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4)
2023(9816)
2022(8032)
2021(7310)
2020(5899)
2019(13299)
2018(12987)
2017(25191)
2016(13184)
2015(14654)
2014(14552)
2013(14447)
2012(13754)
2011(12472)
2010(13006)
2009(12606)
2008(11945)
2007(10892)
2006(10013)
2005(9597)
作者
(37596)
(31045)
(30941)
(29179)
(19920)
(15061)
(14259)
(12180)
(11829)
(11365)
(10548)
(10500)
(10005)
(9945)
(9773)
(9595)
(9173)
(9136)
(9080)
(8807)
(8094)
(7661)
(7439)
(7283)
(7166)
(7049)
(7022)
(6935)
(6321)
(6164)
学科
(60548)
经济(60489)
(44700)
管理(42656)
(37527)
企业(37527)
(26867)
金融(26867)
中国(25093)
(24566)
银行(24558)
(23859)
(20385)
地方(20165)
方法(19553)
数学(16602)
数学方法(16482)
(16455)
业经(16189)
(15765)
财务(15728)
财务管理(15708)
(15685)
企业财务(14908)
农业(11829)
中国金融(11166)
(10233)
(10219)
地方经济(10176)
(9672)
机构
学院(188563)
大学(185904)
(80538)
经济(78729)
管理(72183)
研究(64683)
理学(59616)
理学院(59000)
管理学(58251)
中国(57953)
管理学院(57881)
(42142)
(40074)
科学(35309)
(32334)
中心(32250)
财经(32061)
(29953)
(28875)
研究所(28290)
(28085)
北京(26310)
(25614)
经济学(24575)
(24156)
师范(23927)
财经大学(23724)
(23043)
业大(22913)
(22775)
基金
项目(113292)
科学(89446)
研究(87502)
基金(81169)
(68542)
国家(67870)
科学基金(59165)
社会(56252)
社会科(53532)
社会科学(53521)
(45140)
基金项目(42099)
教育(38545)
编号(37303)
(36756)
自然(35487)
自然科(34676)
自然科学(34670)
自然科学基金(34088)
资助(33570)
成果(31758)
(29586)
课题(24959)
重点(24949)
发展(24450)
(24377)
(24020)
项目编号(23711)
(23674)
国家社会(23127)
期刊
(98049)
经济(98049)
研究(61597)
中国(44083)
(38494)
金融(38494)
(35983)
管理(27937)
(27674)
学报(24132)
科学(22571)
教育(19557)
大学(18634)
农业(17861)
学学(17277)
业经(17124)
财经(16736)
技术(16171)
经济研究(15321)
(14199)
图书(12359)
问题(12110)
理论(11385)
财会(10304)
实践(10237)
(10237)
会计(9929)
技术经济(9371)
(9172)
(9086)
共检索到316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振山  王秉阳  
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本文以2006-2013年我国沪深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股票投机交易对权益成本的影响,以及信息发现机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之后,市场投机和个股投机都能够显著地降低权益成本;对于盈余预期更高的"好公司",投机交易对权益成本的影响更弱,支持了信息发现的"替代效应"假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再融资公司的权益成本与控制组相比显著更低,与上年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下降,成本偏低确实是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本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安  钟卫东  
笔者曾经从融资成本角度论证了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首先在辨析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对针对作者观点提出质疑的其他学者的观点做了评析,其次对股权融资中的成本因素及其形成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并论证了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由于构成股权融资成本各因素约束力的差异,造成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一层动因;由于中国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对企业内部人的融资决策缺乏约束力,使融资人以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为目标选择融资方式,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二层动因。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纠正成本软约束的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马崇明  
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有悖于西方融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定性与定量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指出了过度股权融资所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正飞  叶康涛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对此 ,理论界一般将其直接动因归结为股权融资成本偏低。然而 ,本文分析表明 ,融资成本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为此 ,我们进一步采用Logit模型 ,从融资成本、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代理成本和控制权等因素多角度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 ,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则企业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但本文研究未发现企业破产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对企业融资决策有影响。同时 ,本文研究还发现 ,股权融资成本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概率正相关。本文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岳续华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振山  王秉阳  
中国企业热衷于股权融资可能是企业融资环境和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融资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考察了股票投机性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票的相对价格越高,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越低;股票价格的上涨速度和换手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不考虑价格变动方向,变动速度的绝对值与融资成本不具有相关性;投机者更关注换手率而不是流动性,控制了换手率之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具有降低股权融资成本的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振山  王秉阳  
