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32)
- 2023(7419)
- 2022(6310)
- 2021(5683)
- 2020(4425)
- 2019(10089)
- 2018(9916)
- 2017(17924)
- 2016(10342)
- 2015(11467)
- 2014(11492)
- 2013(11390)
- 2012(11331)
- 2011(10761)
- 2010(11094)
- 2009(10003)
- 2008(9989)
- 2007(9076)
- 2006(8445)
- 2005(7895)
- 学科
- 济(46841)
- 经济(46794)
- 业(22831)
- 管理(21687)
- 地方(18009)
- 中国(16980)
- 企(15467)
- 企业(15467)
- 农(15074)
- 学(12152)
- 方法(11722)
- 业经(11548)
- 农业(10628)
- 地方经济(10214)
- 发(9744)
- 数学(9493)
- 数学方法(9350)
- 融(9281)
- 金融(9279)
- 银(8804)
- 银行(8768)
- 行(8654)
- 环境(8320)
- 制(7887)
- 贸(7869)
- 贸易(7858)
- 易(7441)
- 财(7174)
- 发展(7167)
- 展(7141)
- 机构
- 学院(154102)
- 大学(151463)
- 研究(67085)
- 济(58271)
- 经济(56925)
- 中国(48754)
- 管理(48204)
- 科学(45522)
- 理学(39813)
- 理学院(39098)
- 农(38306)
- 管理学(38159)
- 所(38092)
- 管理学院(37870)
- 京(35443)
- 研究所(34916)
- 农业(30238)
- 中心(28198)
- 业大(27284)
- 江(26387)
- 财(26257)
- 范(24272)
- 院(24009)
- 师范(23928)
- 省(23896)
- 北京(23190)
- 科学院(22414)
- 州(21191)
- 财经(19771)
- 技术(19217)
- 基金
- 项目(100140)
- 科学(75758)
- 研究(68927)
- 基金(68129)
- 家(63433)
- 国家(62862)
- 科学基金(49829)
- 省(41471)
- 社会(40886)
- 社会科(38535)
- 社会科学(38525)
- 划(35822)
- 基金项目(35751)
- 自然(33045)
- 自然科(32209)
- 自然科学(32195)
- 自然科学基金(31573)
- 教育(30417)
- 发(29000)
- 资助(27802)
- 编号(27469)
- 重点(24517)
- 成果(23218)
- 发展(22116)
- 展(21713)
- 课题(21484)
- 计划(21341)
- 科技(20508)
- 创(20441)
- 部(20355)
共检索到253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华 李敏 冯志文 宋红日 张连忠
以21年生‘白里’肥城桃为研究材料,运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肥城桃果实绿熟期、白熟期和完熟期的香气组分及其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中共检测到63种香气成分,这些香气物质主要为醛类、醇类、酯类和内酯类化合物。醛类物质主要为C6醛类和芳香醛类化合物;醇类物质主要为C6醇类和C5醇类化合物,芳香醇类化合物含量极少,C6醇类化合物含量随果实成熟逐渐降低。随果实的成熟,酯类物质的含量迅速上升,这主要是由乙酸乙酯含量增加所致。γ–己内酯、γ–庚内酯、δ–辛内酯仅在白熟期和完熟期能检测到。己醛、(Z)–3–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2–环己烯–1–醇是未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
关键词:
肥城桃 发育时期 香气 气–质联用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佳伟 张叶 寇单单 杨丽 刘晓飞 张学英 陈海江 田义
【目的】通过对桃品种‘仓方早生’及其早熟芽变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参与调控桃果实成熟的关键因子,为深入研究桃果实成熟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桃品种‘仓方早生’及其早熟芽变为试材,每个品种分别选择长势一致的样品树5株,分别于花后30 d(对应‘仓方早生’c1、早熟芽变y1)、45 d(对应c2、y2)、59 d(对应c3、y3)、71 d(对应c4、y4)及89 d(对应c5)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桃去皮果肉进行取样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定量验证;利用GO和KEGG对‘仓方早生’及其早熟芽变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基于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从中鉴定出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的枢纽模块和枢纽基因。【结果】将处于果实相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y1与c1、y2与c2、y3与c4和y4与c5四组对比数据,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4 395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 212个,下调表达基因2 183个。其中包括10个乙烯、11个脱落酸和18个生长素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基因,并构建了10个IAA蛋白与预测互作ARF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由GO分类统计结果可知,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板块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单体过程;在细胞组分板块主要聚集于膜和细胞组分;在分子功能板块主要富集于结合蛋白和催化活性等方面。‘仓方早生’及其早熟芽变果实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y3与c4和y4与c5对比组中,这些差异基因大多被富集到分子功能中结合活力、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伴随着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如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等。同时,本研究发现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在不同时间节点均有富集,这意味着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对果实成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结论】在‘仓方早生’及其早熟芽变不同发育时期果实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大量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特别是生长素信号途径基因发生了富集,这些基因可能在调控果实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对这些候选的IAA和ARF功能及其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调控果实成熟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美霞 陈学森 周杰 刘扬岷 慈志娟 吴燕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绿熟期、商熟期及完熟期等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新世纪杏果实香味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新世纪杏的香味共68种,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酮类、内酯类、酯类和酸类,但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香味组分及含量差异很大。