(19350)
管理学(18878)
管理学院(18781)
(17752)
(16554)
业大(15640)
农业(15633)
研究所(15292)
中心(13394)
(12544)
北京(11462)
(11152)
(10566)
(10387)
(10359)
师范(10334)
(10263)
技术(10155)
农业大学(10043)
科学院(9826)
基金
项目(49988)
科学(37135)
基金(34351)
(32825)
国家(32590)
研究(31465)
科学基金(25794)
(20590)
自然(18807)
自然科(18251)
自然科学(18241)
基金项目(18030)
(17899)
自然科学基金(17851)
社会(17743)
社会科(16660)
社会科学(16655)
资助(14560)
教育(13811)
重点(12168)
编号(11932)
计划(11823)
科技(11558)
(10975)
成果(9914)
科研(9774)
(9558)
(9475)
创新(9063)
课题(9058)
期刊
(30080)
经济(30080)
学报(19738)
研究(18213)
中国(17926)
(17818)
科学(15651)
大学(13701)
学学(13003)
农业(12453)
管理(9808)
(8212)
教育(8134)
(7206)
技术(7085)
业大(5981)
资源(5702)
(5612)
(5393)
金融(5393)
林业(4812)
农业大学(4790)
业经(4719)
科技(4596)
图书(4589)
生态(3854)
财经(3832)
自然(3782)
中国农业(3739)
技术经济(3430)
共检索到116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晶秋  刘金城  白成云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参与养分再循环,但氮素损失大,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新磊  黄思光  王俊  凌莉  李世清  李凤民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 6 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 ,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春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冬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75 d、覆膜 15 0 d和全程覆膜等 4个水平 )和施氮 (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 kg,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2 2 5 kg2个水平 )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覆膜对春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的效应因底墒、施氮、覆膜进程和生育期降雨量而异。在湿润年份 (1999年 ) ,无论施氮与否 ,在低底墒时 ,各种覆膜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旭坤  刘宝龙  高大鹏  刘月月  关政闻  张兴方  郭丽颖  邵玺文  耿艳秋  
为探究地膜覆盖与肥料种类对寒地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形成产生的效应,以‘吉农大738’和‘吉粳525’为试材,在每个品种下均设置2种栽培模式:地膜覆盖(M)和露地(NM);2种肥料处理:有机肥(F_0)和化肥(F_1),于2020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的产量、收获指数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有机肥条件下,2个品种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增产1.39%~7.40%;化肥条件下增产2.98%~3.30%。在露地条件下,化肥处理较有机肥处理增产23.19%~26.44%;在覆膜条件下,增产21.62%~25.13%。2)地膜覆盖和化肥的施用均提高了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地膜覆盖处理的收获指数较露地处理提高2.45%~8.17%;有机肥处理的收获指数较化肥处理提高3.06%~6.66%。3)地膜覆盖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较露地处理分别提高1.07%~2.84%、1.11%~1.74%和9.34%~20.81%,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地膜覆盖处理的热浆黏度和消减值较露地处理分别降低0.20%~5.62%和2.27%~12.54%,改善了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9.34%~26.38%、1.27%~4.70%、1.73%~14.74%和1.96%~32.02%,改善了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化肥处理分别降低5.85%~58.94%和7.04%~71.65%,改善了外观品质。综上,地膜覆盖(M)配合施用化肥(F1)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其他处理增产2.98%~30.62%,且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地膜覆盖(M)配合施有机肥(F0)处理的食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较其他处理改善效果最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世清  李东方  李凤民  白红英  凌莉  王俊  
 在年降水量415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春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冬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75d、覆膜15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和施氮(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kg2个水平;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225kg2个水平)对土壤水分、温度、氮素有效性、土壤中CO2和N2O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年的春小麦试验中,覆膜对2m深土层的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覆膜对5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即在作物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毛学森  田魁祥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泥板硬覆盖对棉田和玉米田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土壤温度变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覆盖能减少农田土壤无效蒸发,调节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促进春播作物苗全苗壮,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广泳  姜翠红  程滔  周琦  张浩然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矢量化数据,运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以伊春市为研究实例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并分析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伊春市各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2.62×107万元,森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91.60%,其次为水域,草地次之,分别占5.23%和2.00%。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分布并未表现明显的规律性。虽然伊春市是黑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产值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均值及人均占有量在各辖政区内分布极不均衡,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根据各辖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确定科学的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泽孟  李婧  岳天祥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生态系统过渡带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其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逐渐成为土地利用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GIS的时空分析方法,在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的判别标准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系统过渡带的时空分析模型。在建立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规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指数模型。并以黄土高原为案例区,在定量识别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土地覆盖的转换情况。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共有14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其总面积占整个黄土高原的25.21%。在1985—2005年期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宇硕  吴殿廷  吕晓  