中国企业热衷于股权融资可能是企业融资环境和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融资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考察了股票投机性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票的相对价格越高,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越低;股票价格的上涨速度和换手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不考虑价格变动方向,变动速度的绝对值与融资成本不具有相关性;投机者更关注换手率而不是流动性,控制了换手率之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具有降低股权融资成本的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玉明  
近年来我国企业界流行的观点是,发行股票不但可以一次性募集大量资金,而且可以永久性占用,更不需要还本付息,因此,发行股票是企业最佳的融资方式。但笔者认为,企业融资取决于企业优序融资策略的选择及股票融资偏好的非经济性;而且股票融资的成本也不低,并不是融资策略的最优选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束景虹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比较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仅仅存在于股票市场高估的时期。本文从市场非理性的角度构建了基于"机会窗口"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模型,并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价格的高估,逆向选择成本不能阻止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机会窗口"再融资的公司无论是公司质量还是融资后的表现都明显低于其它时期再融资的公司,这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证券监管部门在股权融资上的择时行为是导致股权融资偏好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股票市场繁荣的时候有必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监管。而从长远看,增加股票市场的有效供给和建设有竞争性的发行市场是解决股权融资偏好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郭世辉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既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也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外公司以债务融资为主的情况,而是以股权融资为主。单从融资成本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股权融资偏好行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能因增发新股和配股从流通股股东攫取特殊利益,公司经理因股权融资所面临的筹资风险小、可支配现金多、职位消费有保障,而因债务融资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和职业风险,从而使经理人偏好股权融资而不偏好于负债融资。经理人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内在动因,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内部人控制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制度因素,信息失灵、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更加剧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侯定海  袁野  
本文以北交所设立宣布窗口期新三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投资者投机偏好的动态变化对原精选层股票预期收益的影响,为研判北交所市场运行规律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投机偏好具有定价效应,对原精选层超额收益具有较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创新层做市板块是原精选层与创新层交投情绪传递的重要纽带。投资者投机偏好与原精选层预期收益的关系是随着预期收益的高低而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投资者在前期账面盈利和损失状态下的投机偏好具有不对称性,在面临损失域时投机偏好趋于更加强烈。据此,本文结合北交所开市,提出优化北交所及新三板分类投资者投机偏好及行为偏差的监测体系等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亚军  刘丽芹  
一般以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不合理的成本因素、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与低有效的资本市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又一基本原因是管理者的内生融资偏好。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对称信息条件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进行融资。最后,本文提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治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所产生危害的基本思路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新路  马亚军  
一般以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于不合理的成本因素、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与低效的资本市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管理者的内生融资偏好。如果公司绩效影响管理者的财富(或职位、声誉等),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公司的融资决策;对称信息下,管理者将有充分的股权融资偏好。不对称信息下,如果管理者对公司项目(或资产)拥有私人信息,且厌恶风险,管理者将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直至达到均衡。最后,本文提出,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是内生的,治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所产生危害的基本思路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仲怀公  徐洪波  
本文选择2010-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具有配股和增发资格的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信息质量和股权融资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显著负相关;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增强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分组分析发现,企业的产权性质能影响股权融资偏好,即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有效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融资的相关性得到了抑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范从来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国内外仍有不少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我国还呈现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存在一定理论依据。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结论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找到充分的理由。我国不合理的制度背景,产生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