绿熟期检出香味成分35种,含量较多的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E)-2-己烯-1-醇、己醛、1-己醇;商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5种,主要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己醛、罗勒烯醇、香叶醇;完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4种,主要包括芳樟醇、(Z,Z,Z)-9,12,15-三烯十八酸甲酯、α-萜品醇、γ-癸内酯、(E)-2-...
关键词:
杏 果实 发育期 香味组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春雨 李亚东 张志东 刘海广 吴林 王晶莹
【目的】了解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高丛越橘香气成分合成机理提供基本资料,为高丛越橘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绿色期、粉色期和蓝色期的高丛越橘品种都克和蓝丰的果实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高丛越橘果实在3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萜类物质为主,其中酯类物质在粉色期开始形成。都克果实蓝色期为酯类物质迅速形成期,蓝丰蓝色期为醇类物质迅速形成期,粉色期为酯类物质迅速形成期。萜类物质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增高,其中都克果实的萜类物质在各个发育期均明显高于蓝丰。两个品种特征香气成分在粉色期开始形成。在整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序 姜远茂 彭福田 何乃波 李延菊 赵登超
【目的】研究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红灯甜樱桃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红灯甜樱桃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到37种,主要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酯类。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香味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醛类主要包括C6醛类和芳香醛类,C6醛类相对含量在着色期迅速上升,达84.16%,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下降,在商熟期、完熟期降至59.20%、55.58%;芳香醛类化合物苯甲醛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在完熟期达到最高。醇类主要包括C6醇类、芳香醇类及乙醇,C6醇类中(E)-2-己烯-1-醇随着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红娟 唐荣莉 蒋晓英 官玲 雷开荣 黄启中 林清
【目的】更广泛深入地认识辣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因素,为辣椒生物技术育种工作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对两个不同辣度的辣椒材料754-3-1-1-1和‘渝椒5号’KS快速生长期和LS绿熟期的果实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Cufflinks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RT-PCR验证基因表达数据的准确性,比较两个材料两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L754LS_vs_L754KS、YJ5LS_vs_YJ5KS、L754KS_vs_YJ5KS和L754LS_vs_YJ5LS 4组对比分别有139、1 903、5 550和3 220个差异表达基因。2个材料在KS期有2 667个(48%)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在LS期有871个(27%)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4组对比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共鉴定到18个CapCyc模型基因,其中PAL、CCoAOMT和CCR等辣椒素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在不同样品中表达差异3倍以上。此外,还鉴定出可能参与调控辣椒素合成的MYB家族转录因子36个和ERF转录因子4个。【结论】辣椒素含量受果实发育早期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更大。PAL等结构基因可能具有调控辣椒素物质生物合成的作用。本研究为辣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候选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杰 王雨 李永红 田启航 刘国俭 陈湖 常瑞丰 王召元
为探讨套袋对温室栽培桃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的影响,以温室栽培‘春雪’‘中桃红玉’桃为试材,设置外黄内黑双层袋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为对照,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套袋处理下果实单果重、果皮色泽、可溶性糖、总糖、有机酸、总酸含量及果实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套袋)相比,套袋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单果重和挥发性香气成分总含量,显著降低了葡萄糖、蔗糖及苹果酸含量,果糖、山梨醇、酒石酸和柠檬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在桃果实中共检测出44种主要香气物质,分别为醛类、酯类、醇类、内酯类、萜类、烃类和酮类;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酯类、醇类和内酯类次之,萜类、烃类和酮类最低。套袋后,醛类、酮类及香气含量总量显著升高;己醛、Z-3-己烯醛、E-2-己烯醛、乙酸己酯和β-紫罗兰酮是‘春雪’‘中桃红玉’桃果实的主要呈香物质。综上,套袋可增加果实果个大小、改善果面色泽、改变糖酸组分含量、提高果实的挥发性香气含量,提升果实的外观质量、使得果实风味变得更加青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丽 梁远学 郜凌超 李东栋 郑育声
