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37)
- 2023(19047)
- 2022(16305)
- 2021(15112)
- 2020(12750)
- 2019(29187)
- 2018(28398)
- 2017(55219)
- 2016(29887)
- 2015(32953)
- 2014(32762)
- 2013(32267)
- 2012(29380)
- 2011(26071)
- 2010(25925)
- 2009(23984)
- 2008(24225)
- 2007(21191)
- 2006(18463)
- 2005(16492)
- 学科
- 济(122574)
- 经济(122428)
- 业(107326)
- 管理(103306)
- 企(100908)
- 企业(100908)
- 方法(62305)
- 数学(51578)
- 数学方法(50981)
- 财(42131)
- 业经(32864)
- 务(30546)
- 财务(30472)
- 财务管理(30423)
- 农(29514)
- 企业财务(29087)
- 中国(28510)
- 制(24161)
- 学(24051)
- 贸(24038)
- 贸易(24028)
- 易(23405)
- 理论(23040)
- 技术(21724)
- 和(21158)
- 地方(20112)
- 划(20048)
- 农业(19691)
- 策(17911)
- 体(17871)
- 机构
- 大学(426858)
- 学院(425500)
- 管理(175067)
- 济(173474)
- 经济(170036)
- 理学(152198)
- 理学院(150647)
- 管理学(148167)
- 管理学院(147365)
- 研究(131962)
- 中国(101096)
- 京(88721)
- 财(84362)
- 科学(79919)
- 财经(68216)
- 所(64377)
- 农(63146)
- 经(62175)
- 江(61446)
- 业大(61224)
- 中心(60450)
- 研究所(58397)
- 北京(54995)
- 经济学(53579)
- 范(52005)
- 师范(51492)
- 财经大学(51171)
- 州(49512)
- 农业(49362)
- 经济学院(48639)
- 基金
- 项目(290416)
- 科学(230923)
- 基金(215282)
- 研究(210180)
- 家(186779)
- 国家(185222)
- 科学基金(161801)
- 社会(135564)
- 社会科(128670)
- 社会科学(128639)
- 基金项目(113691)
- 省(111823)
- 自然(106290)
- 自然科(103949)
- 自然科学(103924)
- 自然科学基金(102084)
- 教育(96930)
- 划(93897)
- 资助(89039)
- 编号(83886)
- 成果(66678)
- 部(64829)
- 重点(64276)
- 创(61128)
- 发(59488)
- 创新(56968)
- 国家社会(56541)
- 教育部(56527)
- 课题(56428)
- 科研(55959)
- 期刊
- 济(183751)
- 经济(183751)
- 研究(121265)
- 中国(72568)
- 财(70376)
- 管理(68077)
- 学报(65491)
- 科学(60941)
- 农(55291)
- 大学(50619)
- 学学(48102)
- 教育(39852)
- 农业(37557)
- 技术(37270)
- 融(37181)
- 金融(37181)
- 财经(34565)
- 业经(30017)
- 经(29595)
- 经济研究(29326)
- 问题(23975)
- 技术经济(21970)
- 业(21416)
- 财会(21023)
- 版(19994)
- 统计(19972)
- 贸(19896)
- 理论(19865)
- 科技(19203)
- 商业(19200)
共检索到611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顾乃康 陈辉
文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股票流动性的两大效应,即"退出威胁"与"锁定效应"。研究表明,当股票流动性较低时,机构投资者的退出策略不可行,被迫参与上市公司的监督行为,即表现为"锁定效应",且股票流动性越低,这一效应越明显。然而,随着股票流动性的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退出策略开始变得可信,从而可以通过一定的触发策略迫使管理者选择尽职,因而表现为"退出威胁",且股票流动性越高,这一效应越明显。因此,总的说来,股票流动性与经营绩效之间会呈现一个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文章采用高频交易数据构造相对有效价差与相对报价价差衡量股票流动性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其实证结论支持了文中的假说。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康艳玲 王满 陈克兢 曹帅莹
外部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以退出威胁作为切入点,考察外部大股东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退出威胁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将提高3.941%的投资效率;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主要是依赖于管理层对于自身持股财富和股权质押爆仓风险的担忧;长期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而短期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投资效率 退出威胁 治理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培友 杨贝贝 高太光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独立董事、监事等传统治理手段作用受限。在逐渐兴起的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现实背景下,非控股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此,文章以2009—2020年沪深A股26 570个年度观测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退出威胁通过抑制两类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高战略差异度可增强退出威胁治理效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或退出更可信时,退出威胁治理效应更加显著。文章丰富了企业绩效研究,从退出威胁角度验证了非控股大股东治理效应,为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克兢
威胁是利益主体之间博弈常用的手段,通过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做出退让,进而影响博弈的均衡策略。在公司治理中,退出威胁是大股东实现其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难以直接观察,学术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公司治理研究框架中,以2007-2015年中国沪深A股17 080个观察样本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可能存在的"治理假说"和"合谋假说",并基于卖空机制、股价财富敏感性和市值管理敏感性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假说"成立,即退出威胁可以有效发挥盈余管理治理作用,而且这一治理效应在可卖空及股价财富敏感性和市值管理敏感性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证实了退出威胁会对企业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揭示了资本市场压力传导到实体经济的路径,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退出威胁 外部大股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汤吉军
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往往停留在新古典理性选择的范式里,仅仅考虑国有企业改革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难以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发生的沉淀成本对国有企业退出的锁定效应。然而,在非新古典环境下,由于国有企业退出并不能完全忽略以前发生的沉淀成本,所以限制了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和模式的选择。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认清新古典沉淀成本无关性的假设前提,避免出现国有企业沉淀成本谬误;另一方面,更需要采取恰当的公共政策补偿和分摊过去发生的沉淀成本,消除国有企业沉淀成本效应,从而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芳 索成瑞
非控股大股东作为并购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其退出威胁方式的隐性治理作用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此,以2013—2019年沪深A股的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与企业并购绩效的关系及其间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有效改善和提升企业并购绩效,作用方式为抑制管理层私利及吸引媒体关注,且在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更为可信、威胁程度更强、非国有及信息环境质量较好的企业中,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提升企业并购绩效的有效性,为非控股大股东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来参与公司治理和完善公司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参考。
关键词:
非控股大股东 退出威胁 并购绩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温红钰