作为连接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桥梁与纽带,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尺度问题一直是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系统理解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特征、尺度差异及尺度关联,对深入LUCC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效应研究、协调多层次管理机构的制度决策、缓解生态系统服务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尺度切入,基于国内外不同尺度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总结归纳尺度的概念与内涵,整理介绍考虑空间尺度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选择、空间尺度特征及空间尺度关联,评析单一尺度和多尺度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应在构建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阐释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完善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分析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小刚  李凤民  
近10余年来随着应用面积的迅速增加,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旱作农田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作了简要评述,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和氮循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地膜覆盖沟垄栽培技术有效减轻了旱作农业区水热条件不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限制,从而对提高耕地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大量文献分析发现,地膜覆盖沟垄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范围内,水热限制越强烈的地区增产效应越明显。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和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但同时增加作物根系有机碳输入,初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树  汪景宽  高艳梅  
采用培养熏蒸-提取法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和长期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产生显著影响。长期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提高102.6%和60.1%,使土壤微生物量氮平均提高107%和41.2%;施氮肥处理则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降低30.8%,使微生物量氮平均降低1.46%。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覆膜后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对照、N4及M4N2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覆膜后平均升高20.4%、44.6%和12.9%,土壤微生物量氮平均升高22.9%、12.7%和56.5%;而M4处理土壤微生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光华  张秋英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魏江  
<正>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特殊的构成单元,其特殊性在于其持续创造着人类知识、智慧和文明,在人类文明高地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大学以知识启迪青年的智慧,以思辨启迪公众的认知,以文化启迪社会的良知。大学从来就是嵌入在社会系统中的,嵌入在民众生活中的,嵌入在文化传统中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大学就失去了大半的价值,同样,失去了大学,社会就会沙漠化。数智时代的大学,无论从自身发展看,还是从社会使命看,都迫切需要拆掉认知的围墙,走入多彩的社会,重塑生态系统。
关键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晓洁  唐敏  李云  叶勤  薛洋  靳涛  祖学勤  
为探究长寿湖鲢、鳙在水体生态系统氮(N)磷(P)循环中的作用,研究测定了季节性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进行了原位鲢、鳙排泄率的测定。通过N、P排泄对比分析了鲢、鳙对水体N、P的贡献率。通过长寿湖鲢、鳙鱼体N、P含量测定,估算水体中N、P去除量。结果显示:鲢、鳙N、P排泄率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其排泄率有一定影响;2016—2017在长寿湖平均水温为19.88℃条件下,鲢的N、P排泄率分别为0.973 1μg L-1d-1和0.242 2μg L-1d-1;鳙的N、P排泄率分别为0.642 5μg L-1d-1和0.174 9μg L-1d-1,鲢、鳙N、P排泄量分别占长寿湖藻类初级生产所需N含量的1.19%和0.79%,P含量的9.57%和6.91%;2016—2017长寿湖通过捕捞鲢、鳙产品带走的N、P含量分别为60.61 t和23.31 t。结果表明,长寿湖开展生态养殖对水体N、P贡献较小,不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海岩  赵媛媛  杜林芳  迟文峰  丁国栋  高广磊  
【目的】水源涵养服务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也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水源涵养量为指标,探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方法】采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和气象数据,量化了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同期水源涵养量动态,进而评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结果】(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以草地、耕地、林地覆盖为主,水源涵养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2000-2018年,林地总体增加了14.22%,区域水源涵养量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晋北山地丘陵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南部区等增幅相对较大;(3)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随不同时期、亚区分布和地类转换而存在差异,林地水源涵养服务量最高,且在各亚区均占主导地位;(4)2000-2010年,全区内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49.32×10~8 m~3,大面积草地转为林地使大兴安岭南部区水源涵养量增加最为显著,达16.11×10~8 m~3;(5)2010-2018年,全区内仍是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3.87×10~8 m~3,荒地开垦、造林、种草对涵养水源的贡献集中作用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增加了1.31×10~8 m~3,退耕还林和草地向林地转移对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贡献最大,达1.84×10~8 m~3。【结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荒地造林、草地治理等措施使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有效提高,引起水源涵养量增加的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类型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林、草地转移和草、耕地向林地转移,地类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贡献最大的区域主要为大兴安岭南部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和晋北山地丘陵区等东南部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下一阶段的工程实施应当根据各区生态特点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对耕地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有必要保留的耕地改进水土保持耕作栽培措施,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区域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实施封沙育林育草或进行人工造林,并加强管护,使研究区高生态效益区持续稳步发展,低生态效益区重点治理,高效发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欢虎  张鸿杰  徐建兵  梁维治  马爱平  池宝亮  陈奇恩  
微孔膜小麦在冬前、拔节期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 ;在小麦全生育期有较好的温度效应 ;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较好地满足了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需求 ,水分生产效率 (1 0 4 1kg/mm)较对照提高 39 5% ,产量达 4 4 6 1kg/hm2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