以油棕果为材料,分别提取油棕果5个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鉴定其中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成分和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油棕果中的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完全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油棕果实成熟度的增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在果实发育后期,β-胡萝卜素是α-胡萝卜素的3~4倍;相反地,叶黄素从青果期到成熟期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蕃茄红素的含量变化不大。油棕在成熟过程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主要转化为以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为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颖 谭晓风 罗敏 李建安
利用RNA-seq技术对油桐2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大量差异表达的unigene序列。通过GO分类和Pathway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unigene分别归类于55个GO term和128个代谢途径。unigene中有103个与植物开花相关,涉及4个开花调控途径(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GA途径和自主途径)。随着花芽发育,越来越多的unigene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上调的基因数量超过下调基因数量。研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析油桐花芽形态分化的分子调控模式与机制。
关键词:
油桐 花芽 转录组测序 开花基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泽涵 于文涛 王鹏杰 樊晓静 刘财国 蔡春平 叶乃兴
为了揭示茶树花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发育和生化成分代谢的分子机制,以‘黄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茶树花两个发育时期(花苞期、开放期)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5 039 271个过滤序列,GC含量为44.30%~45.35%;茶树花两个发育时期共获得18 35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的基因有8 019个,下调的基因有10 333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在与茶树花生长发育、生化成分形成有关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植物的昼夜节律、糖胺聚糖降解等代谢途径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花的发育受到植物激素的调控和光周期的诱导,与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有关的代谢途径随着花的发育发生了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树花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秀 黄路婷 谢元贵 刘济明 吴婷婷
【目的】探究米槁(Cinnamomum miga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米槁根际土壤有益真菌的利用及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米槁根际可培养根际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米槁(Cinnamomum miga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根际土壤共获得529株真菌,初步鉴定为3门35科57属111种。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科为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发菌科(Trichocomaceae);优势菌属为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米槁果实不同生长时期真菌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幼果期分离鉴定的真菌为31属53种,优势菌属为丛赤壳属(Nectria),占11.90%;膨大期分离鉴定得到的真菌36属64种,优势菌属为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分别占16.99%和16.34%;成熟期分离鉴定出的真菌为16属31种,优势菌属为木霉属(Trichoderma),占41.90%。根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膨大期﹥幼果期﹥成熟期。【结论】米槁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多样性丰富,果实成熟期根际可培养真菌多样性明显低于膨大期和幼果期,病原真菌镰孢属(Fusarium)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推测是病原拮抗菌木霉属(Trichoderma)在果实成熟期大量繁殖,抑制了镰孢属(Fusarium)进一步繁殖导致。
关键词:
根际真菌 多样性 米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克坤 陈可钦 李婉平 乔浩蓉 张俊霞 刘凤之 房玉林 王海波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水量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香气组分积累、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差异,确定灌水模式与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形成间的关系,为限根栽培葡萄最佳灌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鲜食葡萄‘阳光玫瑰’为试材,设置对照组CK、轻度水分亏缺组(DI-1)、重度水分亏缺组(DI-2),系统比较不同灌水量对葡萄果实外观形态指标、色泽指标、香气组分、萜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影响葡萄果粒的形态与质地特征,采收期时葡萄果粒的纵径并未受到灌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亏缺灌溉组果粒的横径、单粒重显著降低(P<0.05)。葡萄果肉的硬度也受到亏缺灌溉的影响而下降,特别是DI-2组,葡萄果肉硬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亏缺灌溉组DI-1、DI-2的葡萄果实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重度亏缺组DI-2果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轻度的亏缺灌溉(DI-1)并未对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亏缺灌溉处理下葡萄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出现降低,DI-2组果皮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最低。