文章选择2014—2020年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中的“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度量货币政策适度性,实证检验货币政策适度性与企业投资效率间关系,并进一步引入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探究其治理效应及在货币政策适度性与投资效率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适度性与企业投资效率间显著正相关;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与企业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显著增强货币政策适度性与企业投资效率间的正相关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辞清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广告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是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战略的较量。广告定位依赖于产品定位,产品定位依赖于经营战略定位。经营战略定位包括经营方向定位和经营规模定位。经营战略定位统帅营销策略和经营资源,立足于企业优势和市场机会的结合。经营战略定位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经营战略定位 经营方向定位 经营规模定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康 唐勇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否会对资本市场形成冲击,尚缺乏可靠的经验证据。文章采用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参展数字峰会的数据,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企业参展数字峰会能否改善资本市场的股票流动性。研究发现:数字峰会提高了股票流动性,在进行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提高股票交易强度、提升分析师关注程度以及增强股吧活跃度是数字峰会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途径;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峰会的溢出效应在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企业多次参展数字峰会更能促进股票流动性;在经济后果方面,发现数字峰会提高股票流动性具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峰会 股票流动性 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金晓 张丽
本文基于中国沪深股市2001年1月~2016年7月的相关数据,从机构投资者是市场流动性的供给方、活跃的机构投资者对个股持股比例的增加或减少影响个股的市场流动性的角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短期反转效应予以研究。相关研究结论表明未预期的流动性供给变化是中国股票市场短期反转效应的原因,反转策略收益是对未预期流动性供给冲击的风险补偿,而未预期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或退出是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供给的来源。此外本文研究还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短期反转效应,且短期反转效应的强度大小与投资组合的选择有关。
关键词:
反转效应 股票流动性 机构投资者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蒙 李秉祥 张涛
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深入与完善,非控股大股东如何发挥治理作用以及采取何种路径成为理论与实务界所关注热点;而非控股大股东的退出威胁是其中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以2003~2019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重点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自利性捐赠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公司慈善性捐赠具有明显自利动机;(2)具有可置信退出威胁的非控股大股东,能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自利捐赠行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3)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控股股东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与避免自身财富损失的双重内在需求,是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发挥治理效应的关键。具体而言,当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控股股东所面临的平仓风险越大,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控股股东质押下自利性捐赠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此时如何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是控股股东所关注的焦点;当质押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持股市值越高,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控股股东质押下的自利性捐赠抑制作用越明显。此时,控股股东更在意规避自身的财富损失。研究结论有助于阐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自利性捐赠的治理路径,为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治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自兵 陈金明 卫新江
本文对A股全流通发行后265家IPO公司432次锁定期解除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事件日前后有显著的价量效应。自T_(-8)日至T_(+2)日,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2.3%,且在随后两个月内没有出现反转;在事件日,发现有163.2%的异常成交量,其后快速回落至33.2%的永久性异常成交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流动性改善变量的新模型以修正传统单变量模型,实证结果支持新模型,估计的A股需求弹性为-52.73,表明股票需求曲线相对平坦,基于IPO锁定的大小非解禁纯供给量因素不会导致股票价格显著下降。
关键词:
全流通发行 锁定期解除效应 股票需求弹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温军 冯根福
本文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视角,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对国有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中国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的提高有助于机构投资者低成本进入企业和国有大股东有效减持股份,显著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企业的双重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国有上市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期价值;(2)股票流动性对竞争性国企和中央国企的公司价值提升作用强于特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以及地方国企。
关键词:
股票流动性 股权治理 国有企业绩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超林 杨竹清
文章利用我国A股上市企业2009-2017年数据,研究了股票流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泊松回归的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对我国上市企业未来1~3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内在机制为股票流动性提高了上市企业的代理效率,从而强化了企业创新激励。相比于民营企业,股票流动性对国有企业专利申请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相比于融资约束企业,股票流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在非融资约束企业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支持股票市场对企业创新的"激励论"。
关键词:
股票流动性 技术创新 代理效率 产权性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克兢
非控股大股东可以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有效的制约。传统研究认为,非控股大股东通过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来实现公司治理,但对退出威胁机制的作用关注不足。本文以1999-2015年中国沪深A股26 485个观察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退出威胁在股权分置改革、股价崩盘风险和股市行情等情境下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两类代理成本。平均来说,退出威胁每上升一个标准差,第一类代理成本会降低0.68个百分点,第二类代理成本会降低0.14个百分点,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退出威胁之所以能发挥治理作用,是因为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在乎公司股价;进一步检验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价崩盘风险越高或当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更强。本文揭示了退出威胁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监管层和投资者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