灌水量影响到葡萄果实中香气组分的积累,对于萜烯类物质,轻度亏缺灌溉DI-1处理的果实中柠檬烯、水芹烯、α-蒎烯、γ-松油烯、(E)-β-罗勒烯、萜品油烯、(E)-呋喃氧化芳樟醇、芳樟醇、二氢芳樟醇、α-萜品醇、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等组分的含量最高,DI-1处理的果实中萜烯类物质总量也最高,DI-2组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次之,而对照组最低。由酯类物质总量来看,DI-1组中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对照组次之,而DI-2组含量最低;由醛类物质总量来看,轻度亏缺灌溉组DI-1中醛类物质明显低于照组与DI-2组;由高级醇类物质总量来看,DI-1组含量最高,DI-2组含量次之,对照组含量最低。不同灌水量条件下萜烯合成相关基因的响应程度与表达趋势存在差异,VvDXS1、VvDXS2、VvDXR、VvDHR、VvPNLinNer1、VvCSLinNer、VvGwbOci、VvCSbOci、VvGwGer等基因均能响应水分亏缺而上调。【结论】综合果实中香气组分的积累量与感官品质,轻度水分亏缺(60%—70%田间最大持水量)更能促进‘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香气品质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
关键词:
葡萄 灌水量 香气 基因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廖凤玲 汪志辉 熊博 范茜茜
以爱甘水梨果实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成熟时期的香气成分及代谢关键酶-脂氧合酶(LOX)、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乙醇脱氢酶(ADH)和醇酰基转移酶(AAT)的活性,并对果实中香气成分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爱甘水梨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醛类和醇类,其中,酯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从0.41%增加到57.05%;醛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为31.86%;而醇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M"形的变化规律,最高达到18.28%。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酯类及醛类物质与LOX、HPL、ADH、AAT活性呈正相关,而醇类则...
关键词:
爱甘水梨 果实 香气 代谢关键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乜兰春 孙建设 陈华君 邹祥旺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的香气成分。【方法】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CT-GC-MS)分别测定了苹果不同品种未成熟无香气和成熟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不同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探讨。【结果】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富士苹果果实主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1-丁醇、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丙酯、乙酸乙酯、1-丙醇、1-丁醇、2-甲基丁醇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新红星苹果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乔纳金苹果主要香气物质有1-丙醇、乙酸丙酯、乙酸丁...
关键词:
苹果 果实 挥发性物质 香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希强 张涵 龚攀 宫文龙 王赞
【目的】探讨紫花苜蓿次生壁合成的基因网络调控变化和表达模式,确定一些关键候选基因和转录因子,为紫花苜蓿次生壁加厚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中苜1号’紫花苜蓿分枝期(S1)、现蕾期(S2)、初花期(S3)和盛花期(S4)的茎进行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次生壁主要物质含量和Illumina Hi SeqTM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以紫花苜蓿的近缘物种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并组装构建转录本。利用F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以Fold change(差异表达倍数)≥2或≤0.5(表达上调或下调)、FDR(false discover rate)≤0.05为筛选条件,在3个相邻时期转录组比较组合中(S2VS S1,S3 VS S2,S4 VS S3)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数据库和KEGG Pathway数据库对紫花苜蓿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的代谢途径进行注释。【结果】共获得41 734个基因在紫花苜蓿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情况,27个功能注释与紫花苜蓿纤维素、木质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其变化趋势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即随着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表达水平逐渐提高。研究表明,初花期是紫花苜蓿次生壁合成调控的转折期,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其合成基因表达量在初花期均显著提高。MTR_2g016630(Ces)和MTR_7g103590(Ces A1)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在初花期显著上升,木质素合成途径中,MTR_1g064090(PAL1)、MTR_1g111240(C4H)和MTR_2g104960(CCR)基因表达量在初花期或盛花期相比分枝期上调表达倍数达到10倍以上。本研究中27个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在紫花苜蓿不同发育时期差异性表达,其中NAC家族和MYB家族转录因子有18个,也有少量WRKY、BHLH、ERF、C3H等转录因子。【结论】获得‘中苜1号’紫花苜蓿在4个生长发育时期茎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共获得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稳定上调基因24个,稳定下调基因30个。这些基因很有可能参与紫花苜蓿次生壁的合成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